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专报名
当前位置:自考大专网 >> 复习资料 >> 浏览文章

复习资料

自考大专00031心理学重点考点

自考心理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  概论
  [单选]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单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持有这种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构造主义。
  [单选]构造主义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内省法。
  [单选]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心理学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
  [单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意识是连续性的像水流一样的,提出意识流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机能主义。
  [单选]詹姆斯1890生发表了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有关意识流的思想,在心理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单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正式诞生。
  [单选]华生宣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并提出S-R理论。
  [单选]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主要是受到后天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
  [单选]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单选]格式塔心理学流派的创始人是魏太默。
  [单选]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的心理学流派是格式塔心理学。
  [单选]精神分析学派于19世纪后塑产生于欧洲,其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单选]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心理学。
  [单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单选]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把有关内部心理活动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成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而出现了认知心理学。
  [单选]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口语报告法。
  [单选]组织心理堂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应用领域的分支学科。
  [名解]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名解]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名解]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简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包括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等。
  另一类是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包括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等。
  [简答]测验法在心理学中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的研究,有何注意事项?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通过被试在测试工具上的行为表现,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第一,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
  第二,用来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
  第三,通过对不同的人进行相同的测验,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测验法中所用的心理量表,或称心理测验,其测验的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编制程序有严格的科学规定和参数指标。除编制过程外,在i验的实施、计分和解释过程中,也都有统一的标准必须遵循。
  [简答]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哪些变量?
  第一,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第三,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
  总之,采用实验法研究个体行为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情景下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简答]什么是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是指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问卷法可以同时收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这种方法的问题是:问卷的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
  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是指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
  [论述]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各有什么特点。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与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即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两种实验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自然实验条件下,由于被试始终处于自然状态中,不会产生很强的紧张心理,因此,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自然实验中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由于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可以获得较精确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由于实验者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在这种情境中,意识到自己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单选]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意识状态是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单选]属于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的是吸毒后的精神恍惚。
  [单选]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这是注意的集中性特点。
  [单选]在生物节律中,对人的心理状态影响最重大的周期是日周期。
  [单选]人处在睡眠的轻睡期,脑电波主要表现为θ波。
  [单选]人做梦的时候,处在睡眠阶段的快速眼动睡眠(REM)
  [单选]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所造成的失眠,如:亲人去世、离婚,或者考试到来、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引起的失眠属于情境性失眠。
  [单选]有一些人经常对外宣传自己饱受失眠之苦,但其状态良好,神采奕奕,细问之下,原来他们每天的睡眠时间少于常人,他们自认为自己在失眠。这是一种假性失眠。
  [单选]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兴奋,出现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药物性失眠。
  [单选]人的无意识中的内容虽然无法意识到,但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泄露出来,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梦。
  [单选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主要取决于受暗示性。
  [单选]希尔加德所说的隐蔽的观察者是指当时难以觉察的意识经验。
  [单选]心理促动药物包括兴奋剂、镇静剂、迷幻剂。
  [单选]心理促动药物中属于兴奋剂的是咖啡因。
  [名解]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名解]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名解]生物节律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名解]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研究发现,在完全与外部时间线索隔离的条件下,人依然能够显示出日节律。然而,有趣的是在这种隔离的情况下,周期改为25小时。
  [名解]催眠诱导是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名解]心理促动药物是指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
  [简答]在正常条件下人类意识的几种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在行为的过程中,能够觉知到自己正在做这件事情,并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控。这些都是意识的第一状态。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如骑自行车的人,它还是按照一定目的去完成任务,只不过意识的参与成分相对较少,变自动化了。应该说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是意识的第二种状态。
  (3)白日梦状态。是意识的第三种状态。白日梦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白日梦不是真正做梦,而是意识处于一种迷糊状态。
  (4)睡眠状态。意识的第四个状态就是睡眠状态。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简答]人的不同注意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可以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1)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3)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简答]人的梦境表现出哪些主要特征?
  (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特征。
  (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总的说,梦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一些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不过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而已。
  [简答]催眠的原理: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人的受暗示性的高低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1)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如果个体相信催眠的可行,又信赖催眠者,他就会主动与催眠者合作,容易接受暗示,反之就很难接受暗示,古语讲的心诚则灵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也影响着其受暗示性的高低。有三种人最容易接受暗示:平常喜欢沉思幻想的人;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
  [简答]催眠状态下人的心理表现出哪些主要特征?
  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感觉麻痹: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感觉麻痹,有的可以接受手术治疗而不感到疼痛。
  (2)感觉扭曲和幻觉: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可能出现幻听和幻视现象。
  (3)解除抑制:一般情况下,那些依据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是
  受到抑制的,人们不可能让被试去做。但是在催眠状态下,抑制被解除,他就可能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如当众脱衣等。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催眠者的暗示不仅指导着被试当时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影响到事后的行为。最常见的是告诉被试他将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从而造成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缺失。
  [简答]催眠的理论:
  现在心理学已经接受催眠的存在,把它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现象。但是这种现象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两种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巴伯尔和斯潘诺斯等人提出了角色扮演理
  论,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并且指出,是被试对角色的期望和情境因素,引导他们以高度合作的态度做出了某些动作。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加德提出催眠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进行活动的层面。
  第一个层面为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
  第二个层面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于觉察的意识经验,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正是隐蔽观察者的存在,所以,人在催眠状态下也不会完全接受暗示而失去自我。
  [论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一般说来,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提供了这样一种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而什么东西不可以,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
  (2)注意和意识又是密不可分的。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集中在对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的认识比较清晰和深刻。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的意识的参与成分也相
  对较少,这时你对反映的对象没有清晰的了解,是注意被分配到其他方向的结果。在白日梦状态,人的意识内容不断地变化,实际在这些内容上所分配到的注意极少,心理紧张性也很低,因此,它才不断变化,不会停留在一个问题上。至于睡眠状态,我们处于一种无意识状
  态下,可以讲,这个时候,注意已经基本停止了活动,只有受到很强的刺激,才会引起你的注意,到这个时候,你也就是醒来了,转入了觉醒状态,或说有意识的状态。
  [论述]人的整个睡眠过程:
  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脑电波有不同的形态变化。
  第一个阶段为过渡期,个体感到困倦、意识进入朦胧状态,通常持续l7分钟。这个阶段脑电波为α波,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
  第二个阶段为轻睡期,这时出现频率更慢的θ波。
  第三、四阶段是沉睡期,以δ波为主。它的频率很慢,但振幅极大,梦游、梦呓和尿床等现象多在此时出现。
  第五个阶段为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个阶段存在一个特殊的现象,即快速眼动,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并且很难唤醒。快速睡眠结束后,再循环到θ波的轻睡期,如此循环往复,一般一个晚上要经过46次这样的循环。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单选]人的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以及内部感觉。
  [单选]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单选]能够把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适宜刺激能量转换为生物电能的器官是感受器。
  [单选]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称为最小可觉差。
  [单选]颜色视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单选]在人的视觉机制中,真正的感光机构是视网膜。
  [单选]视网膜由多层神经细胞组成,锥体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心。
  [单选]根据负后像原理,在注视任何一种颜色后,你都会在白色背景上看到一个与它的相反颜色出现。
  [单选]人们对堕的适应,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单选]混合音的复合程序与组成形式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称音色。
  [单选]能够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的主要依据是童鱼。
  [单选]个体对较大一部分声音丧失听觉叫做音岛。
  [单选]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相混合时,如果两个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就会产生混合音。
  [单选]听觉的主要器官是内耳。
  [单选]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可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摸知觉和嗅知觉。
  [单选]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知觉的理解性。
  [单选]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像不变的特性,这是知觉的恒常性。
  [单选]属于知觉恒常性的项目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单选]双眼视差是知觉深度的重要线索。
  [单选]指出引起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属于客观刺激方面的视野中的高度线索。
  [单选]人们对时间知觉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和对时间的预测。
  [单选]形成人的时间知觉的主要线索: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
  [名解]感觉是指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名解]超感知觉是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名解]心理物理学是指研究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关系的科学。
  [名解]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名解]感觉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名解]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名解]韦伯定律是指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这一规律最早由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为韦伯定律。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
  [名解]费希纳定律是指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定律基础上提出的描述刺激量与心理经验之间关系的规律。费希纳指出,由于最小可觉差(jnd)是对刺激量的一个最小变化的觉察量,那么就可以用它作为测量知觉经验变化的单位。当刺激量越大时,产生一个jnd所需要的变化量越大,也可以解释为在物理量不断增加时,心理量的变化逐渐减慢。当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名解]明适应又称光适应。指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种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名解]暗适应是指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
  [名解]视觉色素的漂白是指人眼接受光线后,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内的一种光化学物质——视黄醛完全脱离视蛋白,发生漂白过程。
  [名解]三原色理论由杨和黑尔姆兹提出,也称杨一黑理论。他们认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为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颜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这种理论已有很
  多证据,但对视觉现象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
  [名解]视觉现象分为正后像与负后像。当光刺激终止对感受器官的作用后,它所引起的视觉并不立即消失,它会出现一个短暂的驻留,称为正后像;在注视任何一种颜色后,都会在白色背景上看到一个与它相反的颜色出现,这种现象称为负后像。
  [名解]拮抗由黑林提出。他认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每一对的两个要素如红与绿、黄与蓝,其作用相反,具有拈抗作用,表现是当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就激活。
  [名解]拍童是指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相混合时,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频率也很接近,则会听到以两个声音频率的差数为频率的声音起伏现象,叫做拍音。
  [名解]声音的掩蔽是指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相混合时,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掩蔽。
  [名解]知堂是指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
  [名解]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名解]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名解]近因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名解]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的,他就会被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的,他也就会被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名解]社会刻板效应指人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人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简答]听觉理论中的位置学说:
  位置学说也称行波学说,是由生理学家贝克西提出的。他发现是位于基底膜上的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对不同的特定频率发生最大反应,基底膜上接近卵圆窗部位的毛细胞反应高频声音,越是远端部分的毛细胞越对于频率低的声音发生反应,并且把该频率的信号传给听神经。听神经中每个神经细胞都对一个特定的频率最敏感,因此通过听神经中不同神经细胞的激活,人就听到了不同音高的声音。位置学说能够解释大多数声音的听觉现象,但对低频声音,是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毛细胞的。因此对于声音如何编码还不能做出圆满的解释。

[简答]听觉理论中的频率匹配学说:
  频率匹配学说是一种解释音高产生机制的学说。频率匹配学说认为,在极低频的声音作用下,整个基底膜被激活,而不只是它的特定部位。对于1000赫兹以上的中度音高的声音,不只是由单独一个神经细胞,而是由一组神经细胞组合起来构成与之相匹配的频率,也就是说,神经细胞分成数组,各自以轮班的方式发射神经冲动,不同的组分别对声波压力产生神经冲动,各组同步发放,产生对高频声波的识别功能,称为频率匹配学说,也称排发说。
  [简答]深度知觉是如何产生的?
  深度知觉也称距离知觉,它使人们能够把二维的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以认识事物的真面貌。深度知觉是由一定线索引起的。深度知觉线索来自两个方面:
  (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视觉刺激中最常使用的深度线索有:大小、视野中的高度、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等。
  (2)来自视觉线索器官本身的深度线索。这方面的线索主要包括水晶体的曲度调节、视轴幅合、双眼视差等。
  [简答]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哪些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无论是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的对象,都会掩饰自己的内在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准确的。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当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为时,他自己便可以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带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另外,人在不断地变化,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获得对人的知觉要比对物的知觉更为困难。
  [论述]社会知觉是怎样形成的?
  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过程:在社会情境中,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很多的,比如,他人的言谈举止、表情、声调,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群体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群体气氛等。社会信息的搜集与选择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刺激的物理强度,刺激的差异,刺激的重复出现和运动特征,认知者的需要、兴趣、动机、认知风格,以及刺激的情境等。认知者搜集到许多信息后,还要对其加以选择。这一过程往往也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
  (2)信息的整合过程:完成了信息的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
  社会知觉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方式因其独特性,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等。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的,他就会被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的,他就会被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社会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人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论述]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首先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知觉的整体性的组织反映出一定的规则,对此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指出人所知觉到的是整个事物。对整体的知觉不等于并且大于个别感觉的总和。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被普遍接受,也称格式塔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条规律: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
  (2)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这种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知觉对象具有一定意义,并且轮廓清晰,似乎突出在背景之上,而作为背景的部分则轮廓模糊。知觉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有关,一般说来,强度较大、色彩鲜明、具有活动性的客体容易成为被选择的对象,客体本身组合规律如简明性、对称性和规律性也使它们容易被选择为图形。注意选择性的规律,也就是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规律。
  (3)知觉的理解性。在对当前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饵,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这表明知觉已经有了初步的概括性。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们对对象的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
  [论述]为什么在昏暗条件下看一个细小的物体,余视比正视的效果更好?
  在视网膜上有两种主要的感光细胞,一种是锥体细胞,它专门反应光的波长(也就是颜色),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这种感觉细胞主要分布在网膜的中心,称作中央窝或黄斑的一点上。另一种感光细胞叫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但不能分辨颜色。离开网膜的中心向网膜的边缘扩展,锥体细胞逐渐减少,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昏暗条件下要看一个细小的物体,余视比正视的效果更好,是因为余视时物像落在离开网膜的中心的部位,这些部位棒体细胞较多,这种细胞对微弱光线敏感,所以知觉较为清晰。正视时物像落在网膜的中心,这里的锥体细胞较多,这种感光细胞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所以知觉效果就不好。
  [论述]夜间在亮灯的室内若戴上红色眼镜,当走出室外时就能很快地在黑暗中辨清东西的原因:
  这是因为瞳孔大小的变化及视网膜感光化学物质的变化。其中,视网膜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起主要作用。人眼在接受光线后,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内的一种光化学物质——视黄醛完全脱离视蛋白(称为漂白过程),使感受性降低,产生明适应。光线停止作用后,视黄醛与蛋白质重新结合,合成视紫红质,使感受性提高,出现暗适应。暗适应程度是与视紫红质的合成程度相应的。夜间在亮灯的室内若戴上红色眼镜,可以避免视黄醛与蛋白质的分离,即减少漂白现象的发生,提高暗适应的速度,所以走出室外时很快就能在黑暗中辨清东西。

