自考大专报名
当前位置:自考大专网 >> 复习资料 >> 浏览文章

复习资料

自考大专01170电视画面编辑基础总复习

电视画面编辑基础总复习

第一章:对电视编辑的认识     第一节:电视编辑工作的性质

1       什么是电视编辑工作?

在电视行业里编辑一词通常有双重含义,既指代一个创作环节,又是一项工种的名称。作为工种而言,编辑是创作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作为创作环节而言,编辑的工作主要指后期阶段。

2、编辑和剪辑的区别

编辑必须是承担后期结构节目,取舍镜头的任务。剪辑就是按照视听规律和影视语言的语法章伐,对原始素材进行选择和重新组合。编辑侧重思维意义表述,而剪辑侧重具体操作层面的技术意义。

3       电视编辑工作的性质

实质上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是技巧层面的剪辑因素,它需要制作者掌握电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二是内容层面的创作因素,它要求制作者能驾驭节目表现的广度和深度,这是以创作者多方面的素质和长期实践为基础的。

第二节:电视编辑的工作流程

一、准备阶段:

看素材的好处1、了解素材质量。2、激发灵感。3、及时发现不足。几项常规工作:1、查找相关的资料、法规及专业知识。2、有无影视音像资料可以利用,办好相关事宜。3、切入点,有无同类相关话题。撰写编辑题纲是编辑环节中的关键工作,具体讲有如下好处:1、保证素材被充分利用,不漏好镜头;2、有利于安排结构和各段落比例;3、有利于提高编辑效率;4、保证节目时间精确。

二、剪辑阶段:

(一)镜头选择:1、技术质量;2、美学质量;3、影像的丰富多变性;4、叙事需要。

(二)基础编辑方式:(习惯上)粗编、精编。(设备上)线编、非线编。(方法上)组合编辑、插入编辑。(镜头连接上)平剪、串剪。

插入编辑法:是将新的素材替换磁带上不需要的部分。

平剪:在镜头连接时,上一个镜头的画面和声音同时同位结束,下一个镜头的画面和声音同时同位进入,上下镜头的声音画面同时转换。

串剪:就是上下镜头的画面和声音不同时同位转换。比如,上一镜头的画面结束,而相应的声音却延续至下一画面内,或者下一镜头的音提前进入上一个镜头。

三、检查合成阶段:

技术方面(硬伤);图象质量、夹帧、音画同步、错字漏字、接点是否恰当、逻辑方面(软伤):思想性、艺术性、逻辑、政策法律方面等等……

第三节:电视编辑的双重影响因素

一、直观自由的视听形象组合规律是电视节目的编辑基础

电影电视的相同之处:1、形象化的自由表现时间、空间运动;2、画面均受到屏幕平面画框制约;3、可以采取不同拍摄角度和视点;4、利用镜头组合和声音组合传情达意。

不同之处:画框的大小:观看地方的区别;直播、互动参与、及时、身边发生的事……

二、大众传播特性对电视编辑的影响

1、重视节目的真实性

2重视电视媒体的特性。线性传播转瞬即逝、手段多样、类型丰富、时效性强、现场感强、收视随意等等。

3、重视节目的受众观念。

三、电视编辑的基本素养。

主要包括:艺术上、技术上、新闻敏感三个方面。

1、在艺术素养上,电视编辑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注意培养多方面的知识和积累审美理想。

2、在技术素养上,电视编辑应该精通影视视听语言,掌握画面编辑的娴离熟枝巧。

3、在新闻素养上,电视编辑应该培养自己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第四节:现代电视编辑观念

一、 重视电视的现场纪实特质

二、 重视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和立体化编辑

三、  重视文字图象的共时性传播

四、   重视特技构成的视觉表现

第二章:影视中的蒙太奇思维

第一节:蒙太奇语言的由来与发展

库里肖夫曾做过两个著名实验:

实验一:1)桌上的一盆汤;(2)躺在棺材里的女人;(3)玩玩具的小孩。

实验二:一个演员在笑;一把手枪;这演员的恐怖表情如果是

蒙太奇表意的基本特点:

一是单个镜头不具有独立的明确的叙事功能,只有镜头组接在一起才能产生意义;二是不同的顺序的镜头组接会传达出不同的意义。

蒙太奇(来自法语Montage源于建筑学上的专用名词,原意是构成装配,被电影借用后就成为组接之意。

关于蒙太奇的解释很多,基本上可归为三方面意思:

1)基本结构手段与技巧的总称:在影视制作后期,拍摄下来的许多镜头需要按一定的要求,重新排列组接,这个最基本意义的镜头组接被称为蒙太奇

2)影视特有的思维方式即蒙太奇思维,它是指电影所具有的时空高度自由的形象化思维方式。

3)特指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早期苏联电影学派创立的蒙太奇理论。

巴赞和蒙太奇理论的区别:安德烈·巴赞(法国)将这种电影手法上升到美学观念向蒙太奇理论提出了挑战。他强调电影语言的演进应该向现实主义即真实的方向发展,要如实展现事物原貌的真实性、多义性和透明性,反对传统蒙太奇对电影时间、空间的割裂,主张保持戏剧空间的统一和时间的真实延续……

