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专报名
当前位置:自考大专网 >> 复习资料 >> 浏览文章

复习资料

自考大专04265社会心理学复习考题

、填空题
1、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认为: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四大支柱。
2、社会决定和影响着个人,个人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个人通过群体(已形成的社会)逐渐形成自我意识人的心理个性与依赖于群体的社会性
3、卢梭著:《社会契约论》;达尔文著:《人类的由来》;[美摩尔根著:《古代社会》。
41824年赫尔巴特首先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主张利用观察和计算的方法来研究观念及其关系。
51859年,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斯坦塔尔创办了《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力求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民族精神的本质,揭示其活动的规律。71900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出版了《民族心理学》。81838年,法国社会学家孔德首先使用社会学一词。91898年,法国学者塔尔德出版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最早以社会心理命名的社会学书籍。101895年法国学者勒邦著有《群众心理学》,1913年著有《革命心理学》。111908年的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对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起了划时代的作用。12、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二、名词解释、简答题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动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问题的产生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有关。而人的生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探讨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动因和社会效应,分析人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种种社会心理现象(态度、认知、吸引)及行为(侵犯、助人、合作与竞争)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动因。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社会规律,控制和促进社会发展。
2、社会心理学的性质
参考答案: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要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它着重探讨个体社会化的条件和规律、个体受群体的影响以及群体中的个体相互作用等方面的一般规律;探讨社会心理形成、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的条件和规律性。按照心理学家墨菲(G.Murphy1972)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一只脚站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而另一只脚则处于社会变革的波涛之中。
3比较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的区别
参考答案:方法论问题实际上探讨的是研究的最高原则或指导性思想。一门学科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指明这门学科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领域和范围,而尤其重要的怎样去研究。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明确指出:方法论不同于具体的研究方法。她认为,方法论这个术语可以表述为3种不同水平:第一级水平:一般方法论即一般哲学观点;第二级水平:专门方法论即某一学科的理论观点;第三级水平:具体研究方法。
4、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认识理论研究和理论构建的重要性;查阅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开展专题研究归类工作,了解当前研究的动向和研究的基本方向;利用理论、结合现实、综述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完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作好准备。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简史
参考答案: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扎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F.H.Allport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W.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20世纪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认识到实验方法的局限性,重视现场研究,重视应用研究,重视以现场应用研究去检验实验室研究所得的理论,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
今天的社会心理学家强调从现场研究到实验室研究,或从实验室研究到现场研究,往复循环、相互论证。同时,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为处理从现场获得的大量材料提供了方便,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进步。
6、社会心理学的分期问题
参考答案:按照年代的更替:孕育时期;形成时期;确立时期;发展时期。——我国通常的分类方法;按照思想的主流发展:社会哲学阶段;社会经验阶段;社会分析阶段。——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1976年提出的分类方法;按照研究的行为方式:思辨期;描绘期;实验期。——章志光的分类方法。

7、近代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参考答案欧洲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们重新思考社会问题,人们开始用政治数学的方式和人口统计的方法来考察人口、死亡率、家庭收入、生活状况、犯罪类型等社会问题,在这些社会调查中,有不少问题都涉及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特别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动植物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从而推动了思维科学的发展。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城市的兴起导致了新的社会道德问题;商贸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新的管理问题和消费需求问题;竞争的加剧导致了社会犯罪问题的增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起伏促使统治者亟待了解社会舆论、群情以及对付劳资关系、社会骚动的方法。8、美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特点参考答案: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哲学基础;采用现代最新技术;心理学化的研究倾向;忽略普遍理论的研究。

9、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1949年以前)参考答案: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源自于20世纪20年代(苏联社会心理学被取消之际)。1924年,陆志伟的《社会心理学新论》;20世纪30年代潘菽的《社会的心理基础》;赵演翻译的F.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高觉敷翻译的勒邦的《群众心理学》;1946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孙本文撰写的《社会心理学》代表了我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最高成就。此外,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如张耀翔关于选举过程的民意测验、中国青年的情绪研究、迷信以及商人心理研究。1942年,费孝通和周先庚在昆明进行的工业社会心理学学科研究,为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应用化和具体化做出了较大贡献。

10、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参考答案:分析学科性质,说明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科性质:——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P)以美国学者奥尔伯特( 1968 )为代表。主要理论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等。——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SP)以前苏联学者库兹明( 1979 )为代表。主要理论有符号交互作用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社会角色理论等。——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CCSP)以美国学者特里安德斯( 1980 )为代表。主要理论有文化决定论或文化相对论等。

11、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参考答案:偏向问题:研究者的偏向;被试者的偏向。研究者的偏向的主要来自研究者的期望和行为暗示;被试者的偏向主要来自于被试者的行为的主观反映和对研究的担心程度。即被试者指导自己正在进行实验或者担心实验的后果,从而导致自身行为与平时或其他非研究者的不一样的状态。伦理问题:自觉自愿原则;保护原则——风险最小原则;风险-利益原则;尊重原则。

12、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变量、效度和信度

13、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4、说明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关于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勒温认为行为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他所说的行为是和心理事件并提的,他的行为公式为:B = fPEB:代表行为;P:代表人  E:代表环境。此公式中认为行为B等于个人P和环境E的函数f,即行为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环境可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对不同的环境亦可产生不同的行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样环境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15、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的主要观点参考答案:认知相符理论是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或倾向性来解释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包括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平衡理论(海德、纽科姆)、归因理论。一致性理论也称为和谐理论,代表人物为奥斯古德(C.E.Osgood,1955)和坦南包姆(P.H.Tennenboum)。基本观点:人在接受新信息后,一般来说会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态度。影响调整的变量因素:1、个人对信息源的态度;2、个人对信息对象的态度;3、个人对信息源关于信息对象所作的断言的态度。一致性理论认为:三种变量因素的基本方向和强度影响到最终的一致性。在调整中,各个因素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其变化的总量与其相对的强度成反比,因此,在调整的时候,虽然各种评价都有可能变化,但一般不会改变评价最强的因素。16、社会化的定义、任务与种类。

17、社会化的内容。

18、影响社会化的因素有哪些?