  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单选]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单选]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等知识,这种记忆是陈述性记忆。
  [单选]记忆的内容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又可称为技能记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等情况,这种记忆是程序性记忆。
  [单选]某人在世界杯期间看足球比赛的记忆属于情景记忆。
  [单选]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单选]告诉你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按照它去拨号,但打过以后,再问你该号码,你又不记得了。这是短时记忆表现。
  [单选]短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形式主要是声象代码。
  [单选]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平均数量是七加减二。
  [单选]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保存的必要条件是复述。
  [单选]长时记忆信息的储存形式主要是语义代码。
  [单选]首先系统地对长时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心理学家是艾宾浩斯。
  [单选]为了测量遗忘,艾宾浩斯设计了节省法。
  [单选]艾宾浩斯遗忘遗忘曲揭示了遗忘过程与时间的关系。
  [单选]一般来说,环境上的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被称为情境依存性记忆。
  [单选]同外部环境一样,学习时的内在心理状态也会被编人长时记忆,作为一种提取线索,这种记忆叫做状态依存性记忆。
  [单选]学生最为常用的记忆术是记笔记。
  [单选]学习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得以表现。
  [名解]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持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说,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名解]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感觉寄存器只能将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保持几十到几百毫秒。在感觉寄存器中,信息可能受到注意,经过编码获得意义,断续进入下一阶段的加工活动。
  [名解]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名解]语义网络是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根据信息间的语义联系构成的一种层次不太清晰的框架。它由结点和连线组成。结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概念间联系的密切程度。
  [名解]图式是过去知识经验的有组织的较大单元的整体团块,是表征过去知识经验的心理结构。
  [名解]倒摄干扰也称前摄抑制,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名解]倒摄干扰也称倒摄抑制,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名解]记忆术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常用的记忆术有地点法(又称位置法)、韵律法(又称口诀法)、记笔记等。
  [名解]学习是指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名解]组织策略是指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促进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该策略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应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

 [简答]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记忆的基本过程:
  (1)编码。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一般来说,信息的编码有三种形式,即按刺激的物理特征进行编码、按语义类别编码、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信息的编码对记忆非常重要,编码的方式、编码的强弱直接影响记忆的效果。
  (2)保持。保持是指将已经编码的信息留存在记忆里,以备日后必要时提取。在保持过程中,会发生遗忘。
  (3)提取。提取即将存储于记忆中的信息取出应用的心理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基本过程。它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再认是指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
  仍能认识的过程。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简答]如何对记忆进行分类?
  (1)依据记忆的内容,可以对记忆进行如下分类: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处理陈述性知识的记忆,即记忆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陈述性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既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达的。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简答]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有哪些条件?
  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这说明,如果信息得不到复述,那么,信息即使进入了短时记忆也会迅速消退。复述是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保存的必要条件,对信息的短时保持乃至长时储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复述分两种: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保持性复述是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它可以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使之处于活动状态。但这不一定能够将信息编入长时记忆永久保持。精细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我们知道,一切信息都是通过短时记忆才转入长时记忆中去的,为了将信息转入长时记忆,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是进行精细的复述,也就是将当前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并对信息进行组织。
  [简答]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提出的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梅耶在整合有关理论及学习过程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化的学习过程模式。该模式认为,学习者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首先产生注意,通过注意来选择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忽视其他无关信息,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在联系,并与激活的原有的信息相联系。最后,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在特定的条件下,学习者激活、提取有关信息,通过外在的反应作用于环境。简言之,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在的反应。

 [简答]依据学习方式划分,学习可以分为:
  (1)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2)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3)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4)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
  [简答]依据学习内容划分,学习可以分为:
  (1)知识学习:知识的学习即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2)技能学习:指通过学习而形成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
  (3)社会规范的学习:即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论述]记忆中影响遗忘现象的因素:
  遗忘与提取的线索有关,提取线索使我们能够回忆起已经忘记的事情或者再认出储存在记忆中的东西。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经常是以语义方式组织的,因此,与信息意义紧密联系的线索往往更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2)对记忆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提取中的情绪的作用。个人情绪状态和学习内容的匹配也影响记忆。
  [论述]记忆系统中各成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其特点是: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感觉记忆的信息受到注意时,经过编码获得意义,并进入下一阶段,如果不被注意或编码,它们很快就会自动消退。各种感觉信息在感觉寄存器中以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的形式存储。声象记忆和视象记忆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性质,只是声象在感觉寄存器中的持续时间较长,可达几秒钟。
  (2)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其特点是: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存储,只有少量的信息以视觉或语义编码形式存储;信息的保持时间有限,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保持时间只有20—30秒;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转入长时记忆(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与精细复述);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的作用: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它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收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些什么;其次,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再次,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着暂时寄存器的作用。最后,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这一切使得我们能够采取各种复杂的行为直至达到最终目标。正是因为短时记忆的这些重要作用,在当前大多数研究中被改称为工作记忆。
  (3)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其特点是:信息的编码形式以语义编码形式占主导地位,也有视觉编码。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获得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信息是通过短时记忆才进入长时记忆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进行精细的复述,与旧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并对信息进行组织。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概念体系、语义网络、图式等组织形式存储在大脑中。

  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
  [单选]平时我们说保护儿童爱护花木,指的并不是哪一个具体人或物,而是具有共同特性的一类事物,这表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单选]人类的足迹目前还只能限于地球和月球,科学家却可以根据手边的各种资料推测火星上的状况。这种对事物的思维过程是迥接性。
  [单选]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常常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这种思维现象是具体形象思维。
  [单选]科学家进行科学思考、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都需要运用已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各种问题。这种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指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单选]在抽象思维中起特别重要作用的是言语符号。
  [单选]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常规思维。
  [单选]每个概念都包含两个方面,它们是内涵和外延。
  [单选]心理学通常以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将概念分成两类,
  一类是日常概念,另一类是科学概念。
  [单选]“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个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也可能不符合。而且这三个命题都带有直接陈述的性质。这描述的是三段论推理。
  [单选]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是条件推理又称假言推理。
  [单选]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可分为翅始状态、目标状态和认知操作。
  [单选]在认知心理学中,可以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的特征是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和认知性操作。
  [单选]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算法式。
  [单选]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
  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爬山法。
  [单选]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逆向工作法。
  [单选]想象处理的信息主要是表象。
  [单选]在创造性测验中,最著名的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试。
  [单选]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发散思维测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分为三套测验,包括声音和词的创造思维测验、言语创造思维测验、图画创造思维测验。
  [名解]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名解]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名解]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名解]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名解]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凭经验将同类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概括而形成的概念。由于这类概念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
  [名解]科学概念也叫明确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形成的,对于个人则主要是在学习条件下获得的。因此,其确切内涵可以用语言进行科学的解释。
  [名解]人工概念是人为地在实验程序上模拟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尔首创,用以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名解]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名解]功能固着是指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
  [名解]心向心理定势是指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名解]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像的基本特征。

 [简答]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2)比较。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前者指在感觉、知觉和表象水平上的概括,后者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
  [简答]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过程:
  为了了解人们形成概念的过程和实质,探索形成概念时所使用的策略,心理学家常用人工概念的方法研究概念的形成。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是赫尔于1920年首创。研究发现,概念形成过程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共同因素的过程,而且受到反馈的影响。自赫尔之后,许多心理学家利用人工概念探讨了概念形成的一些规律。最著名的是布鲁纳等人的实验研究,他们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这一模型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被试者通过对所给刺激材料的分析与综合,并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首先提出一个与目标相一致的假设。然后再根据主试者的反馈和对新材料的分析,检验和修正所提出的假设,最终形成概念。其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假设一检验一再假设一再检验……直到成功。这一模式以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研究的证明。
  [简答]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这个空间,这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来完成。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一个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这三个部分共同界定了所谓的问题空间。可以认为,思维过程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至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认知心理学中,可以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
  [论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必有高智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智商与创造力有显著的正相关。
  (2)人格因素。一些心理学家通过比较高创造性个体与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的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和冒险精神等。
  (3)环境因素。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它们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
  (4)动机因素。创造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与激发。如果没有激起自己相应的创造活动动机,就不会出现创造性的行为表现。
  [简答]学前儿童往往会把蝴蝶和蝙蝠认为是鸟,这是因为:
  在心理学中,将概念分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凭经验将同类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概括而形成的概念。由于这类概念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的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科学概念是在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也叫明确概念,其确切内涵可以用语言进行科学的解释。学前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日常概念,即在日常生活中凭经验将同类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概括而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的特性,有时反映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学前儿童往往认为会飞的就是鸟,因为蝴蝶和蝙蝠都会飞,所以会把它们当成是鸟。
  [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表征的方式。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加以理解。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理解问题就是要以最佳的方式对问题加以表征。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差异。由此会影响人们对问题的解决。
  (2)无关信息的干扰。研究发现人们经常错误地假定:问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因此,总是想办法去利用这些信息。了解了这个普遍倾向,我们在解题时就应该先注意考虑一下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没用。
  (3)功能固着性。另一个常见的解题障碍是格式塔学派研究知觉时发现的,即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性。很多人在表征物体时总是按照物体的传统功能,不会变通,在问题解决时不能用新的方式来表征问题情境。这种功能固着现象有时会限制人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心向。在连续进行I作时,如果一个人屡次成功地以相f司的方法解决了某类问题,会使他机械地或盲目地以原有的方式方法解决类似问题,而不去寻求新的、更好的方法。这种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为心向或心理定势。

 第六章  智力
  [单选]人的能力如果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单选]所谓智力,主要是指一般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
  [单选]音乐能力属于特殊能力。
  [单选]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是模仿能力。
  [单选]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被称为创造能力。
  [单选]首先提出了心理年龄概念的心理学家是丝立。
  [单选]为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缩写为IQ
  [单选]智商得分在70以下的儿童,它的智力水平处于智力落后;智商得分在140以上的儿童,它的智力水平处于极优等。
  [单选]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现的形态是正态分布。
  [单选]大量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总的智商方面无显薯差异。
  [单选]男性和女性在智力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特殊能力方面。
  [单选]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它们是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
  [单选]认为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单选]有一种智力是指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会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这是指晶体智力。
  [单选]提出智力多因素论,并认为智力由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并且各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的心理学家是瑟斯顿。
  [单选]斯腾伯格认为,元成分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
  [单选]竞赛属于难度测验。
  [单选]分半信度又称为内部一致性信度。
  [单选]最常见的两种常模表示法是百分位系统和标准分数系统。其中标准分数系统提出的根据是智力测验的分数是呈正态分布的。
  [单选]在我国,最早翻译并修订了斯坦福一比内测验的心理学家是陆志韦。
  [单选]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智力测量工具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于20世纪中期编制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单选]斯坦福一比内测验是一种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它主要测量的是认识领域中言语推理、抽象或视觉推理、数量推理和短时记忆。
  [单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有两个分测验,分别度量个体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其中言语能力的测量主要包括常识、词汇、类比、理解、算术和记忆。
  [单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有两个分测验,分别度量个体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其中操作能力的测量主要包括图片排列、填图、积木、译码和拼图。
  [单选]智力测验中,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属于团体智力测验。
  [单选]高尔顿研究遗传因素对智力发展的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家庭谱系研究。
  [名解]蟹力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
  [名解]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两层含义:一是实际能力,指个体在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下所实现的个性心理特征;二是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名解]法国心理学家比内首次提出心理年龄的概念。比内智力测验由一系列难度不同的题目组成,依据完成这个难度系列中题目的多少,可以计算出与之相对应的年龄,称之为心理年龄。
  [名解]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智商(IQ)=心理年龄( MA)实足年龄(CA)×100。这个智商由于是用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而求得的,因此可称为比率智商。
  [名解]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在20世纪50年代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下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名解]心理测意意指在对心理进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有时也称心理量表。通常它是由一组精心设计的测试题目或项目组成,其作用在于抽取一组标准化的行为样本,通过对这组行为反应的观察分析,测验者就可以对引起行为的心理活动做出推论和解释。
  [名解]心理特质指的是使一个人对于广泛的一类情景稳定地做出同一反应的心理特点,它是建立在对人类大量相似行为进行观察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科学构想,它是心理学家用以描述或解释行为的工具,不是客观事物。
  [名解]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多次施测于同一被试群体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越高说明这一测验所得结果越可靠。信度又可以分为再测信度、复本信度、评分者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
  [名解]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程度,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效度又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预测效度等。
  [名解]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将测验施测于一个标准团体,即总体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是制定常模的必要条件。
  [简答]智力与能力的关系:
  在心理学上,智力与能力这两个术语经常发生混淆。能力的涵义实际上很笼统,它在多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它可以表现在肢体或动作方面的能力,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交际能力,表现在处理事务方面的才能等等。总的说来,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可以有多种方面的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的能力。能力具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是指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其次它又指个体将来可能为者。个体所能为者是指一个人的实际能力。一个人可能为者是指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下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简答]智力的个别差异:
  (l)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3)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有些稳定发展,这是大多数人的发展模式;有一些人表现出早熟,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智力非凡;也有些人前期发展很慢,但大器晚成,后来居上,到了中年以后智力得到了高水平的展现。
  [简答]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在人的一生中,智力水平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即增长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
  从出生到15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增长,之后以负加速方式增长,增长逐渐减慢。一般在1825岁之间,智力的发展达到高峰。
  在成人期,智力表现为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保持期,可持续到60岁左右。
  进入老年阶段(60岁以后),智力的发展表现出迅速下降现象,进入衰退期。
  但由于智力是由许多不同的成分组成的,智力的各种成分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达到顶峰的年龄以及增长与衰退的过程也各不相同。

