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心理辅导含义
2、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
3、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
4、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
5、现代社会变迁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6、异常心理的划分标准
7、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标准)
8、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9、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条件主要有两条:
10、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辅导(如何辅导)
12、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3、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14、早期职业辅导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精神卫生运动的创始人为比尔斯。
15、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异同或关系。
16、学习辅导涵义
17、学习辅导的目标:通过辅导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
18、学习辅导的内容(动、情、行、能)
19、学习动机的作用
20、学习动机的激发。
21、良好学习情绪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22、什么是学习过度焦虑?
23、学习过度焦虑的消除。
24、制定学习计划的意义
25、制定学习计划的原则?
26、作业规范的辅导包括哪些方面?
27、复习辅导。
28、预习的指导。
29、自学能力的培养
30、掌握学习策略能力的培养
31、人格辅导的是教育者运用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技术,帮助和促进学生社会适应和价格健康成长和发展教育活动。
32、人格辅导的目标:促进适应、铸造人格。
33、人格辅导的内容。
34、自我意识
35、自我意识辅导的涵义:
36、自我辅导活动的宗旨(目标):
37、自我意识辅导的实例分析(
38、情绪辅导的内涵:
39、情绪辅导的目标:
40、人际交往辅导的内涵:
41、人际交往辅导的直接目标
42、人际交往辅导的内容。
43、如何进行人际交往辅导?
44、青春期概念
4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46、青春期主要的心理问题?
47、青春期辅导的内涵。
48、青春期辅导的目标
49、青春期辅导的内容。
50、青春期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51、休闲的功能?
52、休闲辅导的基本途径与内容有哪些?
53、职业辅导是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准备职业、安置职业、并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过程。
54、学校职业辅导的目标。
55、学校职业辅导的任务。
56、职业辅导的内容。
57、职业辅导的原则。
58、职业类型的六边型图和部分职业名称举
59、了解自己辅导。
60、全面了解自己的方法。
61、职业的价值。
62、“生命彩虹图”是由职业理论研究家萨帕
63、正确认识心理辅导课程与素质教育的几个关系?
64、什么是心理辅导课程?
65、心理辅导课各程要注意以下问题。
66、心理辅导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梯状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可分为如下两个目标:
67、心理辅导课程的原则。
68、心理辅导课的活动形式不:
69、心理辅导课程的实践形式。
70、心理辅导教材的内容结构
71、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72、课堂心理辅导的概念。
73、学科渗透式的教学设计
74、课堂管理的模式
75、有效的课堂管理。
76、课堂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
77、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策略。
78、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
79、学习困难学生的鉴别。
80、学习困难学生的分类。
81、学习困难学生的诊断(重要)
82、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
83、个别辅导的理论。
84、本我、自我、超我如何和谐发展?
85、个别辅导的主要技术。
86、个别辅导的原则。
87、个别辅导的基本过程。
88、学生心理困惑的个别辅导。
89、团体是指一群人彼此互相沟通一段时间,以使每个人不需要通过他人,能与其他人面对面的沟通。
90、团体辅导是指在团队领导的带领
91、团体的分类。
92、团体辅导的功能(或特点)。
93、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区别。
94、团体辅导的基本过程(定向、冲突、凝聚整合、成效、巩固六个阶段。)
95、影响团体过程的基本因素。
96、领导者的角色作用。
97、团体过程的领导技巧。
98、团体互动技巧。
99、学校团体辅导的设计与操作。
100、学生心理档案的规划。
101、测量的基本知识。
102、测验心理。
103、心理辅导管理的各级功能。
104、学生心理辅导服务员的四项任务。
105、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基本任务:
106、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职责。
107、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108、学校心理辅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09、学校心理辅导课程和评价。
110、教师人格修养的意义。
111、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
112、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
113、家庭心理辅导的任务。
《心理咨询与辅导》复习提纲
1、学校心理辅导含义
学校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体辅导、教育教学中心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的一种教育活动。
2、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具体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
①发展性目标:
a、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b、帮助学生学习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群性、同情心。
c、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热爱学校生活。
d、帮助学生发展其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
e、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f、帮助学生提高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乐观、平和、愉快的心境。
g、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
h、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创造精神。
②防治性目标:
a、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改进他们的学业。
b、辅导有情绪困扰、行为问题的学生,改善他们的情绪,矫正他们的行为。
c、辅导家庭环境不利的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d、辅导学业优秀的学生与智力超常的学生,使他们获得更佳的发展。
e、辅导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
①、学习辅导、 ②、人格辅导、
③、生活辅导、 ④、职业辅导。
4、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 两条:
一条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途径;
另一条是针对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途径。
5、现代社会变迁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题准备)?从消极的一面来看
①、升学压力、
②、独生子女的教育、
③、不利的家庭环境(离异家庭、寄养家庭、贫困家庭、富裕家庭)、
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
6、异常心理的划分标准
①、经验标准、②、社会规范的标准、③、临床诊断标准、④、统计学标准。
7、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标准)
①、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②、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适应。
③、心理健康是健全的人格发展,即人的心理是知、情、行统整的过程。
④、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8、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①、具有良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心态与意识。
②、能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愉悦、平静。
③、能承受挫折。
④、能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的环境,适应环境并能改选环境。