19、为什么说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20、为什么说家庭是人社会化的起点。

21、同辈群体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

22、什么是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3、社会角色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参考答案:()  根据角色存在的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二)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自致角色;(三)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或正式角色、非正式角色;(四)根据角色和角射箭的权利地位关系,可以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被支配角色;(五)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可把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六)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以把角色依参与程度的高低分为若干类。

24、结构角色论和过程角色论的基本观点。参考答案:第一,结构角色论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R.林顿。R.林顿认为,角色概念是用作构造其关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石。结构角色论的理论要点:社会组织是由各种不同地位和期望的网络组成。每一地位上的行动者发出的行为并不单纯是地位结构的功能,而且在本质上是附着于这些地位上的各类期望的功能。结构角色论认为的期望有三种:剧本期望即社会规范对于不同位置上的角色的期望。其他演员期望即行动者在某种情境中与之互动的其他行动者的期望。观众期望行动者的参照群体,即行动者认同其规范的、视为重要的一般化他人组成的群体。期望对自我形象与自我评价 产生了影响,上述三种期望之 影响程度不同,自我形象也不同。自我形象决定了角色的扮演能力,这种能力又制约了外显的角色扮演行为。第二,过程角色论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J.特纳。J.特纳的过程角色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基本出发点,主要围绕互动中的角色扮演过程展开对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等问题的研究。主要观点:借用米德的社会领会的概念,并进行发展。角色领会就是角色建构。人们往往在三种意义杀害能够建构角色。互动是角色领会和角色扮演过程的连接点。

25、角色学习角色学习或角色采择  指关于自己和他人角色的设想。

26、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指按常规的期望显示出来的行为,也就是个人按照他人期望采取的实际行动。

27、一个人在扮演符合他人期望的角色时会不会丧失自我呢?参考答案:区别不同的情况。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中通过训练、模仿和认同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只要人们真正相信他们的角色,认为应当完善地扮演,他们的行为就是真实的,他们的自我和角色就是统一的。只有当人们不相信和不认为应当扮演某个角色,只是为了满足他人期望而扮演某个角色时,才会产生不真实的角色扮演,自我和角色分裂。社会心理学家S.朱拉德认为,这种人虽然是出于获得他人承认的需要,但实际上往往既得不到他人的承认,也得不到自己的承认。

28、角色冲突的分类参考答案:在角色理论中通常把角色冲突区分为两类: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往往与对不同角色提出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要求有关,个人不能同时满足所有这些角色要求。角色内冲突通常与不同群体对同一角色的体现者提出不同的要求有关。如双亲对女大学生的期望与男大学生对女大学生的期望不一致,造成女大学生的角色内冲突。

29、什么是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或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30、性别角色的功能参考答案:男女性别角色在群体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帕森斯的特殊功能论认为,男子主要发挥工具性功能;女子主要发挥表达性功能。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男女性别功能也会得到逐步定型化。

31、性别角色的由来参考答案:第一,性别角色是社会化的结果;第二,是自我意识的认同;第三,性别角色来自于早期的社会分工。

32、性别角色差异的主要表现参考答案:性别角色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攻击性(侵犯行为、支配性(支配行为)、自信心(自我评价)、人际交往(交往方式、交际空间)焦虑程度、智力差异、成就差异。

33、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社会心理学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峙的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自我意识包括三个成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4、自我意识的特征与功能?
参考答案:自我意识具有矛盾性、形象性及独特性等主要特征。自我意识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自我意识的形象性的形象包括三个因素。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决定于自我意识的性质,即主动进取性或被动消沉性。自我意识中包含的两个重要成分——自尊心与自信心对个人行为有重大影响,对个体的学习与工作具有推动作用。
35、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包括G.W.Allport的自我发展理论、G.H.Mead的自我发展理论和 E.H.Erikson的自我发展理论。
36、产生认知失调的原因参考答案:一般来说,产生认知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造成认知失调的行为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已经深深投入,会引起认知失调。(2)你的行为对别人有影响力。也因此,态度或行为比较容易被改变,产生认知失调。

37、什么是社会认知?参考答案:社会认知也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所谓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于他人的交往过程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观点的一种心理活动。

38、社会认知有哪些特性?参考答案: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防御性、认知的完形特性。

39、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与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参考答案: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包括:第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1)仪表的认知;(2)表情的认知;第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第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包括:第一,认知者因素。(1)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知识经验、情绪、个性等都会有相应的影响。(2)原有经验(3)价值观念(4)情感状态(5)认知偏见;第二,认知对象因素,(1)从认知对象因素来看,认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是否具有突出信息以及认知对象自我表露的愿望与水平都会影响认知;(2) 所谓 突出信息:是指符合认知吝啬者假说(即最小努力原则),表现为在社会活动中以最小努力最快得到对他人的印象。第三,认知情境因素(1)认知情境因素主要强调认知对象与情境的协调性。(2)空间距离(3)背景参考。

40、什么是社会印象,社会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是什么?参考答案:社会印象是人们对关注的对象的某些属性作出的判断。社会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第一,评价的中心性——对一个人的印象都蕴含评价,(1)社会特性——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2)智能特性——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的敬佩程度、尊重程度;(3)错误效应——偶尔犯一点小错误会增强能力超群者的吸引力,也会降低一个能力平庸者的吸引力。第二,评价的一致性。(1)一致性——会把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得到一个一致的印象,使认知协调起来;(2)人为别人找借口,其实也是为了使自己的认知协调起来。一个有太多矛盾信息的人,不会有太多的吸引力。第三,评价的中心特性作用。第四,评价的负性效应。