[简答]斯皮尔曼有关智力研究中的g因素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20世纪初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了探讨。他发现,几乎所有心理能力测验之间都存在正相关。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测验上得了高分,那么,在其他测验上,他的得分往往也较高。斯皮尔曼提出,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g因素所决定。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这个一般因素(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或称S因素)两种因素。这就是斯皮尔曼提出的智力二因素理论。他认为,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一个人在各种测验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正相关,是由于它们含有共同的g因素;而它们之间又不完全相同,则是由于每个测验包含着不同的S因素。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就是智力,它并不能直接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测验题目度量,但是可以由许多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均成绩进行近似地估计。
  [简答]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七种智力为:(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运动智力。(6)人际智力。(7)内省智力。
  [简答]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和行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种种对象或材料引起的包括认知、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智力活动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由于三个维度和多种形式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 x5 x6=150种。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这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简答]达斯的PASS模型:
  加拿大心理学家达斯结合鲁利亚的神经生理学成果提出了研究认知活动的PASS模型。PASS是指计划一注意一同时性加工一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一唤醒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系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PASS模型认为,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响的,计划过程需要一个充分的唤醒状态,以使注意能够集中,进而促使计划的产生。编码和计划过程也密不可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务往往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编码,个体如何加工这些信息也是计划的功能,所以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也要受到计划的影响。
  [简答]智力测验可以划分为:
  (1)根据施测对象的数目,智力测验可以划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个别测验指那种在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如比内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大多数儿童智力测验都属于个别测验。团体测验,指能够在同一时间内由一位主试者对多名受测者进行施测,如一般的教育测验,各种人格量表,以及团体智力测验等都是集体进行的。
  (2)根据智力测验时题目内容的呈现的方式不同,智力测验可以划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文字测验的题目以文字材料组成并呈现,要求受测者用文字或语言的方式作答。题目不以文字表述,受试者不以语言或文字方式作答的测验称为非文字测验。测验题目多属于图画、工具、模型等,对仪器、实物等辨认或操作的操作性测验,也属于非文字测验。
  (3)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速度测验关注的是回答题目的速度,要求受测者尽快地作答,完成题目越多越好。其目的在于考察受测者在测验任务上的反应速度。难度测验关注的是被试答题的正确性,要求受测者认真思考,准确地回答问题。各类学科竞赛所用的测验可谓难度测验的典型示例。

 [简答]智力测验的性质:
  (1)与其他心理测验一样,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对象也是一种心理特质。
  (2)智力测验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
  (3) 与其他心理测验一样,智力测验也具有误差。
  (4)智力测验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论述]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试图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解释智力行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能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1)在斯腾伯格看来,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的步骤,分配心理资源,调整解题思路等;操作成分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进行比较,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是指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决定人
  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
  (2)智力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既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地应付熟悉的事物。在任务非常熟悉的时候,良好表现依赖于操作成分的自动执行,如阅读、驾车、打字时的自动编码等等;而在任务不熟悉时,良好的成绩依赖于元成分对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辅助方式。
  (3)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这方面特点又称作情境智力。为了达到目标,凡是有一定智力的人都能运用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元成分。但是,智力行为是因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行为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一个人在实验室中解决物理问题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与他力图摆脱尴尬处境、平息家庭冲突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完全不同。有些人可能并不具备很高的学历,也可能难以清楚地表达它们是如何处理现实事物的,但它们却非常擅长解决日常事务问题,例如解决人事纠纷和讨价还价。在这种意义上,情境性智力又称作实践智力。
  [论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各种因素和作用:
  影响人的智力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一方面智力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智力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些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智力的发展与水平差异。具体说来,影响智力的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家庭谱系研究与双生子研究都证明遗传因素对人的智力具有较大的影响。
  (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能促进多种知识和智力技能的发展。
  (4)社会实践。人和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
  当今社会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要通过学校里知识的接纳,更多的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
  [论述]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和成就测验的区别:
  (1)三者都属于能力测验范畴,三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
  能力测验是一个概括性名词,这类测验主要以应答的速度和正确性为指标判定结果。由于对能力的认定与实施目的不同,实际使用时,能力测验被分为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和成就测验。
  (2)心理测验最早开始于为筛选学习困难儿童而编制的智力测验,但由于在理论上至今仍然未能给智力下一个公认的明确定义,因而智力测验的目标范围始终存在争议。但就目前通用的智力测验而言,一般注重的是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如言语能力、数学能力、空间知觉、推理等。通用的智力测验如比内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都可视为对个体基本能力素质的考察。
  性向测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其目的在于发现人的潜在才能,深入了解其长处和发展倾向。潜在才能是指个体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即在给予一定的学习机会时可能达到的水平,而不是个体现在已经具有的能力。
  成就测验或称成绩测验,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由于它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工作中,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教育测验。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之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影响成就测验成绩的不仅是能力,而且包括习得的知识。
  [论述]如何发挥教育在智力培养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发展上有重要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的质量都会造成儿童智力上的差异。
  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一种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分不开的。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些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准确、严密、迅速,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和言语能力有明显提高。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小组、绘画小组、体操小组等,丰富校内外生活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学校教育能促进智力技能的发展,并且各种智力技能在不同儿童身上的发展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应该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单选]动机的产生依赖予需要与诱因两个因素,属于诱因的是水,属于需要的是饥渴。
  [单选]依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划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单选]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社会性动机和生理性动机。
  [单选]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可以将动机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单选]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性动机是交往动机。
  [单选]人们之所以要保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其主要原因是盒作需要、情谊需要和归属需要。
  [单选]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常把自己以往的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
  [单选]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的特征包括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具有坚定的信念,具有正确的归因方式。
  [单选]人工作是为了钱,个人的工作动机来自于物质利益的驱动,并且常被外来刺激所吸引。这种人性观属于X理论。
  [单选]把人看成是负责的、有刨造力的,人们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这种人性观属于Y理论。
  [单选]在工作激励中不应将物质利益的吸引力放在第一位,而应创造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满足它们对工作的内在需求。这种管理思维的产生是根据Y理论。
  [单选]认为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依赖于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观而付出的努力,有雄心的人价值观比较高,并且会努力在工作中寻求实现和证明。这种人性观属于V理论。
  [单选]认为当个人价值感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时,个体的工作动机、士气和忠诚度都会得到提高。这种人性观属于Z理论。
  [单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单选]情绪的构成包括兰种层面,它们是认知层面、生理层面和表达层面。
  [单选]情绪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指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行为。
  [单选]同一种面部表情会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共同承认和使用,用以表达相同的情绪体验,这说明面部表情具有泛文化性。
  [单选]耶尔克斯一道森定律说明了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考试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最好控制在中等程度。
  [名解]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名解]要塞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名解]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名解]生理性动机也称为驱力,是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它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名解]社会性动机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为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也满足自己的社会文化需要,就会产生各种社会性动机。
  [名解]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名解]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名解]主导动机是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支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的重要动机。它影响并控制着其他动机。
  [名解]在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处于辅助从属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偏弱,称为从属动机。
  [名解]交往动机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名解]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名解]工作动机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地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名解]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名解]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名解]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
  [名解]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名解]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名解]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
  [简答]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它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
  (2)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指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
  (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有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
  [简答]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除了有机体内部的需要,外在的环境刺激也可能成为行为的驱动力量。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导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简答]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人们似乎认为动机越强,活动效率越高。但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简答]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在于:
  (1)合作:人类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网络系统中,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生存动机。
  (2)情谊:伙伴情谊是人类交往的一种因素,具有持久性、亲密性、少功利性的特点。
  (3)归属: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所认可。这种归属于某一团体的交往需求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简答]动机理论中的本能理论:
  本能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
  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但是本能理论不能解释入的所有动机行为。人的许多行为是由后天学习来加以改变的,不完全是一种先天机制的驱使。
  [简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层次。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它们组成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金字塔型需要层次。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简答]动机理论中的认知与期待理论:
  现代动机理论学家采用认知观点,来说明激发人类行为的动机。他们认为,重要的人类动机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事实的解释。认知理论着重强调人的较高级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即强调人的思维对行为的调控作用。在社会学习理论中,研究者非常强调期待在引发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待有关。目标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估计或期待越大,动机力量就越强。动机力量=效价×期待。其中,动机力量是指目标激发人的内部力量的强度i效价指目标对个人的价值,期待是指个人依据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从中可以看出,动机强度与期待的高低成正比。
  [简答]情绪的概念以殛情绪的基本成分:
  我们把人对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
  (1)主观体验。情绪的主观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即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
  (2)生理唤醒。人在情绪反应时,常常会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唤醒。
  (3)外部行为。在情绪产生时,除上述两种内部过程之外,人们还会出现一些外部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情绪的表达过程。
  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行为作为情绪的三个组成部分,在评定情绪时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同时活动,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简答]情绪表达的方式:
  (1)面部表情:是由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由眉、眼、鼻、嘴的不同组合构成的,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
  (2)身段表情:是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的。
  (3)语调表情: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是一种副语言现象。
  [论述]情绪情感的作用:
  (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2)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促进功能。瓦解作用。
  (3)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情绪失调会使人生病,如引起溃疡、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
  (4)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如人们常通过表情来判断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论述]情绪分类: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如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心境体现了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的弥散性特点。平稳的心境可持续几个小时、几周或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人平时的情绪状态就是心境,有人平静,有人略带忧伤。
  (2)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如在突如其来的外在刺激作用下,人会产生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情绪反应。在这样的激情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也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顾一切的鲁莽行为。因此,在激情状态下,要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以避免乐极生悲或冲动性行为。
  (3)应激: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当人面临危险或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率加快、呼吸变快、血压升高、血糖增高等。例如,当遭遇歹徒抢劫时,人就可能会产生上述的生理反应,从而积聚力量以进行反抗。但应激的状态不能维持过久,因为这样很消耗人的体力和心理能量。若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适应性疾病的发生。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单选]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的心理学家是舒茨。
  [单选]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指的是包容需要。
  [单选]个体有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个体有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支配需要。
  [单选]个体有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有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这是一种情感需要。
  [单选]狭义的人际沟通是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过程。
  [单选]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和信息、通道、目标靶、障碍和沟通背景。
  [单选]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又称为信息源。
  [单选]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又称为信息。
  [单选]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又称为目标靶。
  [单选]沟通过程中发生的情境又称为沟通背景。
  [单选]除了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人们还使用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来传递信息。这是指非言语沟通。
  [单选]属于非言语沟通类型的是表情和眼行为、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讲话风格和人际空间。
  [单选]眼行为的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
  [单选]身体语言大致可分象征、说明、调节和情感表露。
  [单选]支配型的男性通常能够与顺从型的女性搭配成很好的夫妻,这符合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互补性。
  [单选]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同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这符合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相似性。
  [单选]学生在排定座位后,同座的和邻座的同学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因而多半能够互相吸引,成为好朋友。这符合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接近性。
  [单选]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被称为群体规范。
  [单选]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作群体凝聚力。
  [单选]主要指群体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被称为群体领导。
  [单选]认为领导者都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特质,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这种关于领导的理论是个人特质理论。
  [单选]认为情境因素决定了个体能否成为群体的领导者。这种领导理论是情景特质理论。
  [单选]社会助长的实验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之一。它是由社会心理学家特瑞普里特首先通过实验证实的。
  [单选]提出群体去个体化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家是费斯廷格。
  [单选]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曾进行了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在实验室中考察了影响从众的各种因素。
  [单选l研究发现,增加阿希式实验情境的煎糊性,则从众率就会增加。
  [单选]关于服从的经典实验研究是由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于1963年在美国的耶鲁大学进行的。
  [单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所以会有服从行为,主要的原因是合法权力和责任转移。
  [名解]人际沟通是指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名解]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雷诺1934年所首创的。这种方法从群体的角度揭示了成员在人际交往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喜爱、冷淡或反感的人际关系状况,并且,通过数量化指标的确立,这种方法还可以研究群体的结构、群体中的威望和权利的分配方式与形式,从而诊断群体的积极性水平等。

 

[名解]群体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名解]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名解]社会情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名解]去个体化主要指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丧失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而致使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的现象。
  [名解]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名解]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
  [简答]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1)强调本能作用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2)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3)个体通过与他人交往,通过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界定自己,形成自我概念。
  [简答]群体的功能:
  (1)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同一群体的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会表现出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当与其他群体相比较时,成员就会产生一种属于自己群体的感觉,这就是归属感,是情感方面的影响。
  (2)使成员具有认同感。同一群体的成员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的认识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当个人对外界情况不明时,这种认同就会发生很大的相互影响,有时甚至会是盲目的。这是在认知方面的影响。
  (3)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当全体的思想与行为符合群体要求时,就会受到群体的赞许与鼓励,使个体获得社会性支持,从而强化了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一致性。这是表现在行为方面的影响。
  [简答]群体的基本特征:
  (1)群体规范,群体设立规范,保证其目标顺利实现。
  (2)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具有凝聚力,保证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之中。
  (3)群体中的角色,群体一旦形成,它的成员就会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角色和地位。
  (4)群体的领导,群体中必然产生领导。
  [简答]社会助长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家对社会助长的产生原因指出,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的活动驱力或动机,这种驱力或动机的增加对作业的影响依作业的性质而定,当作业的行为是熟练的或天生的,动机增强对个体起促进作用;对简单的工作而言,他人存在有助于个体效率的提高,对高水平的人来说,他人存在就可能起助长作用。当作业的反应是生疏的,动机增强反而效率下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做复杂的工作时,有人在场会分散注意力而影响工作效率;而做简单的工作时,注意力的分散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容易克服,所以效率不易下降。
  [简答]从众与服从的区别:
  从众指个人的观点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服从是指按照他人的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从众与服从有着本质的不同,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但却是自愿的。而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
  [论述]分析比较舒茨的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异同。
  (1)两种理论的立足点不同。舒茨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从人际需要的角度系统地说明了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许多现象;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则像刺激一反应理论一样,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也是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
  (2)两种理论对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源有不同的论述。人际需要三维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它们像生物需要调节着有机体与物理环境的关系一样,决定着个体与人类环境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人本身的内在需要决定了人的社会行为。而社会交换理论则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最大奖赏、快乐并尽量少付出代价、避免痛苦的倾向,人的行为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容易表现这种行为,也就是说,外在的奖励、惩罚决定了人的社会行为。
  (3)两种理论都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了论述。

 