⑤、人际关系协调,具有合群、同情、爱心、助人的精神。
⑥、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
⑦、思维发展正常,并能激发创造力。
⑧、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9、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条件主要有两条:
一是个体的生理发展条件(ⅰ、身体外形的变化;
ⅱ、体内机能的发育;
ⅲ、神经系统的发育;),
二是客观环境的变化。
10、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心理发展是的,尤其是思维、记忆、知觉等能力。
②、心理发展是平稳协调的。
③、心理发展是开放的。
④、心理发展是可塑的。
⑤、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1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辅导(如何辅导,简答)
①、帮助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
②、帮助小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学习交往,培养合群性、责任感。
③、帮助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激发兴趣,培养求知欲,促进思维、记忆等智力因素发展。
④、帮助小学生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勤奋,克服自卑,变危机为转机。
⑤、帮助小学生初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良好的品德行为规范。
12、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认知发展。
②、性意识的觉醒。
③、不成熟的“成人感”。
④、学习成绩分化激烈。
⑤、同一性问题。所谓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价值、信仰及一生趋势的一种相当一和比较完满的意识。通俗地说,就是个体在寻求“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
13、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①、不平衡性。
②、动荡性。
③、自主性。
④、进取性。
⑤、闭锁性。
⑥、社会性。
14、早期职业辅导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精神卫生运动的创始人为比尔斯。专著为《一颗自我发现的心》
15、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异同或关系。
①、德育工作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规范或法律规范教育,是解决政治方向、思想倾向、道德价值观念的问题,解决人的社会倾向性问题。
而心理辅导则主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潜能,使学生更好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可以说心理辅导解决“育人”任务中基础层次的问题。
②、德育要求学生达到“君子”境界,心理辅导要求学生达到“凡人”境界。
16、学习辅导涵义
包含两个方面:①、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的困惑。
②、让学生自己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
17、学习辅导的目标:通过辅导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
18、学习辅导的内容(动、情、行、能)
①、学习动机辅导。
②、学习情绪辅导。
③、学习行为辅导。
④、学习能力辅导。
19、学习动机的作用:动力作用;维持作用。
20、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认知内驱力的激发。(求奇法、求新法。求趣法。)
②、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作业批改激励法、学习内容自选法、效果自我评定法、习题自编法、小先生法、互助法。)
③、附属内驱力的激发。(表扬法、奖励法。)
21、良好学习情绪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①、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②、要有科学的爱的表达方式。
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兴趣的激发、间接兴趣的激发。)
22、什么是学习过度焦虑?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学习过度焦虑又叫考试焦虑,主要反应在考试怯场上,一般有如下特点:
①、当事者在考试前夕普遍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感觉,担心考试考不好。
②、考试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手颤抖,还有的伴有尿频,腹痛,头脑一片空白。
③、当事者一般都会曾经有过考试失败的经历。
④、当事者受到考试的压力比较大(压力有来自家长处,学校老师处,学生自身。)
23、学习过度焦虑的消除。
①、认知辅导。
②、松弛训练。
③、自我暗示。
④、劳逸结合。
24、制定学习计划的意义。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做到学而有序。
③、提高学习效率。
④、磨练学习意志。
25、制定学习计划的原则?
①、差异性原则。
②、整体性原则。
③、发展性原则。
④、可行性原则。
⑤、变通性原则。
26、作业规范的辅导包括哪些方面?
①、在态度上,力求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准确率高,字迹端正,书面整洁。
②、方法上,要有序地进行作业。
③、习惯上,要求独立完成。
27、复习辅导。
①、复习须及时。
②、复习须思考。
③、复习须多样。
28、预习的指导。
①、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②、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养成动手习惯,做预习笔记,将重点、难点记下。
③、预习时也要多动脑筋,找寻重点、难点的过程就是动脑筋的过程。
29、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一种依靠自己获得知识、技能的综合能力。结构中包括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质疑法、竞赛法、训练法(专门与结合训练)}
30、掌握学习策略能力的培养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的调节和控制。
③、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即认知的认知。包括三方面:
ⅰ、元认知知识;
ⅱ、元认知体验;
ⅲ、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的培养可从下述几方面入手:
ⅰ、认识自己的认知特点。
ⅱ、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
ⅲ、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计划。
31、人格辅导的是教育者运用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技术,帮助和促进学生社会适应和价格健康成长和发展教育活动。
32、人格辅导的目标:促进适应、铸造人格。
33、人格辅导的内容。
①、自我意识的培养。
ⅰ、自我认识与接纳
ⅱ、自我控制。
②、情绪辅导。
③、人际交往辅导。
④、青春期辅导。
34、自我意识
①、亦称自我、自我觉知、自我觉察,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所有身心状况,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
②、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ⅰ、自我认识。
ⅱ、自我体验。
ⅲ、自我控制。
35、自我意识辅导的涵义:就是根据心理辅导的原理,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和接纳自己,并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一种辅导活动。
36、自我辅导活动的宗旨(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并推动其自我意识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为学生有效适应环境铺垫良好的基础。
37、自我意识辅导的实例分析(会从自我认识辅导和自我控制辅导角度分析。)P109。
38、情绪辅导的内涵:是运用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以促进理解和交流,并学会控制、疏导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困扰,增进自己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活动。
39、情绪辅导的目标:
①、帮助个体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②、帮助个体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③、帮助个体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对快乐的情绪体验;
④、帮助个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困扰。
40、人际交往辅导的内涵:就是运用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技术和手段来指导、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和人际交往活动,藉此增进学生人际互动和社会适应,改进人际关系,推动学生价格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41、人际交往辅导的直接目标是增进学生的人际互动和社会适应,改进学生的人际关系,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42、人际交往辅导的内容。
①、学生同伴的交往和沟通。
②、学生父母和老师为代表的成人的沟通与交往。
43、如何进行人际交往辅导?