41、印象形成有哪些心理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仁慈效应、社会刻板印象。
42、什么是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的意义有哪些?参考答案:社会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一群人或某一类人的固定的概括的看法。社会刻板印象的意义:积极意义:简化认知过程;消极意义:容易造成对个体的偏见。
43、印象管理有哪些理论?符号互动理论、戏剧论、情景统一性理论。
44、形象印象管理的因素与印象管理的策略有哪些?参考答案:形象印象管理的因素:认同群体、交往对象、交往情境。印象管理的策略有:保持形象的一致性、迎合、恰当的自我表露。
45、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有哪些?海德的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凯利的三度理论、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46、简述凯利的三度理论。1)行为的三种原因:客体、主体、情境;(2)归因的三种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贯性信息、一致性信息;(3)三种归因判断。
47、主要的社会动机包括哪些内容?主要的社会动机包括:成就动机、亲和动机、权力动机。
48、恋权情结的心理表现有哪些?参考答案:恋权情结的实质是对权力的崇拜和趋从。恋权情结的心理表现有畏权、慕权、清官梦、升迁梦、滥用权等。
49、构成挫折情境的原因有哪些?第一,外界条件的限制和阻碍;第二,判断发生偏差,使动机欲求得不到满足;第三,行动者自身心理素质的缺陷。
50、受挫后的行为反应有哪些?参考答案:受挫后的行为反应包括:退化、补偿、压抑、投射、认同、文饰、冷漠、反向、隔离、否认、曲解、摄入等都是个体遭受挫折之下容易出现的行为反应。
51、态度测评的主要方法参考答案:态度的测评有三种主要方法:总加量表法、累积量表法、等距量表。
52、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参考答案:人际关系有两个基本维度,情感上的亲疏和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工作导向和非工作导向等是人际关系中的次要的维度。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A.P.Fiske)提出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模式,认为社会互动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1)共享: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2)权威排序:依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3)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4)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克拉克(M.Clark)与米尔斯(J.Mills)的观点:他们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即交换关系与共享关系,前者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与对策,后者关心对方的幸福,讲究需求法则,而且不希望对方做出对等的回报。
53、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类型有哪些?参考答案:(1J.B.Jacobs认为从关系基础和感情的角度,可以分为既有关系和交往关系。19802)黄光国从儒家伦理和西方社会交换理论出发,分为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19883)杨国枢根据亲疏远近,分为家人关系、熟人关系、生人关系。19934)阎云翔根据可靠性程度和互惠原则、社会网络,分为核心区、可靠区、有效区。2000
54、什么是人际吸引?参考答案:人际吸引是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人际吸引按吸引强度可以分为亲和、喜欢、爱情。
55、人际吸引的条件有哪些?人际吸引的条件有:情绪上被激发、接近、相似、外貌。
56、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包括:相貌吸引、正面的互动、相似性或互补性。
57、如何理解人际吸引中的得失效应?参考答案:理解人际吸引中的得失效应要把握三个方面的要点:决定对赞美者喜欢程度的不仅是赞美的总量,还有量的变化;这种改变属于同一属性;改变是渐进式的。
58、阿得曼的社会渗透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参考答案:阿德曼(I.Altman)等人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定向阶段:对交往对象的选择性;情感探索阶段:基于双方的好感而进一步的交往;情感交流阶段:建立在基本信任基础之上的彼此较深的情感卷入;稳定交往阶段:双方成为密切的朋友,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情感、财物等,自我表露更深。
59、简述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参考答案:斯滕伯格(R.J.Sternberg)认为爱情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亲密、激情与承诺。亲密指两个人相处的情况,即是否有相互喜欢、亲近的感觉;激情是指相互关系中令人兴奋激动的部分包括性的吸引;承诺是指愿意爱对方,并且保持关系,长期厮守的决策。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亲密、激情与承诺三种成分的不同结合,可以得到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分别是喜欢:只有亲密;迷恋:只有激情;空洞的爱:只有承诺;浪漫的爱:亲密与激情的组合;友谊式的爱:亲密与承诺的结合;昏庸的爱:激情与承诺的组合;完美的爱:同时包含以上三种成分。
60、利他行为的特征有哪些?参考答案:利他行为的特征包括:有益于他人;自觉自愿;不求任何回报;具有自我牺牲性。
61、什么是旁观者效应及认知决策过程参考答案:旁观者效应:在需要助人的情景中,在场目睹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旁观者是否出面相救有五个步骤组成的决策过程: 1.是否注意到该紧急事件 2.如何解释该事件:解释为紧要的事,救助的可能性就大 3.对个人责任的评估:觉得责任重大就有可能相助 4.是否知道如何相救,相关的救助知识 5.决定是否采取行动,最终对事件的的评估从而作出是否救助。
62、什么是侵犯行为,产生侵犯行为的原因?参考答案: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产生侵犯行为的原因:对侵犯行为的反击;工具性侵犯行为;本能性侵犯行为;挫折引起的情绪性侵犯行为;模仿引起的侵犯性行为。
64、对侵犯行为的正确应对措施。
65、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参考答案: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有:个体因素、群体因素和刺激物因素。
66、如何理解去个性化现象?参考答案:研究发现,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比在稀疏地区存在较高的去个性化,即会有较多人做出一些违反社会准则的行为来。去个性化现象一般有三个原因:(1)匿名性;(2)丧失了责任感;(3)群体的淹没性。
67、简述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主要观点?参考答案: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人类文化通过一代代人遗传而形成的、在群体生活的深层起作用的无意识现象,它和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分不开。在荣格那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原型,即是最初的模式的意思,所有与之类似的事物都模仿这一模式。这个模式是某种类型的知觉或行为的可能性必须通过后天经验来显影的底片
68、如何理解弗罗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参考答案:社会无意识是指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同的被压抑的意识领域,是这个社会不被其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弗罗姆指出,社会无意识是通过社会过滤器形成的。每一个社会,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联系的方式,通过感情和知觉的方式,发展了一个决定认识形式的体系或范畴,这就是社会过滤器。社会过滤器是一种社会认知框架,由社会结构决定,促使该社会的成员在认知时选择性地注意到什么,不能注意到什么。社会过滤器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语言;第二部分是逻辑学;第三个部分是由社会的禁忌组成的。
69、时尚的心理机制参考答案:(1)是人类本能地具有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以及对陈旧事物的厌弃的基本的心理倾向。(2)人类伸张自我表现地位和个性的冲动、希望自由和进步的冲动是人们热衷于追求时尚的心理机制之一。(3)大众的模仿心理与趋同心理也是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机制之一。时尚产生的心理动机是人类借助时尚行为来获得社会的认同,表现自己,满足人类的虚荣心,以及寻求并享受刺激的心理愿望。而时尚的推广流行是人类模仿、从众、趋同、服从、自我防御的心理作用。因此,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环境,时尚就会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出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时尚也是一种传播活动,是在时尚主体——人的心理活动作用下形成的。当然,对于时尚的社会作用,我们要做具体的客观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70、信息传播有三个特点?参考答案:第一,传播是在社会互动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第二,传播是在对信息符号的共同理解基础之上进行;第三,传播是复杂多变和动态过程中进行。 

 

 

 

《社会心理学》课程考试试卷(第一套)

三、名词解释 (每小题 4分,共20)

1、社会心理学                 2、过程角色论

3、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         4、自我表现            5、人际关系

四、简答题 (每小题 7分,共35)

1、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道德伦理原则?