第十章  心理健康
  [单选]压力也叫应激,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薛利。
  [单选]我们将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为压力源。对于个人来说,造成压力的最主要来源是人际关系。
  [单选]根据心理学家霍曼和瑞希编制的生活改变与压力感量表,可知当发生丧偶的生活事件时,其压力感为100
  [单选]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身心反应,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这是压力下的理反应。
  [单选]适当压力下的个体会产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这是个体适应的心理反应。
  [单选]那些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胜好强、缺乏耐心、成就动机高、说话办事讲求效率、时间紧迫感强、成天忙忙碌碌的人属A型性格。
  [单选]那些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对工作要求不高、对成败得失看得淡薄的人,属于B型性格。
  [单选]如果刺激过强过大,会使人感到眩晕、发懵、不知所措,常会出现类休克状态,比如,突然听到亲人过世,大多数人会发愣、惊慌,甚至歇斯底里。以上情况是个体经历压力到解决问题中的冲击阶段。
  [单选]当事人在经历了震惊、冲击之后,努力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设法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知功能,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或争取亲友帮助。以上情况是个体经历压力到解决问题中的安定阶段。
  [单选]应对压力的策略有两大类:改变压力源和改变自己。属于改变自己的是幻想。
  [单选]下列策略是不良的压力应对策略的是依赖药物。
  [单选]一个人在单位受气,回到家打妻儿;一个人被社会所抛弃容易走上暴力违法犯罪之路。这种受到挫折后的反应是攻击行为。
  [单选]有的人在长期遭受挫折,又对改变现状感到无力无望时,可能会表现出挫折后的冷漠反应。
  [单选]有些人常常以片面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简单地以个别事件来断言全部生活,一叶障目。这种不合理观念是以偏概全。
  [单选]有些人遇到的是一些小挫折,却把后果想像得非常糟糕、可怕。结果是使人越想越消沉,情绪越来越恶劣,最后难以自拔。这种不合理观念是无限夸大。
  [单选]对某种物体或某种情景的恐惧,如怕蛇、怕狗、害怕开车、害怕医院、害怕死亡,具有这种症状的恐惧症属于特殊恐惧症。
  [单选]有些人常常没有理由地重复一些思想和行动。如果不做出自己的一套仪式性的行为就会感到非常焦虑。这种人属于强迫症。
  [名解]健康是指不仅仅没有疾病和没有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态。

[名解]压力也叫应激,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当代的压力概念有三种含义: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二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包括心理成分和生理成分。三是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引起压力的刺激、压力状态以及情境。
  [名解]压力源是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包括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
  [名解]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名解]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
  [名解]焦虑障碍就是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体验。
  [简答]心理健康水平可划分为哪几个等级?
  (1)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满意、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他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承受挫折、调节情绪的能力。
  (2)轻度失调心理: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满意心境,和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独立应对生活工作有些吃力。若能主动调节或请专业人士帮助,可以恢复常态。
  (3)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明显的适应失调,长期处于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矫治,发展下去会成为精神病患者。
  [简答]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简答]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
  (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
  (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简答]影响人的压力感的因素有哪些?
  (1)经验。当面对同一事件或情境时,经验影响人们对压力的感受。常识告诉我们增加经验能增强抵抗压力的能力。
  (2)准备状态。对即将面临的压力事件是否有心理准备也会影响压力的感受。因此有应付压力的准备也是减轻伤害的重要因素。
  (3)认知。认知评估在增加压力感和缓解压力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样的压力情景使有些人苦不堪言,而另一些人则平静地对待,这与认知因素有关。
  (4)性格。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压力的感受不同。那些竞争意识强、缺乏耐心、成就动机高、说话办事讲求效率、时间紧迫感强、成天忙忙碌碌的A型性格的人,自我的压力感就比较强。
  (5)环境。一个人的压力来源与他所处的小环境有直接关系,小环境主要指工作单位或学校及家庭。如果工作称心、家庭和睦、来自环境的压力就比较小。

[简答]挫折产生的原因:
  (1)外在因素主要指环境方面的,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外在因素常常是个人意志或能力所不能左右的,如个人无法预料的天灾人祸、意外事件、社会动乱等。
  (2)内在因素则主要指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阻碍了目标的实现。包括个人的生活条件、人格特点、心理状态、经济水平等。
  [论述]压力源分为哪几种?
  (1)躯体性压力源。躯体性压力源是指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激物。如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微生物、变质食物、酸碱刺激等,这一类刺激是引起生理压力和压力的生理反应的主要原因。
  (2)心理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例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不祥预感以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和紧张等。心理性压力源与其他类压力源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它直接来自人们的头脑中,反映了心理方面的困难。
  (3)社会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社会性压力源包括个人生活中的变化,也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4)文化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最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若不改变原习惯,适应新的变化,常常会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甚至积郁成疾。
  [论述]当一个人面临压力时,应该怎样有效应对它?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
  (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论述]焦虑障碍的类型:
  (1)广泛性焦虑障碍。有广泛性焦虑障碍体验的人持续感到害怕,但无法指出具体害怕什么。在广泛性焦虑障碍中伴随焦虑的并没有与现实接触不好或不当的思维问题,焦虑是行为中突出的特点。
  (2)恐慌障碍。有恐慌障碍的人会体验到突然的、强烈的、不断出现的、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的袭击。这种焦虑可能只持续几秒钟,也可能持续几小时或几天,而后会消失,却又会在不经意间重新出现。恐慌障碍常与严重的抑郁同时发生。
  (3)恐惧症。恐惧症是对一些非常特异的场合在并无危险的情景下产生极度强烈的害怕。如对蜘蛛、不洁物或高处的恐惧。这类恐惧反应似乎是无法解释并无法控制的。恐惧症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广场恐惧症;社会恐惧症;特殊恐惧症。
  (4)强迫症。有强迫症的人常常没有理由地重复一些思想和行为。有强迫症的人被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所控制。有强迫症的人如果不做出自己的一套仪式性的行为就会感到非常焦虑。但过于复杂的仪式或思想开始妨碍日常生活时,就成为需要治疗的严重问题了。
  (5)创伤后应激症。创伤后应激症最常见的表现是对创伤事件的重复体验。刨伤事件指给个体的生活带来极大痛苦和伤害的事件,如目睹亲人或朋友的死亡、被强奸、受到战争或灾害的伤害等。当事人在清醒时被痛苦和不断出现的回忆所困扰,在睡眠时则出现关于创伤事件的噩梦。

[论述]如何克服焦虑?
  (1)认清焦虑状况。克服焦虑的第一步,要先认识焦虑症状,以及它会带来什么影响。当身体、思维和心理出现以下症状时,就知道自己正处于焦虑状态中。身体:心跳加速、呼吸短促、郁闷、食欲差、恶心、失眠、尿频、流汗等。思维:记忆力减退或混淆、易分心、思维难以集中、反复想同一件事情等。心理:易怒、不耐烦、紧张、害怕、坐立不安、恐惧、沮丧、警觉戒备等。
  (2)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不回避。正面迎战。做记录。
  (3)学会放松自己。焦虑会让我们觉得紧张、担忧和激动,如果能够主动地学会放松自己,就会比较容易接受焦虑的存在。
  (4)运用想像减轻焦虑。想像可能出现的焦虑情境,放任自己体验焦虑,同时随时提醒自己:焦虑虽然让人不舒服,却不会致命,慢慢地就可以与焦虑共存了。
  (5)进行理性思考。想像自己面对焦虑情境时有没有使用错误的思考模式,比如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夸大事态、不知变通、不合理的预期等等。这些思考模式常常引发无谓的焦虑,试试变换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6)接受专业治疗。如果焦虑已经严重到了干扰正常的生活,可能就得求助于正规咨询机构的援助或者进行心理治疗,如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或者辅助药物治疗等,都是治疗焦虑较为有效的方法。
  [论述]心理防御机制的十种表现方式: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分为建设性防御、替代性防御、掩饰性防御、逃避性防御、攻击性防御五大类。具体表现为十种方式。
  (1)否认:指拒绝接受不愉快的现实以达到保护自我的作用。如一些吸烟者认为吸烟有害健康没有科学根据,依然我行我素。
  (2)幻想:指通过想像中的成就去满足受到挫折后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如一位内向、缺乏魅力的男青年恋爱受挫后,想像自己是一个英俊的小伙,成为很多少女心中的偶像,陶醉在幻想的世界中获得心理满足。
  (3)压抑:指把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潜抑到无意识中,不去回忆、主动遗忘。如某学生因一时糊涂,偷拿同学的钱物,事后羞愧难当,又没勇气承认,拼命想把这件事忘掉。但以后每遇到同学丢东西,就怕被怀疑,以至发展到怕见同学,这种失常行为的根源就是过分压抑的结果。
  (4)投射:指把自己的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身上,或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归结为他人的。如一位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认为自己本来很喜欢班里的同学,但他们恨我,所以我才无法喜欢他们,以此来掩盖自己的孤立。
  (5)反向:指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和行为以截然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明明内心自卑感很重,觉得事事不如别人,但却总表现出自高自大,傲慢不羁。
  (6)转移:指将不满足的情绪发泄到危险较小的对象身上。如受了老师的批评或家长的指责后,把怒气发泄到同学身上,对同学发火、扔东西。
  (7)退行:指表现出与年龄、身份不相符的幼稚行为,心理状态像是退回到儿童水平。如考试不及格就到老师面前哭哭啼啼,苦苦哀求,或者不吃饭,与自己赌气。
  (8)文饰:指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心理痛苦。如考试不及格,则说考题太难超出要求;求爱不成,则说对方本来就没有什么值得可爱。
  (9)补偿:指通过新的满足来弥补原有欲望达不到的痛苦。如学习成绩平平,但体育成绩突出,或因有其他特长,而使自己能够得到满足。
  (10)升华:指把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如把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发奋学习的动力。

  第十一章  毕生发展
  [单选]所谓有序的变化,是指变化是一层一层上升的,而且在变化中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特征,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征,这种有序的变化就是发展。
  [单选]儿童在23岁时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
  [单选]儿童在45岁时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年龄。
  [单选]心理学家华生说:如果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类的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训练成乞丐和盗贼。
  [单选]为了研究一个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最适宜的方法是群体序列研究法。
  [单选]新生儿最初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具有的特点是:形成速度很慢、形成以后不很稳定以及不易分化。
  [单选]儿童出生后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视觉调节、视觉幅合、视觉分辨和颜色知觉。
  [单选]婴幼儿的动作发展是其各种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单选]儿童动作的发展,总体上遵循的主要原则是由简单到复杂。
  [单选]乔姆斯基主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提出人脑
  先天就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
  [单选]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是感知运动(02)、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l2岁)、形式运算(1112岁以后)
  [单选]一般情况下,父母常常鼓励男孩多尝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要勇敢、坚强、不怕吃苦,而对于女孩,父母常常鼓励她们文雅、听话、安静、多做家务劳动,在活动中通常要她们勤劳、踏实、可爱。这表现了家庭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
  [单选]在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对规则的认知规律方面,皮亚杰用了观塞法、对偶故事法和两难故事法。
  [单选]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有权力的人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柯尔伯整提出的前习俗水平。
  [单选]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时期人格发展的主要课题是解决自我同一性问题。
  [单选]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它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思缝、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
  [单选]人生从20岁左右到65岁左右这一段时期,发展心理学认为是成年期。
  [单选]个体从1819岁到45岁左右,发展心理学称其为成年初期。
  [单选]人生从45岁到65岁这一段时期,发展心理学认为是中年期。
  [单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人的智力从总体上来说,的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但这通常是指流体智力。
  [单选]那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比如言语理解、常识等,这种智力非但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反而会增高。
  这指的是晶体智力。
  [单选]情绪情感特点属于老年期的是: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情绪情感体验比较深刻、情绪情感体验持续的时间较长。
  [名解]发展心理学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方面,前者主要研究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民族心理的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等三个方面;后者则主要指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名解]横断研究法是指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的方法。
  [名解]纵向研究法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名解]群体序列研究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陷,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名解]认知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感知觉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

 [名解]道德认知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它构成了道德行为的必要前提,对道德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
  [名解]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简答]毕生发展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人生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以外,是一个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其行为的变化过程贯穿于从胎儿期到死亡的全部一生中,行为变化过程反映了个人的不同行为表现增强和减退的情况。
  (2)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发展的方向也因为发展内容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
  (3)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并非仅仅意味着增长。
  (4)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
  (5)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简答]发展心理学主要有哪些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法。
  (2)纵向研究法。
  (3)群体序列研究。
  [简答]成年初期在心理发展上有哪些主要特点?
  (1)求职与升学。成年初期的人们开始面临求职和升学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专业、职业成了这时候的个体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个体未来的生活道路。
  (2)婚恋与生育。成年初期的另外一个重要生活任务就是发展亲密的人际关系,寻找生活的伴侣,建立家庭,养育子女。
  [简答]中年危机的表现:
  (1)中年人最不能接受的可能最先是自己仪容方面的变化,如面部的皱纹、臃肿的体态等等。
  (2)在人进入中年以后,家庭生活方面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最明显的是家庭没有小孩子了。这种家庭生活方面的变化构成了中年危机的第二个方面。
  (3)中年危机的第三个方面是事业方面的变化。
  [论述]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内容?
  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主要集中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与类型、性别社会化和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
  (1)依恋行为。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得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感的关系。
  (2)性别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还必须习得性别模式,进行性别社会化。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准则,这就是性别模式。一般说,不同文化的性别角色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同一种文化背景下的性别角色标准电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学校
  对个体性别角色社会化发生重要影响的渠道主要有三项:一是教科书、二是教师,三是同伴群体。
  (3)道德判断的发展。道德认知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道德认知的发展既包括道德思维能力或形式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包括道德观念或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简答]皮亚杰的关于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
  第二阶段:权威阶段(68岁)。
  第三阶段:可逆性阶段(810岁)。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012岁)。
  [论述]青少年时期个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随着青少年身体的迅速发育成长,以及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了解自己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进入主观化自我阶段。产生自我评价、自我观念、自尊、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由于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其情绪的表现形式也不再单一,但又不能够像成人的情绪那样稳定,因而表现出了两面性。典型的特点是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青少年时期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少年个体在对待朋友、父母以及异性方面表现出了新的特点。青少年个体由于心理上的不安与焦躁,他们迫切需要能够倾听自己诉说内心烦恼、与自己交流情感并为自己保守秘密的对象,因此,他们对友谊非常着重;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常常会有一段时间不能和睦相处,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个体对成人社会的反叛意识所导致的;青少年时期人际交往的另一个特点是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

 

 

 

 

 

 

 

 

 

 

 

 

 

 

 

 

 

 

 

 

 

 

 

 

 

 

 

 

 

 

 