巴赞和蒙太奇理论的区别是:前者强调事实,重视叙述;后者强调思维,着重表现。

第二节:蒙太奇的画面基础

一、客观视像的再现

所谓客观视像的再现,是指电视画面可以准确客观地记录镜头前实场景的各种面貌,包括物体的运动和现实的声音这种画面的直接展示也消解了修饰语。

二、画外意义的延伸

所谓画外意义的延伸,是指摄影记录的客观影像,经过人的观念作用,则会延伸出比本身直接的形象含义更为丰富的引申意义。

三、画面解释的随机性

四、画面造型的审美性

第三节:蒙太奇的心理基础与效果

一、             蒙太奇的心理基础:观众的视听感受

关于蒙太奇可以总结为:

第一、蒙太奇是一个关于感受的概念。第二、蒙太奇是关于关系的概念。

蒙太奇能够被观众所理解,关键在于它符合人们的心理感受,和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情况下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大致有以下几种:呼应、因果、承接、并列、递进、积累、对比等。

二、             蒙太奇的效果

蒙太奇效果及功能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1、选择概括;强调重点,突出富有表现力的细节。

2、引导关注;组接要有一定的顺序和意图。

3、结构时空;时空重组,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叙述方式和艺术意境。

4、创造节奏;调整视听冲击力,并作用于观众心理,使之产生共鸣。

5、创造悬念;通过镜头组接顺序变化的速度变化,加强情节张力。

6、创造情绪;通过镜头积累,使观众的情绪不断高涨。

7、创造思想;通过镜头的逻辑关联形成观念性的思想意义,形象表达抽象概念或隐喻。

具体而言蒙太奇效果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镜头 + 镜头。《爱》钟表 + 三口人坐在那。

2、一个镜头内。普通镜头;长镜头。

3、声音+声音

4、一个声音之中

5、段落+段落

第二章:影视中的蒙太奇思维       第四节:镜头内部蒙太奇

1、镜头内部蒙太奇

“镜头内部蒙太奇”又称机内剪辑,它通过变化拍摄角度和调整景别的距离,用一个连续的镜头完成一组分切式镜头所担负的镜头组合任务,以保证叙事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统一性。

2、段落镜头

在一个镜头中有景别和角度的变化,并且能完整表现一段内容,从拍摄角度讲,这样的长镜头被称为是段落镜头。

因此,从剪辑角度,它是蒙太奇的特殊表现,是镜头内部的蒙太奇运动。

3、镜头调度

镜头调度,是指导演运用摄像机位的变化,如推、拉、摇、移、升、降、等运动方法,俯仰、平斜、等不同视角以及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变换,获得不同角度和不同视距的镜头画面,展示了人物关系、环境气氛的变化及事物的进展。

4、镜头内部蒙太奇特殊的优势

第一、镜头内部蒙太奇由于不间断地表现一段相对完整的事件,因此,它具有传达信息的完整性,同时把判断权交给了观众。

第二、镜头内部蒙太奇在表现事实真实性方面具有说服力。

第三、镜头内部蒙太奇由于连续记录事态进展,因此在叙事上具有一气呵成的感染力。

5、镜头内部蒙太奇和分切式蒙太奇分别代表两种美学观念,在剪辑上也各有千秋,它们的区别是:

⑴分切式蒙太奇的叙事是主观的,表现的;而镜头内部蒙太奇是客观的,再现的。

⑵分切式蒙太奇强调形象对列,而长镜头重视场面调度和时空连续。

⑶蒙太奇是剪辑的艺术;而长镜头是摄影的艺术。

⑷蒙太奇是强制、封闭的叙事;而长镜头是非强制性的、开放型的叙事。

第三章 节目编辑中的时间空间            第一节    蒙太奇时间形态

一、三种不同性质的时间形式

1、播映时间是单部影视片或节目播映的总体时间长度。报道时间(主持人点评的时间)被纳入播映时间,实际上是打断了事件叙述的连贯性。

2、叙述时间是银屏幕上表现事物的时间,是创造出来的艺术化的时间形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蒙太奇时间。屏幕叙述时间不是真实的自然时间,它是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将片段的时间重新结构成一个视觉或者想象中连续的时间。

3、心理时间是指播映时间和叙述时间综合作用在观众心理造成的独特的时间感,这是主观的时间形态。

二、 叙述时间的表现形式及技巧

(一)         压缩 这是影视处理时间最基础的方式。

1、片断省略 2、插入镜头 3、借物暗示4、辅助性剪辑技术(特技)

(二)延长 一般情况下,时空的延续和扩展主要用于在特定情况下表现人物情绪渲染某种气氛和强化叙事主题。 

1、反复切换  2、慢动作 

第一:慢动作可以清晰展现瞬间或重点动作的过程,展现许多肉眼难以看清的快速运动,延长动作时间,令观众可以仔细观看或体会动作细节。

第二:慢动作可以突出动作形态,体现优美的动感效果。

第三:动作过程的延缓,使影视画面具有“可见”的感情长度,成为渲染情绪最便利而有效的手段,这也是目前慢动作被常用的重要原因。

第四:慢动作可以造成动作形象的飘逸感,具有“超现实的效果”有助于表达回忆、想象、情绪舒缓、虚幻和浪漫。由于慢动作能够把抽象的情绪直观化,而且技术处理便利,所以有滥用慢动作煸情的倾向。

(三)停滞   停滞是根据表达需要或叙事结构中人物特定的心态,利用特技让时间静止的一种屏幕时间的表现方式。这是一种主观化的特殊的时间形态,它通常通过定格、音乐、音响或者剪辑中的重复方式来实现。