①、人际交往辅导要与学生的现行交往实践结合,辅导的成效应以学生交往实践中寻求,教师有责任提醒和指导要求学生将辅导的成果迁移于日常交往实践。
②、人际交往辅导可利用有关的社会关系测量来探查学生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善,对具体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和处理后,教师心中有数,为辅导提供基础。
③、在人际交往辅导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起到组织、协调和指导者作用,与学生协商建立适当的活动规则,保证辅导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氛围、舆论氛围及秩序,以此使活动朝着健康的,有益的、有建设 方向开展。
④、人际交往辅导渗透在班主任工作、教学过程、教育过程中。
⑤、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家长的相应辅导。
⑥、对少数有严重交往障碍和人际适应不良的儿童,辅导教师应予以个别辅导。
44、青春期概念
又称青少年期或“生发期”。从广义上说,是指个体从儿童迈向成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或者说是从发身到发育成熟的成长期。年龄约是从12或13岁开始,20多岁结束。
4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①、智力获得了巨大进步。
②、自我意识高涨,性意识萌动。
③、情绪体验日趋丰富、细致,稳定性降低,矛盾与变化强烈突出。
④、在人际交往方面,增加了对同伴关系的依赖,与父母家庭的联系削弱,对教师的依赖与批评共存。
⑤、两性话题成了青春期发展的中心内容,亦使少年的意识、心境、行为染上了一层神秘、难以捉摸的色彩。
46、青春期主要的心理问题?
①、心理生物性紊乱。
②、情绪问题。
③、性别角色混乱。
④、人格冲突。
⑤、人际冲突。
⑥、性心理问题。
47、青春期辅导的内涵。
是指以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为特定对象、以青春期突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辅导活动。它是一种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推动、促进和引导青少年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一发展时期的教育活动。
48、青春期辅导的目标
①、青春期辅导要帮助青少年对即将到来的身体、生理的快速增长和发育做好准备,并认识和接纳这些变化,为顺利度过青春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②、青春其他辅导要帮助青少年学会处理由一系列身体、生理的快速变化而带来的心理适应问题,学会相应的策略和技巧。
③、青春期辅导要帮助青少年培养健康的性心理和性价值观,恰当处理两性关系,平衡度过性困惑期。
49、青春期辅导的内容。
①、认识、接纳和塑造自己的青春期形象。
②、青春期辅导。
③、性心理辅导。
50、青春期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①、讲座。
②、集体讨论。
③、活动设计。
④、个别咨询。
51、休闲的功能?
对于人的发展有多种价值。
①、松驰身心。
②、满足个人需要与兴趣。
③、扩展知识和生活经验。
④、增进个人身心发展。
52、休闲辅导的基本途径与内容有哪些?
①、校内。
ⅰ、开设休闲辅导课程。
ⅱ、组织学生休闲团体。
ⅲ、课余休闲活动。
②、校外。
ⅰ、建立社区休闲活动中心。
ⅱ、开设了家长休闲辅导讲座。
ⅲ、开辟休闲活动基地。
53、职业辅导是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准备职业、安置职业、并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过程。
54、学校职业辅导的目标。
①、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培养劳动习惯,懂得平凡劳动的社会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择业观。
②、帮助学生从身边职业开始,逐步深入社会。
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提高学生各种素质,发掘学生的潜能。
④、帮助学生正确协调个人志愿和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家需要和自己的特点确立初步的职业意向,提高升学和就业的决策能力。
55、学校职业辅导的任务。
①、从起始年级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教育 ,并向他们讲解社会主要职业和专业的有关知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
②、收集和积累学生的个人资料,同时调查和了解企事业用人单位、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高一级普通学校的职业、专业的内容,招工和招生的条件,以及有关工种的劳动强度和报酬待遇。
③、对毕业生进行个别指导和咨询,帮助他们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来确定就业或升学的方向,选择合适的职业或专业,同时学校也可向用人单位和高一级学校推荐合适的人才。
56、职业辅导的内容。
①、了解职业辅导。
②、了解自已辅导。
③、人生探索辅导。
④、合理选择辅导。
57、职业辅导的原则。
①、独立性和渗透性相结合的原则。
②、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原则。
③、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58、职业类型的六边型图和部分职业名称举例。P157
59、了解自己辅导。
①、了解职业能力。
②、了解职业兴趣。
③、了解职业个性。
60、全面了解自己的方法。
①、轶事记录法。
②、评定量表法。
③、自传法。
④、讨论法。
⑤、会谈法。
⑥、问卷法。
⑦、日记行事表法。
⑧、测验法。
61、职业的价值。
①、维持生存。
②、发展自己。
③、贡献社会。
62、“生命彩虹图”是由职业理论研究家萨帕提出的。它用自然界的彩虹的轮廓形象地反映了人一生的角色在时间上的透视。(图P178)
63、正确认识心理辅导课程与素质教育的几个关系?
①、关于培养目标。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并服务于全体学生,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环境适应能力。
②、关于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模式,不仅强调全面性,而且强调全体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③、关于教育方法。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育,而每个有个性的学生组成了这个全体,心理辅导课程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差异,教育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64、什么是心理辅导课程?