第一章 概论   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实验心理学3认知心理学 4.人格心理学5社会心理学 6.发展心理学7教育心理学 8.学校心理学9观察法  10.实验法

二、单项选择题

1.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   )

    A教育学    B.心理学    C.伦理学    D.哲学

2一百多年前,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与列哪一位学者有关?(   )

    A.冯特    B.华生    C.弗洛伊德    D.詹姆斯

3.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这事件发生在(    )

    A1978年    B.1879年    C1789年    D.1798年

4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基本元素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持有这种观点的心理是(    )

    A.机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构造主义

5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意识是连续性的像水流一样,提出“意识流”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    )

    A.机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构造主义

61890年发表了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有关意识流的思想,在心理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学者是(    )

    A.詹姆斯    B.华生    C.马斯洛    D.斯金纳

7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

    A.詹姆斯    B.华生    C.马斯洛    D.斯金纳

8通过对狗等动物的训练研究提出条件反射学说的著名学者是(   )

A.华生    B.斯金纳   C.桑戴克    D.巴甫洛夫

9.宣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提出S—R理论的心理学是(    )

    A.詹姆斯    B.华生    C.马斯   D.斯金纳

10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的心理学流派是(    )

  A.格式塔心理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11.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后期产生于欧洲,其创始人是(    )

    A.冯特,    B.华生    C.弗洛伊德    D.詹姆斯

12.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是(    )

  A格式塔心理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13.构造主义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    )

    A观察法    B.买验法    C.调查法    D.内省法

14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心理学被称为(    )

   A.格式塔心锺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15.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主要是受到下列哪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

    A.经济条件    B.先天遗传    C.后天环境    D.成熟水平

16.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持这种观点的是(  )

   A.格式塔心理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17.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然后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内省法

18.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研究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

    A.观察实验法    B.调查测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实验室实验法

19.在实验条件的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实验法    B.调查测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实验室实验法

20.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内省法

三、多项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

A.观察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E.内省法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

  A.马斯洛    B.罗杰斯    C.詹姆斯  D.斯金纳    E.弗洛伊德

3.心理学之所以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的方法符合(    )

 A.系统性标准  B.理论性标准  C.客观性标准  D.准确性标准   E.可检验性标准

4.心理科学具有独特的双重性,指的是与下哪些方面有关?(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管理科学  D.教育科学    E.行为科学

5.指出下列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

  A.马斯洛    B.罗杰斯    C.铁钦纳  D.冯特    E.詹姆斯

6.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詹姆斯    B.马斯洛    C.罗杰斯  D.铁钦纳    E.杜威

7.格式塔心理学流派的创始人是(    )

  A.魏太默    B.考夫卡    C.苛勒  D.马斯洛    E.铁钦纳

8.属于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领域的分支学科是(    )

 A.认知心理学   B.社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E.组织心理学

9.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应用领域的分支学科是(    )

 A.咨询心理学    B.学校心理学    C.组织心理学  D.消费心理学    E.犯罪心理学

10.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变量是(    )

  A.系统变量    B.自变量    C.因变量  D.反应变量    E.环境变量

四、简答题

1.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2.简述心理学中观察法的主要特点。

3.什么是实验法以及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哪些变量?

4.什么是调查法?

5.简述与科学心理学诞生的主要事件、代表人物及流派。

6.简述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特征。

7.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特征。

8.简述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特征。

9.简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和特征。

10.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特征。

11.简述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特征。

五、论述题

试述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意义。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意识2.无意识3.注意4.生物节律5.日节律  6.不随意注意7.随意注意8.随意后注意9.梦10.催眠11.心理促动药物12.催眠诱导13.失律性失眠

二、单项选择题

1.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现代心理学认为它是人类所独有,是一种高级心理过程。指的是(  )

    A.注意    B.认知    C.想象    D.意识

2.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正常条件下,人的意识本身具有不同的状态。人类意识的第一状态是指(    )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

3.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正常条件下,人的意识本身具有不同的状态。人类意识的第二状态是指(    )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

4.上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脑子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可能还想着昨天晚上看的一部影片,或者想着一会儿放学回家妈妈要做什么好吃的。这种想入非非的意识状态是指(    )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

5.人类意识的第四状态就是指(    )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

6.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    )

    A.注意    B.认知    C.想象    D.意识

7.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8.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指的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9.有一种注意,事先是有目的的,但是在进行时又不需要意志努力。它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这是指(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10.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的变化,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这是活动与休息的一日循环。这些节律被称为(    )

    A.生物节律    B.状态节律    C.情绪节律    D.体能节律

11.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所造成的失眠,如:亲人去世、离婚,或者考试到来、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等引起的失眠属于(    )

    A.情境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12.有一些人经常对外宣传自己饱受失眠之苦,但其状态良好,神采奕奕,细问之下,原来他们每天的睡眠时间少于常人,他们自认为自己在失眠。这是一种(    )

    A.情境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13.如果改变生活程序,习惯性的生物钟又无法在短时间做出调适而影响睡眠,这种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被称为(  )

    A.情境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14.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心理咨询师诱导形成的,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指的是(    )

    A.梦    B.幻想    C。失眠    D.催眠

15.有一种能使人产生欣快感,增强感觉的敏感性,并且使时间知觉错乱。有些人更能产生深度做梦般无法描述的神秘感,觉得自己整个身体成为外界环境的一部分,这种物质是(    )

    A.镇静剂  B.兴奋剂  C.迷幻剂  D.麻醉剂

16.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存一个(    )

    A.生物钟  B.计时器  C.模板    D.记忆钟

17.人的无意识中的内容虽然无法意识到,但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泄露出来,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    )

    A.遗失    B.遗忘    C.失误    D.梦

三、多项选择题

l.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人的意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

  A.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B.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C.对自身的觉知    D.对神经系统的觉知     E.潜意识

2.请指出在正常条件下,人类意识本身具有哪几种不同的状?(    )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C.日梦状态D.催眠状态E.睡眠状态

3.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他们是(    )

    A.指向性    B.集中性    C.随意性    D.不随意性    E.目的性

4.注意的功能有(   )

  A.输入功能 B.过滤功能    C.选择功能 D.维持功能E.调节功能

5.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主观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将注意分成(    )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集中性注意   E.选择性注意

6.人在睡眠中,意识既不是完全停止,也不是以同一方式在持续活动,其本身经历一个小小的周期性变化。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具体名称为(    )

   A.过渡期    B.轻睡期    C.沉睡期   D.快速眼动睡眠  E.做梦期

7.按照失眠的原因,可以把失眠划分为哪几类?(    )

  A.情境性失眠    B.暂时性失眠    C.假性失眠   D.失律性失眠    E.药物性失眠

8.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人的心理结构可以划分为哪几个层次?(    )

    A.意识流    B.灵感    C.意识   D.无意识    E.前意识

9.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催眠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两种理论是(    )

A.催眠是半睡眠 B.催眠是幻觉 C.催眠是追忆 D.催眠是角色扮演E.催眠是意识分离

10.心理促动药物按照其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类?(    )

    A.镇静剂    B.兴奋剂    C.迷幻剂  D.安眠剂    E.解痛剂

四、简答题

1.概括地说,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2.简述在正常条件下人类意识的几种状态。

3.简述注意的特点与功能。

4.简述睡眠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脑电波的特点。

5.什么是失眠?失眠有哪些种类?

6.人的梦境表现出哪些主要特征?

7.简述催眠和催眠的原理。

8.催眠状态下人的心理表现出哪些主要特征?

9.简述催眠的理论。

10.什么是心理促动药物?

五、论述题

1.举例说明人的不同注意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举例说明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六、案例分析

    有时,当我们在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时,会集中全部注意力、认真地完成它。整个过程都在我们清醒的意识的控制下。直到任务圆满完成。但有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一个动作是怎样一步一步完成的,比如我们骑自行车上班,没有有意识地注意怎样协调手、眼、脚等各个动作完成。往往是不知不觉就到了单位。有的时候,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听报告或听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脑子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可能正在想昨天发生的事,也可能想着将来的美好前程。正当你想入非非的时候,忽然有人叫你的名字,你又回到了现实的场面上。当我们真正睡着的时候,就不清楚周围发生的事了

    (1)请用心理学中有关意识状态的知识,分析以上的情况。

    (2)简单描述意识的不同状态。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感觉2.知觉3.感受性4.感觉阈限5.绝对感觉阈限6.差别感觉阈限7.适应8.明适应9.暗适应10.社会知觉11.首因效应12.晕轮效应13.社会刻板印象

 

    二、单项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是(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表象

    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    )

    A.反映    B.知觉    C.感觉    D.直觉

    3.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蠢,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4.能够把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适宜刺激能量转换为生物电能的器官是(    )

    A.感觉    B.感觉器官C.    D.感受性

    5.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心理量

    6.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觉阈限

    7.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能力

    8.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联觉

    9.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

    10.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1.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2.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像不变的特性,这是(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3.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4.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5.当认知者对一个人某种性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往往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性。这种社会知觉偏差称为(    )

    A.首因效应    B.定势作用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16.古人日:“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

    A.实践活动的影响    B.感觉适应    C.感觉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17.电影开映后,走进电影院起初什么也看不清,等一段时间后慢慢能看清了,这种现象叫视觉的(    )

    A.明适应  B.暗适应    C.感受性    D。恒常性

    18.人们对暗的适应,是视觉感受性的(    )

    A.顺应    B.选择    C.提高    D.降低

19.有的人听觉能力特别好,能够听出远处的轻微声音,这说明他的听觉(    )    、

    A.差别阈限高    B.差别阈限低    C.绝对阈限低    D.绝对阈限高

    20.常看到有人对老年人讲话要放大声音,这说明老人的听觉(    )

    A.差别阈限高    B.差别阈限低    C.绝对阈限低    D.绝对阈限高

    21.感觉阈限和感受性成(    )

    A.正比    B.反比    C.没有关系    D.平行关系

    22.在视觉后象中,所保持的形象与原有的刺激性质相反时,这种后象被称作为(  )

    A.正后象  B.负后象  C.后象    D.遗觉象

    三、多项选择题

    1.人的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    )

    A.近距离感觉    B.内部感觉    C.远距离感觉   D.超感知觉   E.颜色感觉

    2.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是个临界值。它包(    )

    A.绝对刺激量    B.差别刺激量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阈限    E.差别感觉阈限

    3.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    )

    A.明适应    B.暗适应    C.大小适应    D.形状适应    E.距离适应

    4.颜色感觉的属性有(    )

    A.冷色    B.温色    C.色调  D.饱和度    E.亮度

    5.声音感觉的属性有(    )

    A.音强    B.音高    C.音色    D.音域    E.音量

    6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可把知觉分成(    )

    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触知觉    D.嗅知觉    E.味知觉

    7.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知觉可分为(    )

    A.空间知觉    B.时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社会知觉   E.颜色知觉

    8.知觉的基本特性包括(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E.集中性

    9.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也称格式塔原则,主要包(    )

    A.接近性    B.相似性    C.连续性    D.封闭性    E.良好图形

    10.知觉恒常性包括(    )

    A.大小恒常性   B.形状恒常性  C.颜色恒常性  D.亮度恒常性   E.味觉恒常性

    11.人们对时间知觉的形式主要表现为(    )

    A.对时间的分辨    B.对时间的确认    C.对持续时间的估量D.对时间的预测

    E.对时间的回忆

    12.形成人的时间知觉的主要线索包括(    )

    A.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B.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C.借助计时工具    D.客观事件的数量和性质    E.主观生活经历的多少

    13.引起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属于客观刺激方面的线索有(    ) 

    A.视野中的高度  B.物体有无遮挡  C.线性透视  D.纹理变化  E.光照与阴影

    14.影响人们时间知觉的因素主要有(    )

    A.感觉通道的性质 B.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C.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D.经历丰富还是经历简单  E.对事件的期待还是厌恶

    15.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它包括(    )

    A.对他人的知觉    B.对自我的知觉    C.对社会事件的知觉  D.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E.对距离的知觉

  16.人在社会知觉的信息整合过程中会产生(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效应    E.第一印象效应

四、简答题

1.简述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什么是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3.简述颜色感觉的三种属性。

4.简述主要的色觉理论。

5.简述声音的属性。

6.简述听觉理论。

7.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8.什么是知觉组织的格式塔原则?

9.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哪些方面?

10.简答影响深度知觉的线索。

11.简述形成社会刻板印象的主要原因.

