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 学习内容: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3. 联结学习理论:1尝试—错误说:由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提出。其主要理论要点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要点二为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立;要点三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率,准备率。2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规律、刺激泛化与分化规律。3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由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基本规律由: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4.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与此对应,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
5. 认知学习理论:1完形—顿悟说:由苛勒提出,主要观点是: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2认知—结构学习论:由布鲁纳提出。它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第一,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它认为学习由三个过程:获得、转化、评价。第二,教学观。它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它总结勒四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与具体个体之外,而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3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7. 动机含义与功能.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强化。
8. 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两者的关系是一致的;学习者个性不同,学习任务的难度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双向的。
9. 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10.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1. 迁移的概念及种类:概念:学习迁移也称为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2种类:正迁移与负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12. 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系的经验得以概念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的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3. 早期的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训练可以改善人的某种心理能力,学科学系的意义在于训练某种心理能力。获得了这种能力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2共同要素说。(桑代苛和伍德沃斯)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内容,前后学习中有共同的内容,一种学习就能影响另一种学习。3经验类化说(贾德)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14. 现代的迁移理论:1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理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学习中一定有迁移。2继奥苏泊尔之后的集中观点:1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2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15.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16. 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7.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18. 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乐学认识。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一方面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及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从而优化教学工作。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的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结果。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师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可参照的丰富例证。
19. 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一下4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20. 心理发展的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整个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1.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2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者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2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的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23.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1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点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特征是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是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这一阶段儿童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25. 错误观念的性质:1广泛性;2自发性;3顽固性;隐蔽性。
26. 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1创设开放、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3引发认知冲突;4鼓励学生交流。
27. 遗忘及其进程:1遗忘是指识记的事物不能或者错误的再认或回忆。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性。
28. 遗忘理论:1痕迹衰退说: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消退随时间推移自动发生;2干扰说:前摄抑制、后摄抑制。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3同化说: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4动机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29. 教师示范要做到:1动作示范与言语解释相结合;2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3动作示范要重复,在示范中要指导学生观察。
30. 反馈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给学生进一步加工的信息,是动作技能学习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且在练习过后要给学生留出加工反馈信息的实践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学生对反馈信息的加工。反馈可来自两方面,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在学生技能学习中给与反馈要注意反馈的方式、反馈的内容和反馈的频率。
31. 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加里培林的五阶段论:1活动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心智技能的三阶段论:2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
32.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遵循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3熟练掌握心智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应用的机会。
33.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的运用有效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学习过程。
34. 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1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使用的;2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35. 学习策略的意义:1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2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教;3有利于更好的适应发展。
36. 学习策略的构成:学习策略主要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37. 认知策略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38. 复述策略的概念及常用方法。1复述策略指为了记住某信息不断积极的重复的过程。2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方法:1排除相互干扰;2注意复习实践的合理安排;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试图回忆;6画线。
39. 精加工策略的方法:精加工策略指为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升华的过程。常用的方法由:1记忆术:位置法、首字母缩略词法、关键词法、谐音法。2做笔记;3扩展与延伸;4提问。
40. 组织策略的方法:组织策略是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其方法由:1聚类组织策略;2概括法;3纲要法;4构建网络法;5比较法。
41. 元认知策略:即监控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主要由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42. 资源管理策略:即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和寻求支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