是指学校积极地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增强社会适应;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塑造和完善人格品质的学校心理辅导形式。
65、心理辅导课各程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由心理辅导课程目标决定,辅导课程必须保证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人人平等,相互服务,自觉接纳辅导内容,促进个性发展。
②、由心理辅导课程原则决定,辅导老师通过组织的心理活动,达到老师的帮助与学生自助相结合。
③、由心理辅导课程的关系决定,实施心理辅导课程的师生双方必须遵循理解和尊重,理解和尊重是信任的前提,是辅导课程成功的保证。
④、由心理辅导课程的内容决定,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来组织课程活动内容。
⑤、由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决定,辅导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课程活动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合理地、自由地表达情绪,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和他人。
⑥、由心理辅导课程的效果决定,课程活动既要根据目标实施活动,又要以学生即心理需要、第三的心理问题,来决定辅导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⑦、由心理辅导课程对象决定,辅导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
66、心理辅导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梯状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可分为如下两个目标:
①、发展性目标: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②、预防性目标: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懂得如何去改变和纠正不健康的心理,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积极健康的情绪。
67、心理辅导课程的原则。
①、信任原则。
②、接受性原则。
③、发展性原则。
④、自主性原则。
⑤、合作性原则。
⑥、活动性原则。
⑦、配合性原则。
68、心理辅导课的活动形式不:
①、角色活动。
②、表演活动。
③、游戏活动。
④、体育活动。
69、心理辅导课程的实践形式。
①、社会活动(春游、秋游、旅游、团队活动)
②、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
③、社会服务(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
④、社会实践(军训、学农)
70、心理辅导教材的内容结构
①、一般中小学课程内容包含课程结构的四个要素: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②、我们觉得心理辅导课程教材内容结构就有五个基本要素:
ⅰ、认知经验要素。
ⅱ、意志品质要素。
ⅲ、情感经验要素。
ⅳ、社会经验要素。
ⅴ、生活经验要素。
71、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②、自述法。
③、角色法。
④、讨论法。
⑤、情景法。
⑥、综合法。
72、课堂心理辅导的概念。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
73、学科渗透式的教学设计:其特点是以学科的特点与学生需达成的相关的学习技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技能相结合,心理辅导技术与教学技术相结合,来设计教学。
74、课堂管理的模式
勒温提出的三种领导方式:即民主型(人际关系型、自主型管理模式)、专制型(权威型、恐吓型管理模式)、放任型(放任型管理模式)的领导方式。而食谱型、训导型、行为矫治型管理模式介于民主型与专制一霎时领导方式之间。三种领导方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75、有效的课堂管理。
①、课堂秩序的建立。
②、课堂活动组织与反馈。
③、课堂中的奖励与惩罚(非常重要)
使用奖励要注意以下几点:
ⅰ、淡化奖励的外部控制作用。
ⅱ、奖励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
ⅲ、应在课堂建立一套明确的奖励办法。
ⅳ、奖励的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ⅴ、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使用惩罚要注意以下几点:
ⅰ、惩罚应“就事论事”,避免翻“老帐”;避免过多地涉及学生个人过去的经历。
ⅱ、切忌把惩罚作为教师报复泄愤的手段。
ⅲ、切忌体罚学生。
ⅳ、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76、课堂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学生课堂行为问题有来自个体的原因,也有来自环境的原因。
①、个体的原因。ⅰ、性格上原因。
ⅱ、生理上的原因。
ⅲ、态度与动机的原因。
②、环境因素分析。ⅰ、教师的行为。
ⅱ、家庭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
ⅲ、社会传媒的不良影响。
77、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策略。
①、教师“中止授课”的策略。
②、教师对课堂行为问题的分析评估策略。
③、利用同辈集体的资源。
78、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
79、学习困难学生的鉴别。
①、智力标准。
②、学业不良标准。
③、学习过程表现异常。
80、学习困难学生的分类。
①、暂时性困难学生。
②、能力型困难
③、动力型困难。
④、整体型困难。
81、学习困难学生的诊断(重要)
①、课堂行为分析。
ⅰ、对教师讲课的反应。
ⅱ、课堂作业时的反应。
ⅲ、不安定的课堂表现。
ⅳ、回答问题的表现。
②、作业错误分析。
③、能力诊断。
④、出声思维诊断。(德国心理学家顿克首创。)
⑤、教育会诊。
82、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
①、分层递进教学。
ⅰ、学生分层。
ⅱ、目标分层。
ⅲ、分层施教。
ⅳ、分层评价。
ⅴ、矫正、调节、分层提高。
②、成功教学。
ⅰ、低起点。
ⅱ、小步子。
ⅲ、多活动。
ⅳ、快反馈。
以下非常重要
83、个别辅导的理论。
①、精神分析理论。
Ⅰ、人格结构理论(全面掌握)。
ⅰ、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ⅱ、自我是自已可以意识到的“我”的一部分。
ⅲ、超我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最上层。
ⅳ、本我、自我、超我必须和谐发展。
Ⅱ、潜意识理论。
Ⅲ、泛性论理论。
Ⅳ、梦的理论。
②、行为主义理论
Ⅰ、代表人物:华生和斯金纳
Ⅱ、公式为:S-O-R(刺激-中间变量-行为)。
Ⅲ、是一种学习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是后天受环境影响的结果,这种影响就是学习,病态心理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也要通过学习来进行行为矫正。
Ⅳ、几个重要实验;
ⅰ、儿童恐惧实验(兔子实验)。
ⅱ、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老鼠操纵环境的行为是获得食物的工具,故也叫工具性条件反射,或叫工具性学习。斯金纳的研究所得出的规律,称为习得律。)
③、人本主义理论。
Ⅰ、代表人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
Ⅱ、当事人中心疗法:是将治疗权力从治疗者手中夺回,移交给当事人,同时也用“当事人”一词来代替“病人”,这是一大创举。
Ⅲ、观点:
ⅰ、心理治疗中的非指示性原理。
ⅱ、辅导的基本条件—真诚、尊重与同感(将心比心)。
ⅲ、造型倾向理论。
④、认知主义理论。
Ⅰ、代表人物:阿·贝克。
Ⅱ、观点:心身疾病的形成与发展是认知、情绪对躯体症状持久相互作用的结果。
84、本我、自我、超我如何和谐发展?