(四)实时    在影视屏幕的时间表现上,我们既可以将不同视点的镜头交叉剪辑在一起,在缩短的时间中将一件事说清楚,同时也可以不用切换,用一个镜头将一个事件完完整整拍摄下来。也就是说从表现技巧上看,实时时间的典型表现就是长镜头。

三、电视中的时间性结构

第二节 蒙太奇空间形态

一、 屏幕空间:蒙太奇空间

1、屏幕空间屏幕空间就其最基础的物理性而言,是指屏幕画框内容表现出来的物质现实影像形式;就其艺术性而言是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受到透视、光景光影、运动、剪辑等因素作用的包含运动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的幻觉,它不是现实空间的本身,是被重新安排和创造成的蒙太奇空间。

2、从创作角度说,银屏幕只是影视空间中可见的一部分,屏幕空间具有多样化表现,看不见的空间也在影响观众的感受。

3、观众对影视空间的感受不物理的,而是心理的。空间的表现和转换应该符合叙事逻辑和观众的心理逻辑,时空可以自由转换并不代表着叙事中时空组合的随意。

二、构成空间

构成空间 是指将一系列记录真实空间的片段,经过选择、取舍、重新组合构成新的统一的空间形态。它并不是真实空间在屏幕上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剪辑创造出来的综合空间,是电视叙事中最基础又最具活力的表现方式。

(一)空间组合的基本方式

1、通过局部空间组合表现事物的全貌。

镜头三法:指的是正反拍,外加一个中景双人镜头,这是影视最惯用的剪辑方式,在电视上便表现为“你说我说”。

统一的空间:是指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一般情况下,电视拍摄是在统一空间状态下进行的,但是,有些后期剪辑中由于表现需要,在不影响其真实性的前提下,可能会需要借用一下别处拍摄的镜头,这时就应注意到空间统一的问题,即以实际动作空间范围为依据始终保持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的空间联系。

1、       利用直接的空间跳跃,简化叙事过程

直接的空间跳跃 是指同一动作的时空省略,当动作由一处直接转换到另一处时,实际时间连续被中断,但是屏幕空间应表现出连续感,这就需要空间的转换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一般有两种情况:

(1)同一主体在同一空间范围镜头的省略与连接强调的是动作的连续感,一般采用保留动作的重点部分,省略不必要的动作过程。

(2)同一主体在不同的空间范围中一般情况下,利用主体动势、主体出入画面、摄像机动势等因素来控制。

(二)画外空间画外空间是影视蒙太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画内空间共同结构着屏幕空间。

一、             再现的空间

再现的空间:是指通过摄像机的记录特性和运动特性再现事物的直观行为空间,由于摄像机可以以与人眼观察相似的透视比把形象的形态造型、环境背景、运动方式等逼真记录本下来,从而使观众产生真实的空间感。

如何在两维的平面的电视画面中逼真再现现实生活中三维空间:

1、纵向移动摄像机;2、前后景的比例关系;3、镜面作用拓展空间。

景深:是指由所摄镜头前景延伸到后景的整个区域的清晰度,从空间表现来看,它能将近景细部与全景场面容纳在一个画面里,使客观世界作为整体在屏幕上得到再现。

四、空间的创造性

1、对屏幕空间的认识:屏幕空间是一个比现实更为活跃的空间形态,它不仅仅是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运动形态,是电视叙事的基础,而且通过造型因素作用,屏幕空间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表达思想和生发情绪的重要结构元素。

2、屏幕空间的特点:人们对屏幕空间的感知是心理的,而不是物理的,在不同的视点、光影、运动对比以及剪辑效果影响下,人们对屏幕空间的心理感受也是不同的。

3、前期拍摄: 重视背景环境的选择,利用光学镜头畸变、变焦镜头空间变形。

4、后期编辑: 利用特技创造新的空间,如叠化、抠像、多画面分屏,这种空间组合带来的对比、并列、流动等艺术效果已经达到自由组合的地步。 

第四章          影响镜头转换的形式因素          第一节   剪接点的选择

剪接点:就是两个镜头之间的转换点。

重要性准确掌握镜头的剪接点是保证镜头转换流畅的首要因素,因此,选择恰当的剪接点是电视剪辑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工作。剪接点的选择是否恰当,关系到镜头转换与连接是否流畅,是否符合观众的视觉感受,是否满足节目的叙事需要,是否能体现艺术的节奏。

一、叙事剪接点

以观众看清画面内容,或者说解说词叙事,或者情节发展所需的时间长度为依据,这是电视节目中最基础的剪接依据。

镜头的最低长度一个镜头必须能够保证睛让观众看清内容的最低限度的时间时间长度。这个低限度长度是以展示画面内容为基础的,同时要视景别、内容、上下情景而定。

二、动作剪接点

以画面的运动过程(包括人物动作、摄像机运动、景物活动等)为依据,结合实际生活规律的发展来连接镜头,目的是使内容和主体动作衔接转换自然流畅,它是构成电视片外部结构连贯的重要因素。

三、情绪剪接点

情绪剪接点是以心理活动和内在的情绪起伏为依据,结合镜头的造型特点来连接镜头,目的是激发情绪表现。

四、节奏剪接点

根据运动、情绪、事物发展过程的节奏为依据,结合镜头造型特征,用比较的方式来处理镜头的长度和衔接位置,也就是通过镜头连接点的处理来体现快慢动静对比,它重视的是镜头内部运动与外部动作形态的吻合。