12.简述社会知觉有哪些独特性。

五、论述题

1.论述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2.结合实际论述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的特点。

    六、案例分析

1.分析吉姆的故事。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吉姆是一个学生,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而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将吉姆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例如,第一段中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走在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打招呼;第二段中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他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打招呼等。实验中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让四组被试各阅读一段文字,然后问他们:“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热情的;第二组大部分认为吉姆是孤独内向的,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95%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外向的;第四组只有3%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另外,心理学家又在呈现两段文字之间增加了一些其他活动,结果发现,大部分被试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材料对吉姆的个性进行判断。

(1)以上实验的情况可以说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这种社会知觉的现象叫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在呈现两种材料当中,由于增加了其他的活动,所以被试对新近获得的信息印象更深,这种社会知觉的现象叫近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请用心理学的有关社会知觉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2.通常人们会对不同职业、性别、民族、地区、国家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比如:人们通常觉得英国人有绅士风度、聪明、因循守旧、爱传统、保守;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日本人善于模仿、进取、尚武、有野心;法国人爱好艺术、轻率、热情、开朗。我国大多数人认为,北方人直率、豪放、粗扩、大方、但缺乏灵活性和耐心等;南方人精明、心细、开放、思维灵活、但有点斤斤计较等等。

    请用心理学中有关社会知觉的理论知识分析以上现象,并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以上情况说明,在对人的社会认知中确实存在着社会刻板效应的现象。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一群人作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往。社会刻板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认知者总是希望根据较少的信息作出全面的推论;

(2)每一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因而同一群体中的个体就会有许多相似之处;

(3)接触机会的限制,人们通过间接方式得到的信息形成了刻板印象难以改变;

(4)社会刻板印象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可以快速补充社会认知过程中的缺失信息;

(5)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确实会对人产生影响。

 

 

 

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记忆 2.陈述性记忆3.情景性记忆 4.图式5.组块 6.前摄干扰与倒摄干扰7.记忆术 8.学习9.接受学习10.发现学习11.意义学习12.机械学习13.知识学习             14.技能学习15.社会规范学习

二、单项选择题

1.信息处理的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    )

    A.识记和保持    B.接受和储存   C.储存和提取   D.编码、储存和提取

2.从向脑内存储信息到再次把它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    )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记忆

3、人们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这种记忆的第一基本过程被称为(    )

    A·编码    B.保持    C.储存    D.提取

4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等知识,这种记忆是(    )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

5记忆的内容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又可称为技能记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等情况,这种记忆是(    )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

6托尔文认为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可以称为(    )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

7托尔文认为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的记忆可以称为(    )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

8.告诉你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按照它去拨号,但打过以后,再问你该号码,你又不记得了。这是(    )

    A.瞬时记忆表现    B.感觉记忆表现    C.短时记忆表现    D.长时记忆表现

9感觉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又被称为(    )

    A.瞬时记忆    B.情景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10.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是以怎样的编码形式储存(    )

    A.语义编码    B.视觉编码    C.情景编码    D.听觉编码

11.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平均数量是(    )

    A.五加减二    B.六加减二    C.七加减二    D.八加减二

12.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有一种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这是(    )

    A.保持性复述    B.精细复述    C.形象性复述    D.注意性复述

13.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心理网络结构,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

    A.图式    B.命题    C.内化    D.建构

14.首先系统地对长时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

    A.冯特    B.弗洛伊德    C.巴甫洛夫    D.艾宾浩斯

15.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完全消失,这是(    )

    A.干扰理论    B.消退理论    C.强化理论    D.抑制理论

16.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信息的影响。这种理论是(    )

    A.干扰理论    B.消退理论  C.强化理论     D.抑制理论

17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属于(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         D.强化

18.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遗忘主要是由干扰造成的,被干扰所破坏的主要是(    )

    A.编码能力    B.存储能力    C.提取能力    D.保持能力

19.一般来说,环境上的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被称为(    )

A.情境依存性记忆    B.状态依存性记忆   C.情绪依存性记忆    D.形象依存性记忆

20.同外部环境一样,学习时的内在心理状态也会被编入长时记忆,作为一种提取线索,这种记忆叫做(    )

A.情境依存性记忆    B.状态依存性记忆   C.情绪依存性记忆    D.形象依存性记忆

21.在视觉后象中所保持的刺激形象与原有的刺激性质相反时,这种后象被称为(    )

    A.正后象  B.负后象  C.后象    D.遗觉象

22.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    )

A.再认和回忆   B.保持和遗忘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23.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这是一种(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24.学习者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学习过程,是(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25.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信息的学习过程是(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26.学习者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的学习是(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27.着重强调学习是一个行为改变的过程,是建立某种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这种观点是(    )

    A.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C.社会观察的学习理论    D.认知心理学派的学习理论

28.强调学习即个体头脑内部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改变的过程。这种观点是(  )

    A.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C.社会观察的学习理论    D.认知心理学派的学习理论

29.注意观察学习,强调通过观察、模仿他人而间接地进行学习。这种观点是(  )

    A.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C.社会观察的学习理论    D.认知心理学派的学习理论

 30.认为学习是个体潜能的自我实现的过程的观点是(    )

    A.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C.社会观察的学习理论    D.认知心理学派的学习理论

  三、多项选择题

  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    )

    A.编码    B.存储    C.提取    D.应用    E.遗忘

 2.依据记忆的内容分类,可以将记忆分为(    )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    E.形象记忆

 3.记忆的三存储模型认为记忆加工的阶段有(    )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  D.陈述性记忆    E.程序性记忆

 4.对遗忘原因的解释主要有(    )

    A.消退说    B.干扰说    C.时间说    D.情景说    E.意义说

 5.遗忘的干扰理论认为,干扰现象可以分为(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同时干扰   D.交互干扰    E.暂时干扰

 6.按记忆保持时间长短分类,可以将记忆分为(    )

    A.有意记忆    B.形象记忆    C.感觉记忆  D.短时记忆    E.长时记忆

7按记忆时有无自觉目的可以将记忆分为(   )

  A.有意记忆    B.形象记忆   C.感觉记忆 D.短时记忆    E.无意记忆

8.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有(    )

  A.消退说    B.干扰说    C.抑制说  D.重构说    E.选择说

9.依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E.模仿学习

10.依据学习的内容对学习进行划分,一般可分为(    )

   A.知识学习    B.技能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E.社会规范学习

11.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学习时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

    A.群集    B.摘录    C.划线    D.列提纲    E.做笔记

四、简答题

1.简述记忆的基本过程。

2.如何对记忆进行分类?

3.简述记忆的三存储模型。

4.筒述短时记忆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5.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有哪些条件?

6简述遗忘曲线及遗忘曲线的含义。

7.简述遗忘的原因(或者说为什么会遗忘?)

8.举例说明你常用的记忆术。

9.什么是学习?

10.简述学习有哪些类型。

11.简述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提出的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学习与记忆有什么关系?)

五、论述题

1.论述长时记忆的编码、储存与建构。

2.论述记忆中的遗忘现象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3.论述常用而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思维2.分析和综合3.比较4.抽象和概括5.具体形象思维6.抽象逻辑思维7.聚合思维8.发散思维9.创造性思维10.概念11.推理12.心理定势13.想像

  二、单项选择题

  1.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诊病情,这表现了思维的哪种特性?(    )

    A.间接性    B.概括性    C.预见性    D.抽象性

    2.平时我们说“保护儿童”、“爱护花木”,指的并不是哪一个具体人或物,而是具有共同特性的一类事物,这就表现了思维的(    )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

    3.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哪种思维特性?(    )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

4.幼儿利用掰手指来数数,动作停止,它们的思维也就停止了。幼儿这种依赖实际动作的思维被称为(    )

    A.创造表象思维    B.直觉动作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5.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常常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这种思维现象是(    )

    A.创造表象思维    B.直觉动作思维    C.具体形象思    D.抽象逻辑思维

    6.科学家进行科学思考、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都需要运用已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各种问题。这种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指的是(  )

    A.创造表象思维    B.直觉动作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7.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的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被称为(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创造思维

    8.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创造思维

    9.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心理学上

指的是(    )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思维

    10.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是条件推理又称(   )

    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线性推理    D.假言推理

    11.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的推理是指  (    )

    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线性推理    D.假言推理

    12.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推理是指(    )

    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线性推理    D.假言推理

    13.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这是(    )

    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线性推理    D.假言推理

    14.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因而常常会阻碍人们对问题的解决,这种现象称为(    )

    A.问题表征方式    B.无关信息的干扰    C.功能固着性    D.心理定势

    15.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会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为(    )

    A.问题表征方式    B.无关信息的干扰    C.功能固着性    D.心理定势

    16.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的思维活动是(    )

    A.再现思维    B.集中思维    C.发散思维    D.抽象思维

    17.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按现成方案和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    )

    A.常规性思维    B.创造性思维    C.直觉性思维    D.分析性思维

    18.人类的足迹目前还只能限于地球和月球,科学家却可以根据手边的各种资料推测火星上的状况。这种对事物的思维过程是(    )

    A.间接性    B.分析    C.综合    D.概括性

    19.在人脑中把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叫做(    )

    A.分析    B.综合    C.比较    D.抽象

    20.在人脑中把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的的思维过程是(    )

    A.分析    B.综合    c.比较    D.抽象

    21.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    )

    A.表象    B.记忆    C.感知    D.想像

    22.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    )

    A.创造想像    B.再造想像    C.表象    D.想像

  23.在抽象思维中起特别重要作用的是(    )

    A.形象    B.语言    C.动作    D.图形

  24.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接的反映过程叫(    )

    A.知觉    B.想像    C.表象    D.思维

  25.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做(    )

    A.创造想像    B.再造想像    C.表象    D.想像

26.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称为(

  A.抽象思维    B.概括  C.概念    D.推理

三、多项选择题

1.根据想像有无目的意图,想像可分为(

  A.再造想像    B.创造想像  C.有意想像  D.幻想    E.无意想像

2.发散思维的特点是(    )

  A.独特性    B.抽象性   C.概括性  D.变通性    E.流畅性

3.概念体系的主要形式有(    )

  A.相邻的概念    B.从属的概念  C.关联的概念  D.并列的概念    E.相反的概念

4.在创造性测验中,最著名的是(    )

  A.吉尔福特编制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

  B.托兰斯编制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C.韦克斯勒的儿童创造性测验

  D.比内一西蒙的儿童创造性测验,

  E.斯坦福大学的创造性测验

5.托兰斯编制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可以分为(    )

  A.言语创造思维测验

  B.图画创造思维测验

  C.声音和词的创造思维测验

  D.数字的创造思维测验

  E.记忆的创造思维测验

6.创造性思维具有的特征是(    )

  A.敏感性    B.流畅性    C.灵活性  D.独创性    E.洞察性

7.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可分为几个部?(    )

    A.初始状态    B.目标状态   C.认知操作   D.问题情景   E.信息干扰

    8.在认知心理学中,可以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的特征是(    )

   A.目标指向性    B.操作系列性    C.认知性操作    D.信息干扰    E.问题表征

  9.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是(    )

    A.智力因素    B.人格因素   C.环境因素   D.动机因素    E.文化因素

10.国内有的学者曾指出创造性思维训练应包括(    )

    A.发散思维训练    B.直觉思维训练    C.形象思维训练    D.逻辑思维训练

    E.创造技能训练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思维?思维的特征有哪些?

2.简述思维的过程。

3.简述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过程。

4.简述认知心理学对演绎推理的研究。

5.简述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定义。

6.简述常用的启发式策略。

7.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8.什么是推理?推理有哪些形式?

9.简述想像和想像的特征。

10.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征?

五、论述题

1.论述思维及思维的分类。

2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

3.谈谈如何培养和训练儿童的创造性。


第六章智力  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能力2.一般能力 3.特殊能力4.认知能力5.比率智商6.离差智商7.流体智力8.晶体智力9.心理测验10.个别测验11.团体测验12.心理特质13.信度14.效度15.常模

二、单项选择题

1.试比较下列四个儿童的智商,智商最高的是(    )

  A.实足年龄5岁智力年龄6岁

  B.实足年龄6岁智力年龄7岁

  C.实足年龄5岁智力年龄8岁

  D.实足年龄7岁智力年龄8岁

2.素质对能力形成和发展起的作用是(    )

A.物质前提     B.决定性C.可有可无     D.相反

3.所谓智力,主要是指(  )

  A.能力    B.一般能力  C.特殊能力    D.观察能力

4.编制第一个正式智力测验量表的是(    )

  A.吉尔福特    B.韦克斯勒  C.比奈    D.推孟

5.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均属于(    )

  A.特殊能力    B.一般能力  C.鉴别力    D.操作能力

6.测量智商(IQ)的正确公式是(    )

  A. MA/CA x 100    B. CA/MA x 100  C.MA-CA    D.CA/MA

7.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是(    )

    A.模仿能力    B.操作能力    C.创造能力    D.认知能力

8.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被称为(    )

    A.创造能力    B.操作能力    C.模仿能力    D.认知能力

9.用科学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是法国心理学家(    )

    A.西蒙    B.推孟    C.达斯    D.比内

10.为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缩写为(    )

    A.EQ    B.MQ    C.IQ    D.CQ

11.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了智商的新的计算法,称为(    )

    A.相对智商    B.绝对智商    C.比率智商    D.离差智商

12.智商在70 下的儿童,它的智力水平处于(    )

    A.极优等    B.优异等    C.中下等    D.智力落后

13.智商在140以上的儿童,它的智力水平处于(    )

    A.极优等    B.优异等    C.中下等    D.智力落后

14.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现的形态是(    )

    A.两头   B.中间大    C.正态分布    D.偏态分布

15大量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总的智商方面(    )

    A.没显著差异    B.有显著差异    C.部分有差异    D.没有结论

16.男性和女性在智力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

  A.一般能力方面    B.特殊能力方面    C.操作能力方面    D.创造能力方面

17.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智力理论是(    )

    A.二因素说    B.多因素说    C.三元理论    D.多元理论

 18.认为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心理学家是(  )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9.提出智力多因素论,并认为智力由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并且各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的心理学家是(    )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20.提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智力结构模型,人的智力在理论上可以区分为150种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21有一种智力是指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会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这是指(    )

    A.晶体智力    B.流体智力    C.经验性智力    D.情境智力

 22.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并认为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这位心理学家是(    )

    A.斯腾伯格    B.斯皮尔曼    C.吉尔福特    D.韦克斯勒

 23.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编制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在(    )

    A.1905年    B.1904年    C.1897年    D.1906年

 24.斯腾伯格认为,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策略的智力内部构成成分是(    )

    A.元成分    B.操作成分    C.知识获得成分    D.综合成分

 25.提出了智力认知理论的PASS模型,指出智力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的加拿大心理学家是(    )

    A.比内    B.西蒙    C.达斯    D.推孟

 26.那种在同一时间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如比内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大多数儿童智力测验都属于(    )

    A.个别测验    B.团体测验    C.文字测验    D.非文字测验

 27.测验题目都属于图画、工具、模型等,对仪器、实物等辨认或操作的操作性测验,这种测验属于(    )

    A.个别测验    B.团体测验    C.文字测验    D.非文字测验

 28.测验的题目以文字材料组成并呈现,要求受测者用文字或语言的方式作答的测验是(    )

    A.个别测验,    B.团体测验    C.文字测验    D.非文字测验

29.有的测验关注的是受测者回答题目的速度,要求尽快地作答,完成题目越多越好。其目的在于考察受测者在测验任务上的反应时间。这种测验是(  )

    A.个别测验    B.团体测验    C.速度测验    D.难度测验

 30.有的测验关注的是被试答题的正确性,要求受测者认真思考,准确地回答问题。这种测验被称为(    )

    A.个别测验    B.团体测验    C.速度测验    D.难度测验

 31.在我国,最早翻译并修订了斯坦福一比内测验的心理学家(    )

    A.陆志韦    B.潘菽    C.曹日昌    D.高觉敷

 32.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智力测量工具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20世纪中期编制的三种智力量表的总称(    )

    A.韦氏幼儿智力量表    B.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C.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D.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33.运用家庭谱系研究能力遗传,并断定在能力的发展中遗传的力量超过环境的力量的学者是(    )