本我主要功能力求保护自己;超我的作用是在社会规范的原则下,控制与监督自己的行为;自我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本我的欲望,另一方面又要符合超我的标准,充当本我与超我两者的协调者。如果本我或超我任何一方占优势,对另一方进行统治时,人很可能就会出现不正常行为或躯体上疾病,一旦本我失去所有控制,人就会成为精神病患者。
85、个别辅导的主要技术。
①、聆听技术。
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即辅导教师与当事者之间的心灵互动关系。
Ⅰ、使用方法:
ⅰ、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ⅱ、必须让当事者坐着。两者以约900坐,有助于眼光灵活接触。
ⅲ、要用恰当的体态去聆听,目光要与当事者适当接触。
ⅳ、还要适当地提问,开放性提问或闭锁性提问。
ⅴ、应用对焦技术,听一段后应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问对不对。对焦技术在聆听技术中是关键的一步。
Ⅱ、注意事项:
ⅰ、切忌武断。
ⅱ、不要急于教育。
②、暗示技术。
分为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也叫正面暗示与负面暗示。
在个别辅导中使用暗示很有好处。
Ⅰ、使用方法:
ⅰ、对每一个当事人都抱有充分的信心,相信他们本身具有能克服自己问题的潜能。
ⅱ、对学生辅导时坚持做到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少埋怨。
ⅲ、对学习困难,有焦虑、恐惧等症状的学生,可以教他们进行自我暗示。
注意事项:
ⅰ、千万不要用“不要怕”、“不要慌”之类的话。因为这是负面暗示。
ⅱ、多用“我很镇静”、“我胆子挺大”等的正面暗示。
③、松弛技术。
Ⅰ、呼吸松弛。
Ⅱ、冥想松弛。
Ⅲ、肌肉松弛。
④、系统脱敏技术。
Ⅰ、创立者:著名精神病学家沃尔帕。
Ⅱ、是在掌握松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引起焦虑等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Ⅲ、分为两步。
ⅰ、制定一张焦虑层次表。
ⅱ、先让当事者肌肉完全放松,从最低的焦虑层次进行想象。
ⅲ、此法的关键是当事从想象情景向向现实情景转移,如果能在引进恐惧的情景中保持放松状态,焦虑就不会再出现,辅导即告成功。
⑤、行为改变技术。
Ⅰ、一切行为均是学习得来的。
Ⅱ、行为本身无好坏之分,完全由情景的适当与否而定,行为是被环境因素所制约的。
Ⅲ、使用行为改变技术的几个具体策略。(或要据行为改变技术设计一个行为改正方案。)
ⅰ、增强(强化)包括正增强(适当地给以物质或精神奖励)与负增强(适当给以不愉快的体验,使不良行为因要躲避此不愉快的体验而减少)。
ⅱ、消退(不理会或不注意,使其在“自讨没趣”中不再出现。)
ⅲ、抑制不良行为(在可能出现不良行为时,要创造条件让当事者表现良好行为。)
ⅳ、逐步形成(明确订出行为改变的标准,有步骤地养成所期望的良好行为。)
ⅴ、隔离(以改变环境的方式使当事人改变原产生不良行为的不良环境。)
ⅵ、剥夺(以称反应代价法。即在未达到某项行为标准时即剥夺某项权利。)
Ⅳ、行为改变技术的程序如下:
ⅰ、确定终点行为。
ⅱ、分析起点行为。
ⅲ、设计有利情景。(选择增强措施,与家长联系。)
ⅳ、选择适当策略。(增强、。逐步养成、剥夺。)
ⅴ、分析效果。
⑥、理情治疗技术。
Ⅰ、基于“ABC”理论。
A指存在的一件事实;
B是个人对A的看法和信念;
C是指个人情绪反应。
正确表示:A→B→C
Ⅱ、具体操作技术:
ⅰ、说明ABC理论。
ⅱ、驳斥。
ⅲ、分析。
ⅳ、理性的自我认识。
ⅴ、家庭作业。
86、个别辅导的原则。
Ⅰ、真诚原则。(诚则灵,坦率地表示自己的看法。)
Ⅱ、尊重原则。(尊重当事者的人格和真实问题。)
Ⅲ、理解原则。(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分担当事人的各种负荷压力。要与“同情”区分)
Ⅳ、整体原则。(要用系统论观点指导辅导,注重来访者心理素质与心理问题的整体联系,个体心理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即通过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当事者的主要矛盾,从而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因素。)
Ⅴ、差异原则。(做辅导时,要注意当事者的个别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
Ⅵ、自律原则。(帮助当事者挖掘出自己的心理潜能,来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Ⅶ、保密原则。(对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辅导教师须绝对保守秘密。)
87、个别辅导的基本过程。
Ⅰ、接纳。(无条件接纳;热忱接待;正确运用聆听技术。)
Ⅱ、诊断(充分了解当事者的各种情况,必要时还要作心理测试;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作出诊断,要判断是否属于自己的辅导问题,相应作出处理。诊断要力求准确。)
Ⅲ、干预(进入对当事者心理上的帮助过程,是纠正当事者的心理烦恼,发展健康心理的实质性阶段。)
Ⅳ、随访。(当事者心理问题基本解决,个别辅导即告段落,欢迎当事者有事即来,同时也要进行相应的了解。)
88、学生心理困惑的个别辅导。
①、抑郁辅导
Ⅰ、诊断。
抑郁有六种表现:
ⅰ、兴趣减退甚至丧失;
ⅱ、对前途悲观失望;
ⅲ、无助感;
ⅳ、感到精神疲惫;
ⅴ、自我评价下降;
ⅵ、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