五、声音剪接点

以声音因素(解说词、对白、音乐、音响等)为基础根据内容要求和声画有机关系来处理镜头的衔接,也就是指上下镜头中声音的连接点。

第二节   景别的影响

景别 是画面中表现出来的视域范围,不同的视域的镜头形成不同的景别,通常的界定是以画面内截取成年人的身体部分的多少作为划分标准,由此划分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一、景别的表现功能

1、远景属于情绪景别,是涵盖广阔空间的画面,以表现环境气势为主,画面中没有明确的主体,人物所占的比例很小。

2、全景基本的介绍性景别,表现成年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主要用来介绍环境和事物发展的整体面貌。

3、中景最常用的叙述性景别,表现成年人的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画面,主要用来介绍主体状态、人物之间关系或情绪交流。

4、近景具有较强交流性景别,表现的是成年人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主要用来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

5、特写主观性强的景别,表现的是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者被摄物体的细部画面。

特写的常用手法有五种:

(1)强调主要内容和揭示事物性质。

2)表现时间省略。

(3)制造悬念或戏剧效果。

(4)代替隐含动作,可以由局部想到整体。

(5)转移观众视觉注意力特写占画面大部分,没明显的方位感,带强制性的使人们观看特定的内容。因此,特定作为间隔镜头来弱化剪辑上的某些失误如轴线问题、视线不当、讲话接点导致的跳越等。

二、景别的视觉效果

1、在相同的时间长度中,景别越小,时间感越长也就是说小景别的剪辑长度短于大景别。

2、同一运动主体在相同的运动速度下,景别越小,动感越强。

三、景别的组合效果的运用

在剪辑镜头时,一般讲主要有三种剪辑规律。

1、同一主体(或相似主体)在角度不变或者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前后镜头的景别变化过小或过大,都会致使视觉跳动感强烈。

2、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组合可以实现有层次描述事件的目的。

3、利用镜头连接中景别的积累或对比效应,营造情绪氛围

对于景别的考虑基本上是基于两点:即对于内容意义的表现作用和视觉空间的感受效果。但在选择镜头时要注意:

(1)在保证镜头内容意义的前提下,要考虑景别的作用。

(2)运动镜头内含有多景别变化,要根据表现需要进行恰当的裁剪。

(3)根据不同情况来处理景别关系。

(4)选择景别必须依从于镜头内容及表现这一前提。

第三节 运动剪接

一、     构成屏幕运动的因素

构成屏幕运动因素具体而言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1、主体的运动:画面中的人或物处于运动状态。人或自然物体受构图制约,运动的方向、速度、轨迹都要受画框的影响,而且被摄主体运动形式多种样。

2、摄像机的运动即摄像机运动造成的画面运动感。摄像机运动的速度、方向、方式摄像机运动的主观性,对观众的视觉感受以及叙事表意均产生影响。

3、剪接率:即单位时间里镜头变化的多少。剪接率决定着节目的节奏,剪接率越高,节奏越快,越能表现活跃的情绪,观众由此体验不同的感受。

二、运动镜头的表现

(一)不同性质的运动对剪接效果的影响

为什么要选用运动镜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运动镜头具有视觉美感,它们的组接有韵律和节奏。二是镜头代表观众的眼睛它能牵引观众的目光。

1、(急)推拉:表现视觉冲击力、活跃、动感强烈。反之,悬念、忧伤、从容等。

2、横摇或横移:常用来展示关系、环境、场面和规模,一般落幅表现的是主体。

3、推镜头:由远至近不断递进的效果,用于介绍环境或空间状况;或强调细节。

4、拉镜头:表现空间中的远距离,具有结论的性质,或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常用于结尾。

(二)运动剪接中的基本原理

速度、方向、动势是描述运动状态的三个变量,也是动态剪接中必需考虑的形式因素。

1、速度。屏幕上的运动速度包括三方面内容:主体运动速度、镜头运动速度和镜头转换速度。

2、方向。 运动的方向性,被上些研究视知觉艺术的专家认为是“电影(视)中最强大的知觉因素。

3、动势。 当物体发生位移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位移,而且还能感受到推动这种位移的那股动力,这股动力就是动势,它受速度和方向的双重制约。

在运动剪接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上下镜头的运动速度,方向和动势关系,一般来说,要保持运动连贯和谐,有两条原理:

(1)等速连接 上下镜头尽可能保持速度一致,不等速有较强的视觉跳动感。

(2)同趋向(动势)连接 

①正反镜头不连贯用:在运动镜头剪接中,一般不用一推拉或左右横摇的组合方式,这不仅目的不明确,而且视觉效果不理想。只有运动的总体轨迹保持统一趋向,才有利于造成一气呵成的连贯运动感。

②不同主体运动利用动势:形成不同主体趋向一致。

③运动过程和特定情绪区别对待。

④特殊效果可打破连接法则,强调一种视觉节奏。

(三)重视运动镜头表现力的开掘

由于不同的运动镜头具有不同的作用和视觉效果,因此运动剪接不应是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可以有目的、有章法地加以运用。

1、连续使用 如连续推镜头产生了不断逼近之感,强调、强化某种情绪。

2、利用数码技术创造变速运动。利用数码技术运动镜头的速度根据表达需要进行改变,产生特殊效果,增强运动的表现性、象征性。

三、主体动作的连贯

1、主体动作连贯 是指镜头内主体动作的各个部分依据动作剪接点进行有机连接,以保持动作的连续,并且能清楚描述一个动作过程。

2、动作分解 在实际拍摄中除了一个镜头拍摄到底的方式外,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分镜头,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景别来拍摄表现对象,基本上所拍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完整动作中具有代表性的相关部分,这样有利于在后期编辑中镜头组接以形成完整的动作过程。