2、你认为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挫折教育,谈谈你开展挫折教育的工作思路。

4、请分析社会认知中的图式及其作用。

5、请说明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五、案例分析题 (每小题10分,共10)

请用相应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分析说明下列实验结果出现的原因

上课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由于经济学教授生病不能来上课,现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发给每个学生一份书面材料,向他们介绍关于该研究生的情况,以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但材料分为两种,分别发给两部分学生。一份材料上写道:"×××是本校经济学研究所研究生,今年26岁,曾有一年半的教学经验,服过兵役,已婚,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热情、勤奋、求实、果断的人"。另一份材料上除了"热情"一词换成"冷漠"之外,其他的文字介绍完全相同(这一不同点学生并不知道)。研究生上完课后,要求学生填写问卷表,要他们说说对代课老师的印象。

实验结束后,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两部分学生对代课老师的印象不同:看到印有"热情"字眼材料的学生,比看到印"冷漠"字眼材料的学生,对代课教师有比较好的印象,在问卷中还形容他"是一个能体谅他人,不拘小节,幽默,脾气好的人"

六、论述题 (每小题15分,共15)
结合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谈谈你对人类情感关系发展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三、名词解释 (每小题 4分,共20)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人们的社会相互作用中,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2分)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包括4个要点:第一,其应以社会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而不仅是行为或社会行为。第二,社会心理活动既包括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也包括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第三,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们的相互作用。第四,研究社会心理活动、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把它运用到实际活动之中去,解决各种有关的问题,而不能仅仅是现象的描述。(2分)
2、过程角色论:过程角色论的代表人物是J.特纳。(1分)J.特纳的过程角色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基本出发点,主要围绕互动中的角色扮演过程展开对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等问题的研究。(2分)

主要观点(1分):第一,借用米德的社会领会的概念,并进行发展。第二,角色领会就是角色建构。人们往往在三种意义期望中建构角色。第三,互动是角色领会和角色扮演过程的连接点。

3、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1934)指出自我意识包括主我(I客我(ME两个对立统一的部分。(1分)主我就是主观的,即是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客我就是客观的,即是自己活动的被觉察者,是人通过角色扮演而形成的社会中的自我。(1分)G.H.Mead认为:人一生下来并不存在自我,因为它不可能直接开始自己的实践活动。随着从外部世界获取实践经验,人学会了将自我作为一个对象来考虑。这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米德强调产生社会交往的社会环境对自我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主我与客我既是分离的,也是统一的;既是区别的,也是联系的。(2分)

4、自我表现:自我表现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3分)自我表现是个体出于策略性的考虑,为让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所作的显示。(1分)

5、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心理关系。(2分)安德列耶娃(Andeleawa1980)指出,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系统的一个特殊横断面,是在各种社会关系的截面上表露出来的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关系。(1分)人际关系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反过来,它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与形式。(1分)

四、简答题 (每小题 7分,共35)

1、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道德伦理原则?

参考答案: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道德伦理原则:自觉自愿原则;(1分)保护原则——风险最小原则;(1分)风险-利益原则;尊重原则。(1分)前提:《用人进行研究的伦理原则》(1分)

注意点:第一,保护被试者的身心安全;(1分)第二,尊重被试的隐私;(1分)第三,保证研究对所有参与者都没有伤害作用。(1分)2、你认为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的重要形式之一。(1分)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社会心理学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3分)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环境、(1分)家庭、角色扮演、(1分)他人的评价、参照群体。(1分)3、什么是挫折教育,谈谈你开展挫折教育的工作思路。参考答案:挫折教育是有意地利用或设置异乎寻常的情境或条件,让青少年在活动和交往中经受磨练,正视挫折感,以提高他们战胜困难、对付挫折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即称为磨难教育。挫折教育的核心是让人们在挫折中得到磨练。(全方位的,从生理到心灵)(4分)挫折教育的特点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工作思路:集中性、引导性、(1分)实践性;渗透性、(1分)全面性、长期性。(1分)

4、请分析社会认知中的图式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图式(scheme)或图式(schema)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认知心理学认为,图式是一种组织信息的方式,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社会认知图式的研究应运而生。(1分)

泰勒和克劳克(Taylor&Crocker)认为,人们头脑中有各种不同的图式,可以分为: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社会事件图式。(2分)

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有四个方面:第一,图式影响人们对社会信息的感知;(1分)第二,图式影响人们对社会信息的记忆;(1分)第三,图式影响人们对社会信息的推理;(1分)第四,图式影响人们的行为。(1分)

5、请说明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B.Weiner的归因理论(1986),也称为动机归因理论,综合了海德和阿特金森的观点,提出了积极的归因模式和消极的归因模式,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很大的影响,有人认为,其理论重建了教育心理学的体系。(2分)B.Weiner积极的归因模式:(1分)A、成功能力和努力自尊、自豪,增强成功期望趋向成就任务;B、失败缺少努力内疚,维持较高的成就期望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 B.Weiner消极的归因模式 (1分)消极的归因模式:A、成功运气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趋向成就任务的倾向;B、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坚持性,回避成就任务。对韦纳理论的评价:第一,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提出了归因维度除内外维度外,还包括稳定性和可控性维度。(1分)第二,指出不同的归因会对预测人们以后可能出现的行为产生影响,这使得归因理论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实际。(1分)第三,该归因模型中的因素都与成功和失败有较大关系,这就使得理论比较单一,适用面不太广。(1分)

1、 五、

2、 六、论述题 (每小题15分,共15)
1、结合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谈谈你对人类情感关系发展的理解。
参考答案:表述理论。(4-5分)结合现实。(4-5分)有层次地进行分析。(4-5分)斯滕伯格(R.J.Sternberg)认为爱情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亲密、激情与承诺。亲密指两个人相处的情况,即是否有相互喜欢、亲近的感觉;激情是指相互关系中令人兴奋激动的部分包括性的吸引;承诺是指愿意爱对方,并且保持关系,长期厮守的决策。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亲密、激情与承诺三种成分的不同结合,可以得到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分别是喜欢:只有亲密;迷恋:只有激情;空洞的爱:只有承诺;浪漫的爱:亲密与激情的组合;友谊式的爱:亲密与承诺的结合;昏庸的爱:激情与承诺的组合;完美的爱:同时包含以上三种成分。 

 

社会心理学试题(第二套)三、概念题(每题4分,共24分):
1、人格                2、社会化    3、社会认知            4、托马斯原理

5、社会角色        6、集群行为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性质           2、简述价值中立的基本含义

3、简述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     4、简述时尚的心理机制

5、简述边际人的基本特征

五、论述题(共15分):
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危机的成因是什么?怎样看待这场危机?