Ⅱ、干预。
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进行心理辅导。
Ⅲ、案例。
②、考试焦虑辅导。
Ⅰ、诊断。
有如下表现:
ⅰ、平时学习成绩较好者;
ⅱ、考试前均有担心考不好的意念。
ⅲ、考试时有体象反应。如心悸、出汗、尿频、腹痛等。
ⅳ、家长、老师、或自己对考试的期望过高,压力过大。
Ⅱ、干预。进行认知辅导、松弛训练、自我暗示。严重的可进行系统脱敏或催眠治疗。
Ⅲ、案例。
③、强迫症的辅导。
Ⅰ、诊断。
有如下表现:
ⅰ、有难以摆脱的重复动作或重复意念;
ⅱ、自己感到苦恼,想寻求帮助;
ⅲ、有三个月以上的病史。
Ⅱ、干预。措施有:
ⅰ、认知、理情辅导,改变错误的认知;
ⅱ、家庭作业;
ⅲ、让患者“冒险”。
Ⅲ、案例。
④、社交恐怖的辅导。
Ⅰ、诊断。
有如下表现:
ⅰ、在一对一的社交场合下,会产生强烈的不安;
ⅱ、强烈不安常常伴有体象发作,如脸红、出汗、恶心、打嗝、颤抖,严重的还会晕倒。
ⅲ、怕看人家的眼睛,往往用眼睛的余光看人。
Ⅱ、干预。措施有:
ⅰ、松弛训练。
ⅱ、松弛训练。
ⅲ、系统脱敏。
ⅳ、行为改变技术。
Ⅲ、案例。
⑤、口吃矫正。
Ⅰ、诊断。主要症状有:
ⅰ、类型:难发、连发、中阻、拖音、或综合上述两种以上情况。
ⅱ、多余动作:如拍腿、跺脚等。
Ⅱ、干预。如认知辅导,松弛训练,发音法训练、催眠治疗。
Ⅲ、案例。
⑥、多动症的辅导。
Ⅰ、诊断。
主要表现:
ⅰ、注意力严重涣散;
ⅱ、过分好动,坐立不安;
ⅲ、做事丢三拉四,不能坚持到底;
ⅳ、用兴奋剂利他效果好。
Ⅱ、干预。先服用咖啡或利他林或匹莫林等兴奋剂,同时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
Ⅲ、案例。
89、团体是指一群人彼此互相沟通一段时间,以使每个人不需要通过他人,能与其他人面对面的沟通。
90、团体辅导是指在团队领导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91、团体的分类。
Ⅰ、团体勒温的团体动力训练分:
ⅰ、训练团体。ⅱ、个人成长团体。
ⅲ、学习团体。
Ⅱ、团体成员的问题性质分
ⅰ、同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的年龄、学历、生活经历、心理的困扰,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相似。
ⅱ、异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的某些背景或个人特质不在相同。
Ⅲ、团体辅导活动有无设计、有无目标分。
ⅰ、结构性团体。
ⅱ、非结构性团体。
92、团体辅导的功能(或特点)。
Ⅰ、在互动中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了解。
Ⅱ、经验与感受的分享。
Ⅲ、多元的价值观与信息的冲击。
Ⅳ、反馈的功效。
Ⅴ、现实生活的实验室。
Ⅵ、经济效益。
93、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区别。
Ⅰ、个体辅导适用下列情况:
ⅰ、当事人有危机状况产生时,其状况和可能解决的方法又相当复杂。
ⅱ、当事人的问题需要高度保密。
ⅲ、当事人在团体中说话表现出非常害怕,参与团体活动比较困难。
ⅳ、当事人与同辈的关系不良,其言行经常被团体拒绝。
ⅴ、个体对自己的感受、动机和行为的觉知了解很有限或极复杂,感到无法在团体中与人分享。
Ⅱ、团体辅导适用下列情况:
ⅰ、想学习和了解他人的想法。
ⅱ、想在同辈团体中与人交往,学习社交技巧。
ⅲ、愿意在团体中与他人分享经验与观念,获得团体的接纳与支持,以促进自己成长。
ⅳ、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想了解、认识他人、培养自己的合群性。
ⅴ、解决学生中共同性的心理问题。
柯比认为,团体辅导是一种有系统的辅导计划,强调辅导中预防的一面,计划的内容以发展中的个体一生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题。
94、团体辅导的基本过程(定向、冲突、凝聚整合、成效、巩固六个阶段。)
①、定向阶段。
Ⅰ、此阶段成员有如下反应:
ⅰ、焦虑担心。 ⅱ、气氛沉默。
ⅲ、防卫心理。 ⅳ、依赖领导者。
此阶段团体的重点工作是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Ⅱ、此阶段团体的任务有:
ⅰ、协助成员彼此认识。
ⅱ、澄清团体目标。
ⅲ、创造安全信任的气氛。
ⅳ、建立团体规范。
ⅴ、让成员了解团体是大家的。
②、冲突阶段。
Ⅰ、此阶段团体的特征:
ⅰ、焦虑与挣扎。
ⅱ、抗拒与防卫。
ⅲ、冲突。
ⅳ、挑战领导者。
Ⅱ、此阶段团体的任务:
ⅰ、理解、接纳成员的负面情绪。
ⅱ、鼓励成员认识自己的焦虑与矛盾。
ⅲ、帮助成员将防御性行为转化为建设性行为。
③、凝聚整合阶段。
Ⅰ、此阶段的团体特征:
ⅰ、信任与接纳。
ⅱ、和谐的整体感。
ⅲ、认同和承诺。
Ⅱ、团体在这阶段的任务是:
ⅰ、协助成员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ⅱ、鼓励成员相互关心与帮助。
④、成效阶段。
Ⅰ、此阶段的特征:
ⅰ、对团体充满信心与希望。
ⅱ、深层的自我暴露。
ⅲ、面质。
ⅳ、认知重建。
Ⅱ、此阶段的任务是:
ⅰ、以身示范和塑造行为。
ⅱ、协助成员从团体经验中认知重建。
ⅲ、协助成员把领悟化为行动。
⑤、巩固阶段。
Ⅰ、此阶段的特征:
ⅰ、惜别依依。
ⅱ、对外面世界的担心。
ⅲ、团体有时呈现松散现象。
Ⅱ、此阶段的任务:
ⅰ、处理好成员离别的情绪。
ⅱ、协助成员整理学习成果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ⅲ、反馈与祝福。
ⅳ、提醒保密。
ⅴ、提供继续学习或进一步服务的信息资源。
ⅵ、评估团体效能。
95、影响团体过程的基本因素。
有三个因素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就是规范、沟通、内聚力。