3、动作组合 就是将单独而零散的分解动作按表达需要和一定的视觉规律重新组合成连续活动的视觉形象整体,它是对现实动作的省略,同时又不失视觉连贯感。

在处理主体动作表现中,常用分解法、省略法和错觉法。

(一)分解法 即总体动作过程环作省略,用不同景别或角度的的镜头表现同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上一镜头是动作的一半部分,下一镜头是动作的半部分。

(二)省略法 与分解法不同的是,省略法着眼于动作片段的组合,其间省略了部分动作过程,依靠有利的转时机使被省略过的动作组合仍然能够建立起完整连贯的印象。

(三)错觉法 利用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和上下镜头内主题动作在快慢、景别、方式、形态、空间位置等方面的相似,将不同动作片连接在一起,造成视觉上动作连续的错觉效果。

分解法、省略法和错觉法主要针对同一主体动作的连贯,而把不同的运动主体或同一主体不同的运动组接在一起,也是电视片编辑中的常事。要使不同主体的运动产生连贯流畅的视觉效果,一般要注意:

(1)利用主体运动方向和动势的一致性。

(2)利用画面主体位置的相似或一致。

四、关于“动接动”、“静接静”、“动静相接”

(一)         固定镜头接固定镜头

1、静止物体间的组接:这样的镜头连接主要是根据内容需要来选择剪接点,以画面的造型因素来取舍镜头的长度。

2、静止动作间(包括瞬间静止)的组接如果两个固定镜头相接,其中前后主体运动形态明显不同,也就是一个主体动,一个主体不动,那么剪接点选择在动作相对静止的停歇处,采用“静接静”的方式。

(二)运动镜头接运动镜头

在连接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时,要处理好“动接静”或“静接动”的关系,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利用主体运动动势,把镜头运动与固定镜头内主体运动协调在一起。

2、利用因果关系。

3、利用情绪节奏的显著变化。

4、利用相对运动因素,诸如前景的遮挡运动等。

五、运动与静止

1、相对于运动镜头,在剪接中使用固定镜头有利于加大信息量。

2、固定镜头相对客观。由于拍摄视点的稳定,眼前的事物似乎是在固定的画框内自然展开,观众因此具有稳定的视觉感和安静观看的空间。

3、由于视点的稳定能够给观众安静倾听并且思考的时间,因此,固定镜头在展示人物内心方面有其长处。

第四节 匹配原则

匹配 是指上下镜头在连接时具有顺畅的、一致的或相对应的关系,从而保持视觉连贯,符合是常心理体验,这种对应关系通过人物的位置、视线、运动方向、动作、色彩影调等造型因素以及剪接点的位置来体现。

不匹配 正是匹配的反义,是指上下镜头连接缺乏形式上的和谐以及内容上的连贯,镜头造型因素之间的冲突比较明显,视觉的跳跃感和心理的间断感强。

位置匹配 是指上下镜头的同一主体在同角度或不同方向上变化景别时,要保持上下画面中大致相似的位置上,而具有对应关系的不同主体上应该处于相反位置上,使内容间建立明确的逻辑关系。

电视画面划分为左、中、右三个区域,两个镜头主体处于不同画面区域内会形成镜头之间不同的对应关系。

1、上下镜头中的同一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一般应保持在画面的同一侧,这是最基本的画面组接规律。

2、同一主体在向同一方向运动时,剪接点的位置适合选择在上下镜头主体形象重合的时候或同一区域中;如果是中性方向在中间位置上;对立方向选在相反区域。

3、大全景之间组接时要注意:一是主体位置尽量重合;二是保持对称位置方式。

一、          方向的匹配

1、视线是镜头转换中经常利用的方向因素。

2、轴线问题与弥补跳轴的技巧。在屏幕上,在处理运动方向、人物关系的时候,都可能遇到轴线问题。

轴线 就是指无论在运动物体上,还是人物关系中都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连线,它影响到屏幕上运动的方向或人物的相互关系,这个连线就是轴线,分别可以称为运动轴线、关系轴线。

跳轴  从轴线的相反两侧分别拍摄同一运动方向的运动或者两个人的关系,那么在屏幕上就会出现完全相反的运动方向和人物方位,这样在剪接中就难以清楚表现正确的方位关系,导致叙事和人物关系混乱,而且视觉跳动感明显,通常将这种情况称为“跳轴”。

(1)加入全景。(2)穿插特写。 (3)借助运动动势。(4)反复跳轴制造视觉节奏。

三、色彩影调的匹配。

每次拍摄色温都会不同;每个节目都有自己的影调;每种情绪都有自己的色彩,所以色彩影调不匹配就会影响观众的感觉。

第五章          镜头之间的连接技巧           第一节          镜头之间的连接关系

一、      镜头转换的逻辑性要求

1、镜头转换应该符合生活的逻辑。

生活的逻辑就是指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任何事物的生成与发展都有其自身逻辑。

2、镜头转换应该符合观众的思维逻辑。

二、      连续构成和对列构成。

连续构成 是指用相连的两个以上镜头顺畅地表现同一个主体的动作或事物发展的流程。

对列构成 是指相连镜头表现不同一主题时,由于画面上的主体在变化,所以相连镜头之间往往被视为存在着呼应、对比等某种逻辑关系。并且因此创造性地提示出一种新的含义或者发展出新的情绪效果,这就是镜头的对列作用。