六、研究设计题(共15分)

2003年春季,我国广州、北京等地遭受非典型性肺炎(SA RS)的侵袭,并因此在社会公众中表现出了各种社会心理现象。现在,SARS已经基本控制住,公众的生活也已经恢复正常,如果让你暑期从事一研项与此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经验研究,你将选择什么主题,如何着手进行?请写出你的究计划。

 

社会心理学试题(第三套)

三、概念题(每题4分,共24分):
1、社会行为            2、性别角色社会化
3、文化反哺            4、印象整饰
5、参照群体            6、边际人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
2、简述本能与环境的关系
3、简述脸与面子之关系
4、简述集群行为的发生条件
5、简述影响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因素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背景和动因
2、论述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之关系

 

 

《社会心理学》课程试卷(第四套)

 

四、名词解释题 (每小题 5分,共15分)
1、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                 2、基本归因错误
3、首因效应    4、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5、政治社会化

五、案例分析题 (每小题10分,共10分)

1、请运用相应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分析说明下列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在事业有所成就的女性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女强人”,时下也有一些新闻媒体、电影、电视常将“女强人”这个词与不食人间烟火的女性联系起来。在一些电影、电视中,事业型的女性要么是独身,要么就是在相濡以沫十几年的家庭里来一次“政变”。长期以来,许多关于女性模范典型的报道,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女强人是不理家事,不近人情,没有亲情的外星人。

六、简述题 (每小题7分,共28分)

1、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哪些?

2、为什么说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3、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何谓自我评价,人们通过哪几种方式来进行自我评价?

七、综合分析题 (每小题12分,共12分)

请运用社会动机理论对以下现象加以解释和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有些学生觉得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不足以改进学习成绩,所以干脆不再学习;有些疾病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患者感到任何疗法都无济于事,往往会彻底放弃治疗……

四、名词解释 (每小题 3分,共15分)
    1、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费孝通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作了理论上的概括,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的概念。(1分)其认为,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以亲属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与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1分)费先生认为,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基本是按照男系血缘(父系家族)来决定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远近和亲疏的,所谓差序格局的行为方式即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其次,血缘社会与商业活动不相容。商业活动奉行的是理性原则,而血缘社会中奉行的是人情原则,两者是相抵触的,因此,血缘社会抑制商业活动的开展,而理性才是现代社会的特性。(1分)

2、基本归因错误指人们过高估计内在因素的一种归因偏差,(2分)观察者倾向于把行为者本身看作是其行为的起因,而忽视了外在因素可能产生的作用。(1分)
    3、首因效应:所谓为首因效因,是指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2分)首因效因告诉我们:先行信息对印象形成有关键影响。最明显表现在对人的第一印象的重大作用。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1分)               4、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差异的程度,减少或消除人为性或无关干扰的程度。(1.5分)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概括程度高,则外在效度高。一般来说,实验室研究的内在效度高,而外在效度低。(1.5分)

5、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2分)或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1分)

五、案例分析题 (每小题10分,共10)

1)这种现象表明现代社会对事业成功的女性存在着某种偏见。(3分)

2)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因有:a.女性社会角色的变迁和传统的女性角色模式相矛盾,人们很难一下子接受女性的新角色,因而产生了心理失调。b.男性与女性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某重利益争端。c.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吸收并内化了文化传统,继承了歧视女性的偏见。d..人格的特征和某些心理因素的作用也会导致对女性的偏见。(3分)

3)这种偏见消除的方法有:a.消除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b.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C.制定有助于消除这种歧视女性偏见的社会规范。(4分)

六、简述题 (每小题 7分,共28)

1、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一、认知者因素。包括原有经验、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和认知偏向。(3分)二、认知对象因素。包括认知对象的魅力、知名度和自我表演。(2分)三、认知情景因素。包括空间距离和背景参考。(2分)

2、为什么说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参考答案: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3分)其次,儿童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父母对儿童有着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这一时期儿童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2分)第三,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的身上。(2分)

3、参考答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体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1分)二、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扮演多种社会角色的实践空间。(1分)三、网络的匿名性提高了个体接受社会化的自主性。(1分)四、网络中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极大威胁。(2分)五、网络世界的非现实性会造成青少年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网络传播信息的异质性容易导致他们的认知偏差。(2分)

4、参考答案: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做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2分)它常常发生在我们希望准确的、客观的描述自我的生活。(1分)人们通常社会比较和自我估价来进行自我评价。(1分)社会比较是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来获得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社会比较常发生在我们对自己或者环境的某些方面没有把握的时候。自我估价是指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或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以检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过程。当人们对自己的能力或特质没有把握时,常常趋向于通过完成任务对自己进行检验性评价。(3分)

七、综合分析题 (每小题12分,共12)

可以运用以下几个动机理论来加以阐析:(1)习得性无助理论。习得的无助感往往使个体放弃努力。(3分)(2)自我效能理论:主体的直接失败经验可以降低个体对有效的控制自己生活各方面的能力的知觉和信心。(3分)(3)动机归因理论。个体将失败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时,就会降低主体自身的行为动机。(3分)(4)“期待——价值”理论。当主体面临成就性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同时影响行为主体。这两种动机是动机强度、对行为目标的主观期待概率以及诱因价值三因素的积函数,两者的合力便形成个体总的成就动机倾向。如果对行为目标的主观期待概率在追求成功的动机中过低,而在避免失败的动机中过高的话,则会降低个人总的成就动机倾向。(3分)

四、名词解释题 (每小题 3分,共15)

1、人际关系的主要维度与次要维度                    2、亲和动机与权利动机

3、近因效应       4、功利性角色和表达性角色        5、再社会化
五、案例分析题 (每小题10分,共10)

1、请运用相应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分析说明下列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在事业沙丘能够有所成就的女性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女强人,时下也有一些新闻媒体、电影、电视常将女强人这个词语不食人间烟火的女性联系起来。在一些电影、电视中,事业型的女性要么是独身,要么就是在相濡以沫是几年的家庭里来一次政变。长期以来,许多关于女性模范典型的报道,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女强人是不理家事,不近人情,没有亲情的外星人。

六、简述题 (每小题7分,共28)

1、简述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2、简述学校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3请问在个性和行为方面,男女主要有哪些性别差异?

4、何谓挫折,受挫后的行为反应有哪些?

七、综合分析题 (每小题12分,共12)

事实一:1935-1975年期间,美国盖洛普民意测验结果分析表明:76%的被测者是从号的方面来评价他人的。

事实二:A.希芬鲍尔(1974)通过放映喜剧或令人讨厌的录像来赋予被试一定的情绪,然后再令被试判断一些照片上的人的面部表情。被试往往会根据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来断定他人照片上的面部表情。

事实三:前苏联学者博达列夫在一次实验中,向两组大学生分别出示同一个人的照片,告诉第一组的人照片上的人是一个罪犯,告诉第二组的人照片上的人是一个科学家,然后让各组被试对照片上的人进行体态描述,得出了对照片上的人的截然不同的分析。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说明上述事实反映了社会认知的什么现象?三个事实分别代表什么效应,这种现象中还包括哪些效应,并分析说明这种认知现象对我们的人际认知会产生什么影响?