①、规范。主要是指风俗、文化、语言、时尚、舆论、规则等行为规范,以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
团体规范的作用:
Ⅰ、维持团体的作用。
Ⅱ、认知的标准化作用。
Ⅲ、行为的定向作用。
②、沟通。是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传递。
Ⅰ、团体互动的特点:
ⅰ、沟通双方互为主体。
ⅱ、沟通能调整双方的关系。
ⅲ、沟通受到主观经验的制约。
Ⅱ、米德尔曼提出了四种沟通模式:
ⅰ、辐射型
ⅱ、圆圈型
ⅲ、热椅子型。
ⅳ、自由漂浮型。
③、凝聚力。是指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以及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
96、领导者的角色作用。
有两在任务:一是完成团体任务与目标,称为任务领导行为。二是维持团体的人际关系和气氛,称为过程领导行为。
①、任务领导行为上承担如下角色:
Ⅰ、发动者。
Ⅱ、协调者。
Ⅲ、诊断者。
②、过程领导行为上承担如下角色:
Ⅰ、气氛缓和者。
Ⅱ、调节者。
Ⅲ、鼓励者。
Ⅳ、规则执行者。
97、团体过程的领导技巧。
特罗斯把领导技巧分为三方面:反应技巧、交互作用技巧、行动技巧。
①、反应技巧。
Ⅰ、积极倾听。
Ⅱ、同理心。
Ⅲ、澄清。
Ⅳ、提炼归纳。
②、交互作用技巧。
Ⅰ、支持、
Ⅱ、联结。
Ⅲ、执中。
Ⅳ、阻止。
③、行动技巧。
Ⅰ、发问。
Ⅱ、调节。
Ⅲ、示范。
Ⅳ、建议。
98、团体互动技巧。
①、反馈与控制。
反馈是成员在团体中学习的重要资源,它级修正个人的想法、态度和行为,并直接影响团体行为的改变。
控制是指个人的行为限制或引导其他成员的行为,而自己也为其他人的言行所影响。
是一个循环过程,是促成个体或团体行为改变的一种机制。
②、暗示。
Ⅰ、暗示的特征:
ⅰ、暗示是一种能够引起受暗示者反应的刺激。
ⅱ、暗示不是说服,无需讲道理,仅是提示。
ⅲ、暗示不是感染、模仿,它是让人接受某种观念,并按这种观念行事。
Ⅱ、暗示的分类。
ⅰ、直接暗示。把某一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人迅速而无意识的接受的一种暗示。
ⅱ、间接暗示。由暗示者公私合营其他事物或行为为其中介,将某一事物的意义间接提供受暗示者,使人接受暗示。
ⅲ、自我暗示。即运用意念自我暗示,有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消极的自我暗示。
ⅳ、反暗示。凡外界刺激物的结果引起了相反的反应。
③、模仿。
Ⅰ、分类。
ⅰ、自发的模仿。无意识的模仿他人。(有先天本能的模仿与后天学得的模仿。)
ⅱ、自觉的模仿。是有意识的模仿他人。(适应性模仿和选择性模仿。)
Ⅱ、有影响力的榜样有以下几个特点。
ⅰ、相似性。
ⅱ、地位和声誉。
ⅲ、能力水平。
ⅳ、热情和教养。
④、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
99、学校团体辅导的设计与操作。
①、设计程序。
Ⅰ、组成小组。
ⅰ决定小组成员。
ⅱ、培训组长与组员。
Ⅱ、建立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ⅰ、目标应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
ⅱ、目标应明确具体。
ⅲ、目标应得到学生的认同。
Ⅲ、设计活动。
内容可以有系列专题型和单一专题。
Ⅳ、团体辅导效能评估。
100、学生心理档案的规划。
①、建档的目的。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②、建档的原则。
Ⅰ、客观性原则。
Ⅱ、适用性原则。
③、根据辅导工作目的和实施途径、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类。
Ⅰ、A类。以发展为目标。
Ⅱ、B类。以教育为目标。
Ⅲ、C类。以诊治为目标。
④、心理档案的内容。
Ⅰ、背景资料。
Ⅱ、在校表现。
Ⅲ、心理素质。
101、测量的基本知识。
①、定义:对客观事物进行某种数量化的测定。
②、测量的要素。
Ⅰ、测量对象-事物的属性。
Ⅱ、测量-工具某种法则。
Ⅲ、测量结果-某种数字表达形式。
③、心理测验三要素。
Ⅰ、行为样组。
Ⅱ、标准化。
Ⅲ、客观性。
ⅰ、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信程度。只有测验结果接近或等于实际真值或多次测量结果十分接近。才能认为测验结果是可靠的。
ⅱ、效度。表示测验实际测量出所测选择性或功能的真实性程度。分为三类: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结构效度。
102、测验心理。
①、主测心理。对测验客观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Ⅰ、主测与被关系的心理。主测者知觉反映被测对象时,由被测对象引起的心理现象,常见的有:
ⅰ、顺序位置效应。
ⅱ、晕轮效应。(遮掩性、弥散性。)
ⅲ、对比效应。
ⅳ、雷同效应。
ⅴ、失落效应。
ⅵ、类群效应。
Ⅱ、主测个体自我心理。
ⅰ、心理定势。
ⅱ、角色心理
ⅲ、模式效应。
ⅳ、疲劳效应。
103、心理辅导管理的各级功能。(了解)
①、校长室。提出学校心理辅导课程目标、心理辅导工作目标,各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目标,对各年级辅导成员提出要求,了解评估学校心理辅导工作。
②、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组。由分管校长、教导主任、专职教师、心理辅导员组成,选编心理辅导课程教材、组织培训、指导教研、个案研究、协调各方面的力量。