一般说来,相连镜头间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关系:

1、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事物最常见的关系形态,由原因引起结果,是观众欣赏的逻辑趋向。有时为了制造悬念故意不接入结果性镜头。

2、呼应关系:一个事件或动作往往会引起某种相应的反应,行内常说的反应镜头就是这种呼应关系。

3、平行关系:在同一时间对某事物在不同方位产生与之有联系的反应,这是生活中的常事。

4、烘托关系:上下镜头有主次之分,主镜头是动作或事物发展的主导镜头,而次要镜头起陪衬烘托作用,虽缺少次要镜头无碍大局,但对烘托气氛、情绪,次要镜头则功不可没。

5、冲突(对比)关系:生活中本身就充满矛盾,自相矛盾的做法时时可见。

第二节          转场镜头的处理技巧

镜头之间的转换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技转换,另一种是直接切换。

特技转换 是利用特技技术或光学技巧作为镜头之间的连接方式。

直接切换 就是利用切入出,直接将两个镜头连接在一起,切换是影视剪辑中最基本的镜头转换方式。任何两个镜头都是以这两种方式完成的其中包括转场镜头。

所谓转场镜头特指在段落转换或场面变化时连接前后的镜头。

一、      段落转换的视觉—心理要求

影视中段落转换一般有两层含义:

一是蒙太奇段落转换 一般来说,一组镜头的组合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这被视为是一个蒙太奇段落,蒙太奇段落的转换是镜头组之间的转换。

二是情节段落或叙事段落的转换 叙事段落是若干蒙太奇段落构成的。

所谓场面转换,有时是指情节段落的变化,有时是指时空关系的变化,它主要有以下三种划分依据:

1、时间转换:省略了其中的大部分过程

2、空间转换:将下同空间关系联系在一起。

3、情节转换:情节段落是由若干场面组成的,因此,每一个段落转换处必定是一个场面的转换。

二、技巧性转场方式(特技连接)

(一)渐隐渐显(淡入淡出):

1、表现大幅度时空变换,省略中间过程,段落效果明显。


2、速度表现效果,动感强烈。

3、可以与切换一起使用,明快活泼。

4、制造视觉节奏。

5、过多使用会使整体布局琐碎,结构拖沓。


(二)叠化


1、时空过渡,前后有关联性。

2、段落转换,情绪效果。

3、视觉流动强,营造气氛。

4、体现前后镜头的对列关系。

5、速度不同表现效果不同,情绪就不同。

6、软过渡,避免镜头跳跃。


(三)定格:(静帧)制造视觉冲击力、强调、强化、悬念等。

(四)划像:时空快速转变;活泼。

(五)翻转、翻页:开始新的段落,时空快速过渡。

(六)多画分屏:加大信息量,对比。

(七)虚实互换(变焦点):拍摄时有意设计,前后距离;表现纵深感,对比。

(八)甩入甩出:拍摄时设计,急促;时空转换;突变。

(九)电脑特技:可根据设计创作出来,三维;色彩;速度可调;突破传统。

第二节 转场镜头的处理技巧

三、无技巧转场方式(直接切换)

(一)利用相似性因素 上下镜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主

体形象,或者其中物体形状相近,位置重合,在运动方向、速度色彩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等,以此来达到视觉连续、转场顺畅的目的。

(二)利用承接因素 利用一下镜头之间的造型和内容上的某种呼应、动作连续或者情节连贯的关系,使段落过渡顺理成章。有时,利用承接的假象还可以制造错觉,使场面转换既流畅又有戏剧效果。

(三)利用反差因素  利用前后镜头在景别、动静变化等各方面的巨大反差和对比来形成明显的段落间隔,这种方法造适合于大段落的转换。

(四)利用遮挡元素(或称挡黑镜头)

 遮挡 是指镜头被画面内某种形象暂时挡住。依据遮挡方式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主体迎面而来挡黑摄像机镜头,开成暂时黑画面;二是,画面内前景暂时挡住画面内其他形象成为覆盖画面的惟一形象。

(五)利用运动镜头或动势 利用摄像机的运动来完成地点的转换或者利用前后镜头中人物、交通工具等的动势的可衔接性及动作的相似性,作为场景或时空转换的手段。后一镜头延续了前一镜头的动势。

(六)利用景物镜头(或称空镜) 借助景物镜头作为两个大段落间隔。景物镜头大致包括两类:

一是以景为主物为陪衬。景物镜头又是借景抒情的重要手段,为情绪伸发提供空间,同时又使高潮情绪得以缓和、平息、从而转入下一段落。

二是以物为主,景为陪衬。运用景物镜头转场是很多的具体镜头选择应与前后镜头的内容情绪相关联,同时还要考虑与画面造型匹配的问题。

(七)利用声音 用音乐、音响、解说词、对白等和画面的配合实现转场。

1、利用声音过渡的和谐性自然转换到下一段落,其中,主要方式是声音的延续、声音的提前进入、前后段部分声音的叠化。

2、利用声音的呼应关系实现时空大幅度转换。

3、利用前后声音的反差,加大段落的间隔,加强节奏性。

(八)利用特写 特写具有强调画面细节的特点,暂时集中人的注意力,因此,特写转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时空或段落转换的视觉跳动。

(九)利用主观镜头  主观镜头是指借人物视觉方向所拍的镜头。

第六章 段落处理与剪辑形式            第一节 叙事剪辑

一、      简单的镜头叙述形式

     简单的叙述形式是指用最简单的画面语言说清一个动作过程或事实现状,是剥离了环境关系等各种影响因素后最主干的叙述模式,也被称为蒙太奇句型。一般来说有三种。

(一)         前进式(顺序式)