四、名词解释 (每小题 3分,共15)

1、人际关系的主要维度与次要维度庄耀嘉、杨国枢在《角色规范的认知结构》一书中提出情感上的亲疏和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1.5分)特殊主义(讲人情,因人而异)与普遍主义(一视同仁)工作导向和非工作导向等是人际关系中次要的维度。(1.5分)尊卑互补(支配与顺从),亲疏对等(友善),则关系和谐;尊卑对等(彼此顺从),亲疏对立(一方友善,另一方不友善),则关系紧张。

2、亲和动机与权利动机亲和动机也称合群动机,是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

起建立协作、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内心欲求。(1.5分)权利动机是个体对权利的欲求,它的强烈程度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自我看法,而且还会影响他的信念、思维方式和感情定向。(1.5分)

3、近因效应指最后的印象,是对人的认知有重要影响的一种认知倾向。(2简要分

析(1分)

4、功利性角色和表达性角色功利性角色是指该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讲究报酬、注重实际效益的。这种角色的价值在于利益的获得,在于行为的经济后果。(1.5分)表达性角色是指该角色行为是不计报酬的,或虽有报酬,但不是从获得报酬出发而采取的行为模式。其目的不是报酬的获得,而是个人表现的满足。(1.5分)

5、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有意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建立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过程。它是青少年和成人都可能经历的一种过程。(2分)一般来讲,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基本形式:一种是强制性的,发生在全面控制的机构中,如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一种是非强制性的,是个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如新兵入伍,移民国外等。(1分)

六、简述题 (每小题 7分,共28)

1、简述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1)反对机械论和实证主义,提倡经验论和相对主义。(2分)

2)藐视低级心理的研究,重视高级心理的研究。(2分)

3)反对还原论、简约论和拟兽论,提倡从整体论和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

2、简述学校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1学校定义: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向社会成员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1分)

2)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其首要作用是进行系统教育。出了传播各种知识技能外,学校提供的信息、概念和各种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态度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2分)

3)学校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它具有独特的结构。每个学校实际上是一个小社会,有其独特的地位、亚文化、价值标准、规范等。儿童在这里扮演着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角色,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学习各种规范,参加学习上的竞争。所有这些都为他们将来进如成人世界奠定基础。(2分)

4)学生在学校还学习大量无形的课程。他们在这里首次接受与他人相比较的系统评价,学会服从非个人化的规则,这些对儿童的自我发展及社会行为模式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分)

3、请问在个体和行为方面,男女主要有哪些性别差异。

答案要点:(1)侵犯行为。男性的侵犯行为强于女性。原因有两个,一是生物学因素,二是社会因素。(2分)

2)支配行为。很多研究证实,男性和女性相比支配力更强。这是由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2分)

3)自信心。一般认为女孩的自信心低于男性,自我评价也低于男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原因,也有社会原因。(2分)

4)交际。女性的交际圈子小,感情色彩较浓,而男性的交际圈子大,感情色彩教淡。女孩与密友交往时空间距离小,而与一般朋友交往时空间距离大。但男性在这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1分)

4、何谓挫折,受挫后的行为反应有哪些?

答案要点:挫折是指当一个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努力时遭受干扰和破坏,致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3分)人受挫后会有侵犯、宣泄、习得性抑制和置换等一些行为反应。(4分)

七、 

 

四、名词解释题 (每小题 5分,共15
1、角色丛     2、社会动机      3、首因效应      4、态度       5、自我增强

六、简述题 (每小题7分,共28)
1、何谓社会认知,它具有哪些特性? 2、偏见会导致哪些消极的结果?应如何消除?3、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要阐述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的关系?

一、填空题 (每空0.5 分,共10)
1、支配角色;受支配角色          2、社会行为;人与人的关系
3、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4、自我意识倾向
5、引起、维持、推动              6、增加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7、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8、方向上的改变、程度上的改变
9、个性方面;心理方面            10、言语侵犯;动作侵犯
二、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0)
1C2A3C4B5D、;6D7C8D9C10B

三、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1.5分,共15)
1ABCDE   2BCD   3ACDE    4ACD    5BCE

6BCDE     7BD    8ACDE    9ABCE   10ACDE

四、名词解释 (每小题 3分,共15)
    1、角色丛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个体通常不只是扮演一种角色,而是要同时扮演好几个角色。众多角色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我们称这种情况为角色丛。(2分)一个人应当建立一套什么规模的角色丛,取决于社会地位、交往范围和个人能力等多种因素。角色丛过于简单,则不利于适应社会生活,也不利于个人的充分发展;角色丛过于庞大,则势必造成角色紧张。(1分)

2、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3分)

3、首因效应所谓首因效因,是指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2分)首因效因告诉我们:先行信息对印象形成有关键影响。最明显表现在对人的第一印象的重大作用。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1分)

4、态度态度指的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3分)

5、自我增强自我增强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通过自我增强,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或受到提升。(3分)

五、案例分析题 (每小题10分,共10)

六、简述题 (每小题 7分,共28)

1、何谓社会认知,它具有哪些特性?

参考答案:(1)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3分)(2)社会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a.选择性;b.认知反应的显著性;c.防御性;d.认知的完形特征。(4分)

2、偏见会导致哪些消极的结果?应如何消除?

参考答案:(1)偏见的消极结果包括:a.自我实现预言;b.性别角色差异;c.疏离。(3分)(2偏见的消除有以下几种方法:a.消除刻板印象;b.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c.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d.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4分)

3、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1分)(2)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扮演多种社会角色的实践空间。(1分)(3)网络的匿名性提高了个体接受社会化的自主性。(1分)(4)网络中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极大威胁。(2分)(5)网络世界的非现实性会造成青少年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网络传播信息的异质性容易导致他们的认知偏差。(2分)

4、简要阐述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的关系?

参考答案:(1)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3分)(2)自我觉知是自我意识发动和维持的条件;没有自我觉知,个体将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意识的观念,无法规范自己的行为。(4分)
七、综合分析题 (每小题12分,共12)

《社会心理学》课程试卷(第七套)

一、 名词解释题 (每题5分,共20分)
1、社会心理学
2、社会角色
3、社会认知
4、旁观者效应

三、简答题 (每小题8分,共40分)

1、试以首因效应” 解释Asch的实验研究。

2、谈谈自我表现的原因及其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
3、阐述结构角色论和过程角色论的基本观点。
4、社会偏见产生的原因与后果分析
5、社会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是什么?