③、班主任。了解、提供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水平,选用心理辅导课程教材,参与个别学生心理辅导,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
④、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即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参与心理辅导课程教学、选编教材、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
⑤、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专职教师。选编心理辅导课程教材、进行心理辅导课程教学。
⑥、学生心理服务员。为心理辅导室做好服务工作、参与班级或低年级同伴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相关宣传。
⑦、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参与对学生心理辅导。
⑧、家长。重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配合学校心理辅导工作。
104、学生心理辅导服务员的四项任务。
①、积极配合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教学,在辅导课程活动中起骨干组织作用,通过他们的参与、组织来感染其他学生。
②、课后能随时帮助其他同学,协助疏导心理问题或及时把同学中心理问题反映给心理教师。
③、他们是学校心理辅导活动室的服务员,使其他同学受益于学校心理辅导室。
④、他们可以以自己亲身的体验、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去服务帮助低年级学生,达到相互服务的目的。
105、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基本任务:
①、给学校管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启示或顾问。
②、克服和预防学生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发展中的偏向。
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冲突、人际交往和相互理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④、给学生发展和提高心理品质予以真诚的服务。
106、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职责。
①、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管理体系参与、顾问和咨询。
②、为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保障和服务。
③、对家长给以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辅导。
107、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①、热爱当事人。
②、热爱心理辅导工作。
③、遵守心理辅导道德规范。
Ⅰ、精深的专业知识。
Ⅱ、诚实守信的作风。
Ⅲ、热情友善的态度。
Ⅳ、严守秘密。
Ⅴ、不谋私利。
108、学校心理辅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②、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的了解、重视。
③、心理辅导的方法研究和选择。
④、心理辅导的反馈与矫正。
⑤、心理辅导的队伍和保障。
109、学校心理辅导课程和评价。
①、对课程设置的评价。
②、对辅导活动课程和教学方法和评价。
③、对辅导课程效果的评价。
④、对辅导活动课程教师的评价。
110、教师人格修养的意义。
①、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更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
②、学生对教师的人格修养有着很高的期望。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性格的特征:(按其重要性排列为)
Ⅰ、平易近人。
Ⅱ、没有偏见。
Ⅲ、关心同学。
Ⅳ、态度认真。
Ⅴ、要求严格。
Ⅵ、颇具耐心。
Ⅶ、言行一致。
Ⅷ、朴素大方。
Ⅸ、开朗活泼。
Ⅹ、品德高尚。
③、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人格修养的意义。
111、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
①、良好的思维品质。
Ⅰ、应善于独立思考,具有思维的独创性。
Ⅱ、应善于应对变化,具有思维的敏捷性。
Ⅲ、思路必有清晰、明确,具有思维的慎密性。
Ⅳ、应善于深入钻研问题,具有思维的深刻性。
②、良好的情操品质。
Ⅰ、真诚。
Ⅱ、博大。
Ⅲ、理智。
③、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
④、良好意志的品质。
112、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
①、期望过高。
②、保护过度。
③、功能错位。
④、方法不当。
113、家庭心理辅导的任务。
①、帮助家长—认识心理健康是獐发展的重要目标。
②、帮助家长了解—家庭心理辅导的内容和途径。
③、组织指导家长—学习家庭心理教育和辅导的方法。
④、帮助家长认清—提高自身素质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