即叙述由远到近,景别由大到小的叙事方式。这是一种符合人们感知事物习惯的平铺直叙的表述句型。 

(二)         后退式(悬念式)

即叙述由近到远,景别由小到大的叙事方式。这是一种比前进式叙述更容易吸引人的变异方式,视觉刺激较强,悬念性强。一般用小景别强调兴趣点,后退式叙述可以制造悬念,利用局部镜头的不明确性,引发观众的期待心理,然后再出现整个环境,作为对悬念的解释。

(三)片段组合式(省略式)

将一个完整运动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片段组接在一起的叙述方式。这种方式叙述不侧重景别表现的意义,而是强调突出必备内容,省略中间不必要的过程,这是一种简洁的叙事方式。很多时候,很难采用分镜头拍摄,利用动作片段叙事,这是比较赏常见的。   

二、      复合的叙述形式 

简单的叙述形式是作为被剥离了众多影响因素后的最基础的蒙太奇句型出现的,在实际编辑中事件的状态并不是用几个简单的镜头主能讲清楚的。   

(一)         主镜头与关系镜头 

主镜头是指段落的主导镜头,是为了建立事物或动作完整而拍摄的镜头,是造成成主体形象连贯的主要手段。

1、插入镜头  与段落镜头内容本身相关的镜头,它能够细致表现主镜头的相关细节。

(1)突出细部。 

(2)烘托气氛。通过插入镜头可使原有场面气氛得到加强。 (3)丰富叙事。单纯依靠主镜头叙事,表意清楚,但是会显得单薄,插入相关的环境、人物关系镜头,加强了立体化表现的效果。此外插入镜头可以省略时间、掩盖声音接点方面的作用。

2、 切出镜头:不是主镜头内容的一部分,只是有逻辑上关系的镜头。共有四个方面:

(1)表现两个视觉中心的关联。 

(2)表现与主镜头的相关内容:用切出镜头有时可以弥补主镜头信息量的不足。

(3)表现同一时间的多空间面:补充说明主要内容 

(4)切出镜头还常用于表现回忆、梦境等。

(三)         分剪与分剪插接

分剪 又称一剪多用,即将一个镜头分成几段,分别在几处使用。

分剪插接:是分剪的特殊表现,即将表现一定动作内容的两个镜头分别按比例分割成两段以上,然后按一定叙事或情绪表达需要顺序交替组接。 

分剪的作用:在影视剪辑中常见的,它有多方面作用。

(1)弥补画面素材在数量上和镜头匹配方面的欠缺;

(2)制造紧张气氛和戏剧效果,充分渲染情绪;

(3)强调某一画面典型细节和象征性意义;

(4)调整叙事节奏,丰富画面表现空间。

第二节 表现的剪辑

表现剪辑的主要特点:

(1)不是为了单纯叙事,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和主题、情绪;

(2)镜头组合的逻辑依据是意义,而不是连续的时空关系;

(3)这是一种作用于视觉的以激发联想为目的的情绪表意形式。

(一)平行的剪辑 

平行的剪辑 是指在一个蒙太奇段落中,把两条以上不同时空、同时异地或者同时同地不同主体的线索并列发展,相辅相成,统一于一个共同的主题或情节。

1、展示同一事件的广泛影响和广阔空间面。

2、利用线索之间的相互衬托关系,深化表现内涵。

3、利用冲突性因素平行叉组接,营造紧张的戏剧性效果。有冲突性线索交替发展彼此促进,最后汇集在一起。

4、交叉组合形象,改变画面结构。两种以上的形象并行发展,交叉组合,这为自由叙述的灵活转换时空提供了可能性,也使画面结构变得灵活。

(二)、对比剪辑:

对比剪辑 是通过镜头(或场面、段落)之间在内容、形式上的反差造成强烈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从而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内容、情绪和思想。这是一条重要法则,其表现方式主要包括四点:

1、画面内容的对比:

2、画面造型的对比:

3、声画对比:

4、内在节奏的对比:强调内在节奏的动静比。

(三)积累的剪辑

   积累剪辑 是将一些内容性质、景别、运动方式等大致相似的镜头组接在一起,通过不断叠加和积累效应,树立一个主题或者渲染一种情绪。因此积累蒙太奇也被称为是主题蒙太奇。

    在采用积累剪辑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同类镜头的组接。同类镜头主要是指内容意义相同的镜头,也指景别、运动方式等形式因素大致相同的镜头。

2、镜头成组运用。确保镜头数量的积累长度。积累剪辑的镜头是一系列没有动作连续性或者时空关联的镜头,它是通过相似性含义在数量上的积累来产生作用的。

3、典型形象组合。对于大多数以阐明主题为出发点的电视创作来说,运用自由的积累剪辑可以深化电视片艺术感染力。

(四)、联想剪辑

联想的剪辑 强调利用视听形象隐喻作用,激发观众联想,从而简洁、形象、储蓄地阐发主题意义。在表现复杂的含义、事过境迁的历史事件、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以及调动观众想象力方面,联想的剪辑有突出作用。

1、象征的剪辑:象征剪辑是指在画面组合上,借助某一视觉形象引伸意义来创造新的内涵,它追求形象表达的简约和形象之间联系的跳跃性。

2、细部蒙太奇:这是一种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镜头组合方式,以局部的不完全性来激发人们对整体形象的想象力。