四、论述题 (共20分)
请结合社会化的理论谈谈大众媒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并提出简要的对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人们的社会相互作用中,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2分)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包括4个要点:第一,其应以社会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而不仅是行为或社会行为。第二,社会心理活动既包括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也包括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第三,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们的相互作用。第四,研究社会心理活动、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把它运用到实际活动之中去,解决各种有关的问题,而不能仅仅是现象的描述。(3分)
2、社会角色:对什么是社会角色这一问题,社会学家以及社会心理学家有过系统的研究,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1) 台湾学者李长贵把社会角色定义为个人行动的规范、自我意识、认知世界、责任和义务等等社会行为 1973年)(2) R.林顿的定义:角色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人地位相联系的一定地位,当个人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2分)我国学者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3分)
3、社会认知: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社会认知也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3分)社会认知侧重研究对人及人与人关系的知觉感受,所以也叫做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社会认知的刺激源自于社会客体。社会客体包括他人、群体、人际关系,以及认知主体本身。社会知觉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首先了解认知客体的外在特征或物理特征,然后了解内在特点,通过这些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多重信息,推测和判断观察对象的内在属性。(2分)
4、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在需要助人的情景中,在场目睹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5分)


三、简答题(美小题8分,共40分)
1、试以首因效应” 解释Asch的实验研究。
参考答案:Asch(1946)的实验:假设甲、乙两人:甲先生:精明、勤勉、冲动、善辩、倔强、忌妒;乙先生:忌妒、倔强、善辩、冲动、勤勉、精明。让受试主观评定对两人的印象。受试给甲先生较多正面印象。(2分)
所谓为首因效因,是指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3分)首因效因告诉我们:先行信息对印象形成有关键影响。最明显表现在对人的第一印象的重大作用。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鲁钦斯在1975年用实验方法研究过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3分)2、谈谈自我表现的原因及其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参考答案:自我表现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2分)自我表现是个体出于策略性的考虑,为让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所作的显示。(1分)第一,自我表现存在个体差异;第二,自我表现存在性别差异;(女性的自我表现欲要强一些,要求别人自我表现的欲望高一些。(Jourard,1971)第三,自我表现存在民族差异。(2分)自我表现对社会互动的意义:第一,自我表现是社会互动的润滑剂。(戈尔曼)(1分)第二,自我表现无好坏之分。(1分)第三,自我表现与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有关。成功人士倾向于自我表现,高调一些;失败人士回避自我表现,低调一些。(1分)
3、阐述结构角色论和过程角色论的基本观点。
结构角色论:结构角色论的代表人物是R.林顿。(1分)R.林顿认为,角色概念是用作构造其关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石。(2分)理论要点:A.社会组织是由各种不同地位和期望的网络组成。B.每一地位上的行动者发出的行为并不单纯是地位结构的功能,而且在本质上是附着于这些地位上的各类期望的功能。C. 结构角色论认为的期望主要有三种。(1分)
过程角色论:过程角色论的代表人物是J.特纳。(1分)J.特纳的过程角色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基本出发点,主要围绕互动中的角色扮演过程展开对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等问题的研究。(2分)
主要观点(1分):第一,借用米德的社会领会的概念,并进行发展。第二,角色领会就是角色建构。人们往往在三种意义期望中建构角色。第三,互动是角色领会和角色扮演过程的连接点。
4、社会偏见产生的原因与后果分析
参考答案:偏见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偏见产生的客观原因。第一,政治因素导致阶级偏见、种族偏见;文化因素导致习性、习俗偏见,性别偏见;(1分)第二,经济因素导致阶层偏见。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竞争,会导致垄断,形成阶层偏见;(1分)第三,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群体的隔阂与偏见。遗传观老子英雄而好汉;环境观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1分)偏见产生的主观原因。第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形成的偏见反映在个体身上,仍然存在差异。(1分)第二,偏见的产生也来自于人们头脑中的绝对化的公平观念、权威性人格和某些特定的心理作用和心理感受(投射心理)。(1分)偏见产生的后果:第一,偏见既可以造成社会群体生活的不协调,也会导致个体生活的紧张。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偏重于分析偏见给个体带来的心理后果。(1分)第二,权威效应导致自我实现的障碍,导致个体的消极颓废与自卑。(1分)第三,性别的偏见导致人的消极等待或逃避。第四,主观认识的偏见导致人际关系疏远、隔阂以及人格失常。(1分)
5、社会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是什么?
社会印象的定义(3分)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印象的形成遵循以下一般规则:一致性原则(1分)中心性原则(1分)中心特性作用的原则(1分)展开分析(2分)

《社会心理学》课程试卷(第八套)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15)

1、社会心理学
2、社会角色
3、社会认知
4、旁观者效应
5、和谐理论四、简答题  (每小题8分,共48)