    A.高尔顿  B.达尔文  C.孟德尔  D.华生

 34.首先提出了“心理年龄”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

    A.吉尔福特    B.韦克斯勒    C.比奈    D.推孟

  三、多项选择题

  1.通常把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下述能力中属于一般能力成分的是(    )

    A.观察能力    B.思维能力    C.数学能力    D.写作能力    E.记忆能力

  2.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有多种属性。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它看做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    )

    A.学习能力    B.适应能力    C.抽象能力    D.推理能力    E.运动能力

  3.人的能力如果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    )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经验能力    E.分析能力

  4.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人们在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指的是(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注意力    D.想像力    E.思维力

5.下列属于特殊能力的是(    )

 A.数学能力    B.音乐能力    C.绘画能力    D.体育能力    E.写作能力

6.智力的个别差异主要可以表现在(    )

A.智力水平差异方面    B.智力结构差异方面    C.智力性别差异方面    D.智力团体差异方面    E.智力表现早晚差异方面

7.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它们表现为(    )

A.稳定发展模式  B.大器晚成模式    C.早熟早慧模式  D.智力低下模式    E.智力超常模式

8.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A.增长阶段    B.稳定阶段    C.衰退阶段    D.衰老阶段    E.衰亡阶段

9.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中的成分有(    )

  A.言语智力    B.空间智力    C.音乐智力    D.人际智力    E.内省智力

10.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这三个维度是(    )

    A.内容    B.操作    C.产物    D.知识    E.创造

11.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在斯腾伯格看来,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它们是(    )

  A.元成分    B.操作成分    C.知识获得成分  D.想像成分    E.逻辑成分

12.加拿大心理学家达斯提出的智力认知理论的PASS模型,它包含的三层认知系统是(    )

 A.注意系统    B.评估系统    C.信息加工系统  D.唤醒系统    E.计划系统

13.个别测验指那种在同一时间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指出下列哪些属于个别测验(    )

A.比内量表    B.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C.韦氏幼儿智力量表    D.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E.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14.一个测验的信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A.系统信度    B.测伪信度    C.再测信度    D.评分者信度    E.内部一致性信度

15.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心理学家一般将效度进一步分为(    )

 A.内容效度    B.同质效度    C.构想效度    D.理论效度    E.预测效度

16.由于对能力的认定与实施目的不同,实际使用时,能力测验被分为(    )

    A.智力测验    B.性向测验  C.成就测验  D.创造测验 E.难度测验

17.斯坦福——比内测验是一种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它主要测量的是认知领域的(    )

    A.言语推理方面  B.抽象或视觉推理方面  C.数量推理方面  D.短时记忆方面    E.想像能力方面

18.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于20世纪中期编制的三种智力量表的总称,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智力测量工具。它们分别是(    )

    A.韦氏幼儿智力量表    B.韦氏青年智力量表    C.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D.韦氏老年智力量表    E.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19.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有两个分测验分别度量个体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其中言语能力的测量主要包括(    )

    A.常识    B.词汇    C.类比    D.理解    E.算术和记忆

20.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有两个分测验分别度量个体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其中操作能力的测量主要包括(    )

    A.图片排列    B.填图    C.积木    D.译码    E.拼图

21.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经典智力测验是(    )

    A.斯坦福一比内测验  B.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c.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D.比内一西蒙测验    E.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22.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    (    )

 A.遗传因素    B.家庭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实践    E.文化传媒

23.高尔顿研究遗传因素对智力发展的影响,他研究遗传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A.通过家庭谱系调查    B.双生子比较研究    C.社会实践调查    D.心理测验评价    E.动物实验研究

四、简答题

1.简述能力的类型。

2.简述智力与能力的关系。

3.如何理解智力的个别差异?

4.简述智力的团体差异。

5.简述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6.请简述斯皮尔曼有关智力研究的g因素理论。

7.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8.简述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论。

9.简述心理学家达斯的PASS模型。

10.智力测验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

11.心理测验有哪些基本的性质?

12.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有哪些?

五、论述题

1.何谓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二者在发展上有什么区别?

2.论述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3.试说明影响智力发展的各种因素和作用。

4.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和成就测验的区别是什么?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动机2.需要3.诱因4.生理性动机5.社会性动机6.外在动机7.交往动机8.成就动机9.工作动机10.匮乏动机11.成长动机12.情绪情感13.心境14.激情15.应激16.道德感17.理智感18.美感

二、单项选择题

1.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

    A.情绪    B.情感    C.心境    D.应激

2.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3.中国的古语“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明的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4.人对认知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为(   )

    A.美感    B.理智感  C。道德感  D.成就感

5.个体被善或恶的社会现象所激起的情感状态,称之为(    )

    A.美感    B.理智感  C.道德感  D.成就感

6.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抑制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液质  D.抑郁质

7.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是(    )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8.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是(    )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9.人际交往是人所特有的一种(    )

    A.生理需要    B.精神需要    C.物质需要    D.以上都不是

10.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对——的反映,并且还调节着人的社会性行为。(    )

    A.社会需求    B.生理需要    C.态度    D.体验

1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

    A.交往    B.需要    C.态度    D.体验

12.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13.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是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指的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14.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指的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15.人在出乎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被称为(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16.人们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成就感

17.人在认知活动中,在追求知识、真理的过程中,在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是(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成就感

18.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  (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成就感

19.人们利用自己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这是一种  (    )

    A.面部表情    B.语调表情    C.身段表情    D.综合表情

20.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是一种(    )

    A.面部表情    B.语调表情    C.身段表情    D.综合表情

21.耶尔克斯一道森定律说明了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考试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最好控制在(    )

    A.低等程度    B.中等程度    C.较高程度    D.极高程度

22.同一种面部表情会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共同承认和使用,用以表达相同的情绪体验,这说明面部表情具有(    )

    A.反文化性    B.泛文化性    C.遗传性    D.进化性

23.人工作是为了钱,个人的工作动机来自于物质利益的驱动,并且常被外来刺激所吸引。这种人性观属于(    )

    A.X理论    B.Y理论    C.V理论    D.Z理论

24.把人看成是负责的、有创造力的,人们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这种人性观属于(    )

    A.X理论    B.Y理论    C.V理论    D.Z理论

25.在工作激励中不应将物质利益的吸引力放在第一位,而应创造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满足它们对工作的内在需求。这种管理思维的产生是根据(    )

    A.X理论    B.Y理论    C.V理论    D.Z理论

26.认为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依赖于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观而付出的努力,有雄心的人价值观比较高,并且会努力在工作中寻求实现和证明。这种人性观属于(    )

    A.X理论    B.Y理论    C.V理论    D.Z理论

27.认为当个人价值感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时,个体的工作动机、士气和忠诚度都会得到提高。这种人性观属于(    )

    A.X理论    B.Y理论    C.V理论    D.Z理论

三、多项选择题

1.人类的动机具有(    )

  A.激活功能    B.指向功能  C.调节功能 D.维持功能    E.综合功能

2.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    )

  A.情境性    B.激动性   C.暂时性  D.表浅性    E.外显性

3.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感具有(     )

  A.稳定性    B.持久性   C.深刻性   D.内隐性    E.标签性

4.情绪的构成包括三种层面,它们是(    )

    A.认知层面    B.生理层面    C.表达层面    D.内部层面    E.外部层面

5.情绪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指(    )

    A.主观体验    B.生理唤醒    C.外部行为    D.快乐感    E.痛苦感

6.人类情绪的基本表现形态有(    )

    A.快乐    B.愤怒    C.恐惧    D.悲哀    E.抑郁

7.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分为(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E.兴奋

8.将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划分的主要根据(    )

  A.强度    B.速度   C.紧张度  D.持续性    E.感染性

9.心境这样一种情绪状态它具有(    )

  A.感染性    B. 平稳性  C.持久性  D.兴奋性    E.抑制性

10.激情是这样一种情绪体验,它具有(    )

  A.爆发性    B.强烈性  C.短暂性  D.伤害性    E.适应性

11.人类表情的种类可以分为(    )

  A.面部表情    B.身段表情   C.语调表情  D.痛苦表情    E.快乐表情

12.人类的情绪情感所具有的功能主要有(     )

  A.动机功能    B.调控功能  C.健康功能  D.信号功能    E.遗传功能

13.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主观体验。人类的情感主要有(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理想感    E.自尊感。

1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D.自尊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15.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    )

    A. 匮乏动机    B.成长动机    C.生理动机    D.社会动机    E.交往动机

16.人的工作动机来自于何方?或者换句话说,人为什么而工?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性观有(    )

    A.X理论    B.Y理论    C.V理论    D.Z理论    E.W理论

17.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    )

  A.具有挑战性    B.具有创造性  C.具有坚定信念  D.正确的归因  E.思维灵活性

18.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常把以往的成功归因于(    )

  A.体能    B.环境    C.运气  D.能力    E..努力

19.人们之所以要保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

  A.合作    B.情谊    C.归属  D. 恐惧    E.先天

20.依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划分为    )

  A.主导动机    B.从属动机    C.内在动机  D.外在动机    E.生理动机

21.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    )

  A.主导动机    B.从属动机    C.社会性动机  D.外在动机    E.生理性动机

22.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可以将动机区分为(    )

  A.主导动机    B.从属动机    C.内在动机  D.外在动机    E.生理动机

23.指出下列属于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性动机是(    )

  A.工作动机    B.交往动机    C.成就动机  D.成长动机    E.求偶动机

24.动机的功能(    )

  A.激活功能    B.指向功能  C.调节与维持功能D.态度功能  E.生理功能

四、简答题

1.动机具有哪些功能?

2.举例说明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3.简述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4.简述动机的种类。

5.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在我们的生活中分别扮演什么角?

6.如何培养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

7.什么是情绪以及情绪的基本成分?

8.谈谈情绪和情感有哪些种类。

9.情感情绪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lO.情绪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何影响?

11.简述情绪与动机的关系。

五、论述题

1.试述情绪情感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2.试述具有代表性的动机理论。

3.谈谈情绪与情感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六、例分析

    动物学家哈罗曾做过一项恒河猴的有趣的研究,他将小猴与猴妈妈分开,而让它与一个用金属制成的和一个用绒布制成的假妈妈一起生活。金属猴妈妈能为小猴提供奶和食品,绒布猴妈妈不能提供食物。结果,在165天的实验过程中,小猴同金属妈妈和绒布妈妈呆在一起的时间有显著差异。小猴在绒布妈妈身旁呆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16小时以上,它总是设法呆在绒布妈妈身旁,与其拥抱、亲昵或在绒布妈妈的怀里睡觉。相反,小猴每天在金属妈妈身旁呆的时间只有1.5个小时,而这期间还包括吃奶的时间在内。

  请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解释以上现象。

 

 


第八章 人格  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人格2.心理状态3.人格动力系统4.心理特征系统5.自我调控系统6.自我认识7.认知方式8.场独立性9.气质10.性格11.人格特质12.测验法13.投射测验

二、单项选择题

1.“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哪种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    )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2.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表明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它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指的人格特性是(  )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3.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这指的人格特性是(    )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4.人格表现绝非静水一潭,各种人格结构的组合千变万化,而使人格的表现千姿百态。这里讲的人格特性是(    )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5.人们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大方面表现出的个体差异,这属于人格结构系统差异中的(    )

   A.知情意系统    B.心理状态系统    C.人格动力系统    D.心理特征系统 

6.我们经常说的意识状态、注意状态、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这是指人格结构的哪一系统?(  )

  A.知情意系统    B.心理状态系统    C.人格动力系统    D.心理特征系统

7.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人格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指的是(    )   

    A.知情意系统    B.心理状态系统    C.人格动力系统    D.心理特征系统

8.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的人格结构系统属于(    )

    A.知情意系统    B.心理状态系统  C.人格动力系统    D.心理特征系统

9.有的学生的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他们的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体加工方式,这种学生的认知方式主要属于(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系列型    D.同时型

10.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创造力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他们的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这种学生的认知方式主要属于(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系列型    D.同时型

11.达斯等人在脑神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系列型与同时型认知风格。他们认为左优势脑的个体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表现出的认知加工风格属于(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系列型    D.同时型

12.达斯等人在脑神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系列型与同时型认知风格。他们认为右优势脑的个体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表现出的认知加工风格属于(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系列型    D.同时型

13.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第一种假设成立后再进一步考虑第二种假设,一环一环地推导出问题的结果。这表现了哪种认知风格的特点(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系列型    D.同时型

14.有的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同时兼顾到各种可能性,这样才能解决好问题。这种人的认知风格的特点是(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系列型    D.同时型

15.有的人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不太依赖于外界环境,而是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这种认知风格的类型属于(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依存性    D.场独立性

16.有的人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要依赖于外界环境,处理问题总是要依赖于环境,这种认知风格的类型属于(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依存性    D.场独立性

17.最先提出气质的类型取决于体液的观点,并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的学者是(    )

    A.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    B.罗马医生盖伦

    C.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D.行为主义者华生

18.首先确定了人的气质类型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的学者是(  )

    A.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  B.罗马医生盖伦

    C.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D.行为主义者华生

19.有的人情绪爆发快,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做事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但是这种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粗枝大叶、不求甚解,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做事也常常感情用事、刚愎自用,但表里如一。这种人的气质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0.有的人乖巧伶俐,惹人喜爱,他们的情绪丰富而且外露,喜怒哀乐皆形于色,活泼、好动、乐观、灵活是他们的优点。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力强,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这种人的气质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1.有的人安静稳重,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情绪体验深刻,他们的自制力很强,不怕困难,忍耐力高,表现出内刚外柔。他们的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行为主动性比较差。这种人的气质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2.有的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而又持久,主导心境消极抑郁,多愁善感,给人以温柔怯懦的感觉。这种人自制力强,注意内心世界,不善交际,软弱胆小,萎靡不振。这种人的气质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3.性格是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以性格(    )

    A.有好与坏之分    B.无好与坏之分    C.是先天的    D.是心理过程

24.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事物有各自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为人处世。这表现了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理智特征    C.情绪特征    D.意志特征

25.一个人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时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是(    )

    A.态度特征    B.理智特征    C.情绪特征    D.意志特征

26.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这些表现在性格方面就构成了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理智特征    C.情绪特征    D.意志特征