3、摹拟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意象性镜头组合和声画组合结合摹拟拍摄的镜头来生动表现难以拍摄的形象,这是激发观众心理联想的一种形式。

4、反映法:这种方法剪辑强调将一个形象间接地通过与之相关的其它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

    反映法剪辑基本上有三种情形:

(1)形象上的直接借代。

(2)以物喻人。以与人物关系最密切的或最能代表人物形象、品格、性格的物品来表现人物。

(3)剪辑关系上的借代。这是一个通过镜头连接关系上有控制的处理间接反映形象的方式,这也是影视剪辑中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法。

第七章          画面编辑中的节奏处理         第一节          节奏的产生及作用

一、 节奏的产生:

1、运动产生了节奏

节奏是运动的产物,是生命本身的现象。每一种节奏都离不开两种要素:一是时间要素,即运动过程;二是变化要素,即可比成分的交替更迭。

2、有叙事、有视听元素就产生节奏

    影视节奏:通过各种视听元素的可比成分的更迭,最终“体现为连续而有间歇的运动”。这些构成节奏的视听元素包括了:内容发展、人物心理变化、影像造型、色彩对比、镜头运动长度与速度的变化、镜头组接与转换、语言音响的强弱、动作力度等等。

3、音乐节奏的感应:人们对音乐的感受相当明显,不同的节奏会给人不同的感觉,这感觉直接影响听音乐人的心理情绪,因为在听音乐时人的心中也发出一个与之相平行的节奏,这样才感觉好听,音乐节奏变化人心中的那个相平行的节奏也要进行调整,节拍就是音乐的节奏。

4、影视中观众的心理情绪:影视中节奏同样作用于观众的心理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当人们的情绪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新鲜感,使人在心理上受到震惊感染。

5、如何调控节奏:影视导演、编辑就是通过情节发展、影像造型、镜头组接与转换、光影色彩、语言音响等这些元素变化强度、幅度的控制来掌控节奏,调动观众情绪。

第二节 节奏的统一与变化

一、叙事性节奏的安排依据

1、叙事性节奏:是指电视片中事件、情节或内容情绪发展的强度和速度,它展示着整个节目的快慢缓急的进展过程是隐藏于可感受到的外部运动之中的内在运动的节奏因素。

2、安排依据:影视叙述发型节奏的安排正是以人们的这种心理可变性为存在基础的,一方面力求通过事件的发展、内容陈述上的详略轻重的变化,创造张弛相生的节奏;另一方面,在节奏的确立上又融汇了创作者结合现实生活体验所赋予的情绪

二、 叙述性节奏的统一性与变化性

1、节奏的基调及把握所谓节奏基调,就是电视作品主线节奏的叙述情绪。一般来说,任何一部作品都应该有一个节奏基调,主线节奏统一于基调上,这是构建统一的作品风格的重要方面。基调的把握需要基于两方面的因素:内容因素和情绪因素。

2、表现时刻流长度及定义

“表现时刻流的长度”是二至三分钟,超出这个长度观众就会渴望屏幕作出反应。

表现时刻流 是指银屏幕上一系列具有流动感和表现力的瞬间。

第三节 节奏的处理技巧

  一、节奏造型手段 

节奏要成为人们可直接感受的形态,需要借助造型手段,由外部造型手段形成的节奏被称为是外部节奏或造型性节奏。一般来说,多种造型手段都能为节奏的形成服务。共有六个方面:

1、运动主体对节奏的影响  主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幅度会对视觉节奏产生明显的影响。在主体动作中“动接动”节奏加快,“静接静”节奏变慢;同向主体顺势而接,节奏相对流畅、平稳,反向主体动作交错连接,节奏变得活跃,视觉跳动。

2、摄像机运动对节奏的影响 摄像机可以通过速度方向的改变来产生不同的节奏感受,而且,运动摄影能够给予静态物体以运动的效果,产生出节奏的变化。

3、景别对节奏的影响  相同速度的主体,景别越小,视觉运动感越强,节奏效果也越强,而且,两级景别的组接会造成节奏流畅的停顿,产生跳跃的节奏感。

4、色彩和光影变化对节奏的影响  光、色、构图等都是影视画面中的重要因素,而且是流动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对比形成了视觉的节奏。

5、声音节奏的影响 由于声音本身具有长短强弱的变化,因此,声音造型是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

(1)各种不同性质的声音组合可以形成节奏的变化

(2)声音与画面的配合可以增加叙事的内在节奏感。

6、蒙太奇节奏——剪辑节奏

通过镜头长度变化、镜头转换速度、镜头结构方式等剪辑手段来形成节奏是影视节奏控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镜头长度转换速度的关系体现为剪接率的变化,剪接率高,节奏快,剪辑率低,节奏慢。

一、 节奏与动静关系

渐变式:强调节奏的自然变化,也就是镜头动静关系的转换是建立在镜头逐步推进、内容不断铺垫的基础上的,节奏变化的界限不是很明显。

突变式:强调前后节奏的对比,以加大动静反差的方式,造成视觉心理的震惊感,节奏变化强烈。

渐变和突变是节奏转换的两种基本方式。一般来说,无论是渐变还是突变,外在节奏都应该与内在节奏保持一致。电视编辑在考虑节奏处理的问题时,也必须考虑到电视收看方式和传播的影响。


报名留言

留言后,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自考大专01170电视画面编辑基础总复习"由湖北自考大专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