1、简要说明近代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阐述结构角色论和过程角色论的基本观点。
3、社会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是什么?
4、如何理解人际吸引中的得失效应?
5、简要分析旁观者效应的出现情境及其认知决策过程。
6、简要分析时尚产生的心理机制。
五、论述题 (每题12分,共12)
请您运用不同的理论说明减少和控制侵犯行为的方法。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3)
2、社会角色: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份、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3)
3、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也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所谓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于他人的交往过程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观点的一种心理活动。(3)
4、旁观者效应:在需要助人的情景中,在场目睹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3)5、和谐理论:夜间一致性理论。人在接受新信息后,一般来说会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态度。(3)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1、简要说明近代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欧洲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们重新思考社会问题,人们开始用政治数学的方式和人口统计的方法来考察人口、死亡率、家庭收入、生活状况、犯罪类型等社会问题,在这些社会调查中,有不少问题都涉及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2)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特别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动植物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从而推动了思维科学的发展。(3)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城市的兴起导致了新的社会道德问题;商贸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新的管理问题和消费需求问题;竞争的加剧导致了社会犯罪问题的增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起伏促使统治者亟待了解社会舆论、群情以及对付劳资关系、社会骚动的方法。(3)2、阐述结构角色论和过程角色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结构角色论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R.林顿。R.林顿认为,角色概念是用作构造其关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石。(1)结构角色论的理论要点:社会组织是由各种不同地位和期望的网络组成。每一地位上的行动者发出的行为并不单纯是地位结构的功能,而且在本质上是附着于这些地位上的各类期望的功能。(1)C 结构角色论认为的期望有三种:剧本期望即社会规范对于不同位置上的角色的期望。其他演员期望即行动者在某种情境中与之互动的其他行动者的期望。观众期望行动者的参照群体,即行动者认同其规范的、视为重要的一般化他人组成的群体。(1)期望对自我形象与自我评价 产生了影响,上述三种期望之 影响程度不同,自我形象也不同。自我形象决定了角色的扮演能力,这种能力又制约了外显的角色扮演行为。(1)第二,过程角色论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J.特纳。(1)J.特纳的过程角色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基本出发点,主要围绕互动中的角色扮演过程展开对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等问题的研究。(1)主要观点:借用米德的社会领会的概念,并进行发展。角色领会就是角色建构。人们往往在三种意义杀害能够建构角色。互动是角色领会和角色扮演过程的连接点。(2)3、社会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是什么?
社会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第一,评价的中心性——对一个人的印象都蕴含评价,(1)社会特性——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2)智能特性——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的敬佩程度、尊重程度;(3)错误效应——偶尔犯一点小错误会增强能力超群者的吸引力,也会降低一个能力平庸者的吸引力。(1)第二,评价的一致性。(1)一致性——会把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得到一个一致的印象,使认知协调起来;(2)人为别人找借口,其实也是为了使自己的认知协调起来。一个有太多矛盾信息的人,不会有太多的吸引力。(1)第三,评价的中心特性作用。(1)第四,评价的负性效应。(1) 
4、如何理解人际吸引中的得失效应?
理解人际吸引中的得失效应要把握三个方面的要点。(2)决定对赞美者喜欢程度的不仅是赞美的总量,还有量的变化;(2)这种改变属于同一属性;(2)改变是渐进式的。(2)5、简要分析旁观者效应的出现情境及其认知决策过程?
旁观者效应:在需要助人的情景中,在场目睹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3)旁观者是否出面相救有五个步骤组成的决策过程: 1.是否注意到该紧急事件 2.如何解释该事件:解释为紧要的事,救助的可能性就大 3.对个人责任的评估:觉得责任重大就有可能相助 4.是否知道如何相救,相关的救助知识 5.决定是否采取行动,最终对事件的的评估从而作出是否救助。(5)6、简要分析时尚产生的心理机制? 
(1)是人类本能地具有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以及对陈旧事物的厌弃的基本的心理倾向。(2)(2)人类伸张自我表现地位和个性的冲动、希望自由和进步的冲动是人们热衷于追求时尚的心理机制之一。(2)(3)大众的模仿心理与趋同心理也是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机制之一。时尚产生的心理动机是人类借助时尚行为来获得社会的认同,表现自己,满足人类的虚荣心,以及寻求并享受刺激的心理愿望。而时尚的推广流行是人类模仿、从众、趋同、服从、自我防御的心理作用。因此,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环境,时尚就会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出现、发展。(2)从某种意义上讲,时尚也是一种传播活动,是在时尚主体——人的心理活动作用下形成的。当然,对于时尚的社会作用,我们要做具体的客观分析,不能一概而论。(2) 

《社会心理学 》课程试卷(第九套)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15)

1、变量、信度和效度
2、社会刻板印象
3、性别角色
4、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
5、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四、简答题 (每小题8分,共48)

1、简要说明群体动力学理论中关于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说家庭是人社会化的起点?
3、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
4、简要说明一个人在扮演符合他人期望的角色时会不会丧失自我。
5、阐述对侵犯行为的正确应对措施。
6、简要分析凯利的归因理论。
五、论述题 (每题12分,共12)

简述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并举例分析产生认知失调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变量、信度和效度
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1分)
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1分)
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所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1分)
2、社会刻板印象
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3分)
3、性别角色
指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3分)
4、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斯滕伯格(R.J.Sternberg)认为爱情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亲密、激情与承诺。亲密指两个人相处的情况,即是否有相互喜欢、亲近的感觉;激情是指相互关系中令人兴奋激动的部分包括性的吸引;承诺是指愿意爱对方,并且保持关系,长期厮守的决策。(3分)5、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利他行为是指有益于他人的行为,与之关联的概念有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1.5分)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1.5分)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1、简要说明群体动力学理论中关于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勒温认为行为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但他所说的行为是和心理事件并提的。(1)他的行为公式为:B = fPEB:代表行为;P:代表人  E:代表环境。(2)此公式中认为行为B等于个人P和环境E的函数f,即行为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环境可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对不同的环境亦可产生不同的行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样环境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4)2、为什么说家庭是人社会化的起点?第一,童年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第二,儿童时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是对家庭以来最强烈的时期。(2)第三,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儿童可以从中习得各种社会关系。(2)家庭中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气氛。所谓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训练、哺育的社会化方式,具体包括教养态度、教养行为。教养方式的四种类型:宠爱型、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2)3、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偏向问题:研究者的偏向;被试者的偏向。(1)研究者的偏向的主要来自研究者的期望和行为暗示;被试者的偏向主要来自于被试者的行为的主观反映和对研究的担心程度。即被试者指导自己正在进行实验或者担心实验的后果,从而导致自身行为与平时或其他非研究者的不一样的状态。(3)伦理问题:自觉自愿原则;保护原则——风险最小原则;风险-利益原则;尊重原则。(4)4、简要说明一个人在扮演符合他人期望的角色时会不会丧失自我?区别不同的情况。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中通过训练、模仿和认同学会扮演各种角色。(2)只要人们真正相信他们的角色,认为应当完善地扮演,他们的行为就是真实的,他们的自我和角色就是统一的。(2)只有当人们不相信和不认为应当扮演某个角色,只是为了满足他人期望而扮演某个角色时,才会产生不真实的角色扮演,自我和角色分裂。(2)社会心理学家S.朱拉德认为,这种人虽然是出于获得他人承认的需要,但实际上往往既得不到他人的承认,也得不到自己的承认。5、阐述对侵犯行为的正确应对措施?(2)
6、简要分析凯利的归因理论行为的三种原因:客体、主体、情境(3)归因的三种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贯性信息、一致性信息(3)三种归因判断(2)五、论述题(每题12分,共12分)简述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并举例分析产生认知失调的原因。(1)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叫做失调。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2)2)当出现认知失调后,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四种:a. 改变认知;b. 增加新的认知;c. 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d.改变行为。    (6)举例说明。(4)


报名留言

留言后,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自考大专04265社会心理学复习考题"由湖北自考大专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