27.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方面的性格差异,指的就是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理智特征    C.情绪特征    D.意志特征

28.于1937年首先提出人格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施特恩    D.吉尔福特

29.用因素分析方法研究,提出人有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制定了《16种人格因素测验》的心理学家是(    )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施特恩    D.吉尔福特

30.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把它概括为哪一种人格模式(    )

    A.单一型模式    B.对立型模式    C.多元型模式    D.场依存性模式

31.我们把心理活动指向于外部世界的人格特征称之为外向人格;把心理活动指向于内心世界的人格特征称之为内向人格。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把它概括为哪一种人格模式(    )

    A.单一型模式    B.对立型模式    C.多元型模式    D.场依存性模式

32.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内经》按阴阳强弱,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共五种类型。按照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的人格分类方法,阴阳五行说属于(    )

    A.单一型模式    B.对立型模式    C.多元型模式    D.场依存性模式

33.把人格类型概括为三种模式:单一型模式、对立型模式、多元型模式的德国心理学家是(    )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施特恩    D.吉尔福特

34.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和揭示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    )

 A.双生子研究    B.社会文化研究    C.家庭因素研究    D.早期童年经验研究

35.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这主要指的是(    )

    A.生物遗传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家庭环境因素    D.自然物理因素

36.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是(    )

    A.测验法    B.投射法    C.观察法    D.完形法

37.罗夏克墨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都属于(    )

    A.测验法    B.投射法    C.观察法    D.问卷法

三、多项选择题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的本质特征包括(    )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E.功能性

2.一个人的人格具有复杂的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的成分有(    )

  A.知情意系统    B.心理状态系统    C.人格动力系统    D.心理特征系统    E.自我调控系统

3.心理过程可以分为(    )

    A.认知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心理状态    E.个性心理

4.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它包括(    )

  A.意识状态    B.注意状态    C.情绪状态    D.疲劳状态    E.营养状态

5.人格动力系统是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它主要包括(    )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价值观    E.世界观

6.人格构成中的心理特征系统主要指的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    E.兴趣

7.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主要包括(    )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中心    E.自我行为

8.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的学科,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    )

    A.认知方式差异    B.气质类型差异    C.性格类型差异    D.地域文化差异    E.价值观的差异

9.认知方式差异主要表现为哪几种认知类型方面? (    )

    A.冲动型与沉思型    B.系列型与同时型    C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D.内向型与外向型    E.宗教型与经济型

10.沉思型学生的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在学习上,沉思型的学生在哪些方面的能力表现比较好(    )

    A.阅读能力    B.记忆能力    C.推理能力    D.创造力    E.动作能力

11.达斯等人在脑神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具有哪些认知风格方面的差异(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内向型    D.系列型    E.同时型

12.依据人格对外界环境的依赖程度对人的认知类型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

    A.沉思型    B.系列型    C.同时型    D.场依存性    E.场独立性

13.气质学说最先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内有(    )

    A.粘液    B.黄胆汁    C.黑胆汁    D.血液    E.脑脊液

14.罗马医生盖伦通过研究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气质类型是(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E.神经质

15.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    )

    A.强度    B.速度    C.灵活性    D.指向性    E.独特性

16.多血质的人乖巧伶俐,惹人喜爱,他们的情绪丰富而且外露,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它们的主要优点是(    )

    A.活泼    B.好动    C.乐观    D.灵活    E.

17.性格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    )

    A.对现实的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情绪特征    D.理智特征    E.素质特征

18.人格特质学说的主要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施特恩    D.吉尔福特    E.爱德华

19.人格的特质理论主要有(    )

    A.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B.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C.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    D.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内经》提出的阴阳五行说    E.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的人格类型模式

20.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把人格特质分为(    )

   A.共性特质    B.个性特质    C.理论特质    D.文化特质    E.民族特质

2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进一步把个性特质又分为  (    )

    A.首要特质    B.中心特质    C.次要特质    D.有效特质    E.无效特质

22.请指出现代的“五因素”人格特质理论中描述的人格特质(    )

    A.情绪稳定性    B.外向性    C.开放性    D.随和性    E.谨慎性

23.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把人格类型概括为几种模式(    )

    A.单一型模式    B.对立型模式    C.多元型模式    D.文化型模式    E.宗教型模式

24.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    )

    A.生物遗传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家庭环境因素    D.早期童年经验    E.自然物理因素

25.一般研究者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分成(    )

    A.权威型教养方式    B.放纵型教养方式    C.民主型教养方式    D.溺爱型教养方式    E.科学型教养方式

26.指出下列属于测量人格特质的测验或问卷(    )

    A.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B.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C.青年性格问卷(简称CPI)D.罗夏克墨渍测    E.主题统觉测验

27.指出下列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投射测(    )

    A.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B.青年性格问卷    C.句子完成法    D.罗夏克墨渍测验    E.主题统觉测验

四、简答题

1.人格的含义及人格具有哪些特性?

2.简述人格结构系统的成分。

3.什么是人格结构的自我调控系统?

4.简述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

5.简述人的气质类型差异。

6.简述人格的特质理论。

7.简述人格类型学说。

8.人格测量的方法有哪些?

五、论述题

1.试述人格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各对人格起什么作用?

2.试分析一个人的性格差异。

六、案例分析

  话剧已经开演了,在剧场门口人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有四个迟到的观众,第一个人对检票员大声嚷道:我是有票子的,我买了票子就是为了看戏的,迟不迟到是我的事……。检票员对他说:你现在进去会影响他人看戏,剧场规定只有幕间休息才能进去。这个人发火了,与检票员拉拉扯扯、吵吵嚷嚷,一定要冲进去。第二个人对检票员和声细雨地说:我今天确实碰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我本不想迟到,我一看见你就知道你是个善解人意的人、好心肠的人,我进去时一定低下头悄悄地走,不会妨碍别人看戏,你就放我进去吧!……第三个迟到的人站在一边,心里一直在嘀咕:今天真倒霉,怎么就看不到完整的戏了呢?这真正愁死人了!看看吧,他们能进去,我就能进去。这人就一直在旁边看着。第四个人其实也在旁边,他看到为了进剧场有的人在吵架,有的人在评理,有的人在观望。他觉得心里很不舒服,自认倒霉,悄悄地离开了剧场。

    (1)请用心理学中有关气质的知识分析以上事例。

    (2)指出每种气质的一般行为表现。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人际沟通2.社会测量法3.群体规范4.群体的领导5.社会助长6.社会惰化7.去个体化8.群体极化9.群体思维10.从众11.服从  

二、单项选择题

1.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指的是(    )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

2.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度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这是一种(    )

    A.包容需要    C.支配需要  B.合群需要D.情感需要

3.个体有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个体有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是(    )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

4.个体有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有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这是一种(    )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

5.动物学家哈罗实验发现,小猴在绒布妈妈身旁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16小时以上,可见,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人类,都表现了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的(  )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本能需要    D.情感需要

6.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    )

    A.社会交换理论    B.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C.动机需要理论    D.本能需要理论

7.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叫做(    )

    A.言语沟通    B.非言语沟通    C.人际沟通    D.社会沟通

8.除了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人们还使用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来传递信息。这是指(    )

    A.言语沟通    B.非言语沟通    C.人际沟通    D.社会沟通

9.支配型的男性通常能够与顺从型的女性搭配成很好的夫妻,这符合下列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    )

A.相似性  B.互补性    C.接近性    D.熟悉性

10.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同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这符合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    )

    A.相似性    B.互补性    C.接近性    D.熟悉性

11.学生在排定座位后,同座的和邻座的同学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因而多半能够互相吸引,成为好朋友。这符合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    )

    A.相似性    B.互补性    C.接近性    D.个人品质

12.人际关系的测量最常用的方法是社会测量法,它的创立者是心理学家(  )

    A.莫雷诺    B.卡特尔    C.施特恩    D.吉尔福特

13.同一群体的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会表现出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当与其他群体相比较时,成员就会产生一种属于自己群体的感觉,这就是(    )

    A.归属感    B.认同感    C.社会性支持D.自尊感

14.同一群体的成员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的认识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但个人对外界情况不明时,有时甚至会盲目地与群体认识保持一致。这就是(  )

    A.归属感    B.认同感    C.社会性支持    D.自尊感

15.当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符合群体要求时,就会受到群体的赞许与鼓励,从而强化了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一致性,使个体获得(    )

    A.归属感    B.认同感    C.社会性支持    D.自尊感

16.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被称为(    )

    A.群体规范    B.群体领导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认同

17.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作(    )

    A.群体规范    B.群体领导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认同

18.主要指群体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被称为(    )

    A.群体规范    B.群体领导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认同

19.认为领导者都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特质,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这种关于领导的理论是(    )

    A.个人特质理论    B.情景特质理论    C.素质理论    D.资质理论

20.认为情境因素决定了个体能否成为群体的领导者。这种领导理论是(    )

    A.个人特质理论    B.情景特质理论    C.素质理论    D.资质理论

21.个体在进行作业操作时,如果有他人在场,或是与他人一起从事一项行为操作,那么,个体的行为效率就会提高,特瑞普里特把这个现象叫做(  )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

22.有时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这被称为(    )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

23.费斯廷格等人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这种现象叫做(    )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

24.当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这被称为(    )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

25.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普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    )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群体思维    D.群体极化

26.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被称为(    )

    A从众    B.服从    C.顺从    D.遵从

27.个体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被称为(  )

    A.从众    B.服从    C.顺从    D.遵从

28.社会助长的实验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之一。它是由哪一位社会心理学家首先通过实验证实的(    )

    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米尔格拉姆

29.社会心理学家曾进行了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在实验室中考察了影响从众的各种因素。他是(    )

    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米尔格拉姆

30.关于服从的经典实验研究是由社会心理学家于1963年在美国的耶鲁大学进行的。他是(    )    

    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米尔格拉姆

31.群体中的去个体化现象主要是由哪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提出(    )

    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米尔格拉姆

32.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的社会学家是(    )

    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霍曼斯    D.米尔格拉姆

三、多项选择题

1.人们都有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主要与哪几个方面的心理需要有关(    )

 A.本能需要    B.合群需要  C.自我肯定需要    D.情感需要    E.支配需要

2.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他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是(    )

  A.本能需要    B.合群需要    C.包容需要    D.情感需要    E.支配需要

3.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他指出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而且还包括心理财富的交换。它们是(    )

    A.赞许    B.荣誉    C.地位   D.声望    E.金钱

4.指出下列正确的沟通概念(    )

  A.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过程  B.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C.人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过程  D.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E.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过程

5.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    )

  A.信息和信息源    B.通道    C.目标靶  D.障碍    E.背景

6.非语言沟通的类型主要有(    )

  A.表情和眼行为    B.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  C.服饰    D.讲话风格  E.人际空间

7.眼行为的功能主要有(    )

  A.注意    B.劝说    C.调节  D.表达情感    E.保健

8.身体语言大致可分为(    )

  A.象征    B.说明    C.调节  D.情感表露    E.运动

9.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    )

  A.相似性    B.互补性    C.个人品质  D.接近性    E.熟悉性

10.社会测量法主要可以了解的群体内部的问题是(    )

  A.了解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  B.了解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  C.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  D.了解群体的经济状况  E.了解群体的行为风格。

11.群体对成员以心理上的影响,主要表现的功能是    )

A.归属感D.自尊感B.认同感    C.社会性支持E.成就感

12.群体对成员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    E.群体思维

13.拉塔奈认为,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可能有(    )

    A.社会评价的作用  B.社会认知的作用    c.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D.个人的力量微弱    E.个体的自我保护

14.克鲁特认为造成群体极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    B.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    c.群体领导者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冒险性    D.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为影响    E.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

15.指出个体在哪些情景下比较容易发生从众?(    )

 A.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    B.群体极具吸引力并有高度的凝聚力    C.个体感到群体成员个个能干,自己无法胜任时    D.个人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时    E.在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背景下

16.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所以会有服从行为,主要的原因有(    )

   A.合法权利    B.责任转移  C.从众倾向    D.群体规模    E.文化背景

四、简答题

1.什么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2.什么是人际沟通?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3.简述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和功能。

4.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5.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主要功能?

6.什么是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它们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7.分析去个体化现象的发生过程和原因。

8.简述群体极化及分析群体极化的原因。

9.简述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

10.简述社会学家霍曼斯的人际交往的社会交换理论。

五、论述题

1.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会对群体决策造成什么影响?

2.从众与服从有什么区别?比较从众与服从的原因。

六、案例分析

1.在生活中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你会不由自主地做了与大家相同的事。比如:当大家决定了去某个公园游玩后,发生了是先爬山还是先划船的争论。你可能首先表态:先划船,后爬山。大多数同学不同意,他们主张,乘着有劲先爬山,等到身体比较疲乏的时候再划船。你认为大家讲的有道理,心服口服,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另外,在谈到野炊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包猪肉饺子,而你恰恰讨厌吃猪肉,但是听到大家都说要吃猪肉饺子,你也不好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好按大家说的做。

    (1)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2)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2.世界上各国都发生过球迷闹事的情况,英国曾发生过球迷斗殴.造成上百人伤亡的事件。心理学发现,人们在群体中,当整个群体群情激昂、情绪激动时,往往会发生许多人同时加入到重复、冲动、情绪化、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会造成很大的群体性的破坏力量。

    这是什么原因?请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解释?

3.我们经常发现,一个人单独跑步或骑车的时候速度不会很快,但是,当旁边有人跑步或有人骑车相伴的时候,运动速度有加快的现象。事实上人们还发现,有时在从事一项行为操作时,他人在场的确可以使我们的行为效率提高。但有时还会发生相反的现象,他人在场不但不能促进我们行为效率的提高,反而会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使我们的工作效率下降。比如,在考试的时候,有的考生就特别害怕监考老师走到她们跟前,有的人甚至在老师站在旁边的时候,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1)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2)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现象?

第十章 心理健康  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2.压力3.压力源4.挫折5.心理防御机制6.压抑7.投射8.退行9.升华10.焦虑障碍

二、单项选择题

1.压力也叫应激,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提出,他是(    )

    A.薛利    B.华生    C.斯金纳    D.马斯洛

2.那些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激物,被称为(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

3.那些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例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不祥预感以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和紧张等,被称为(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

4.那些造成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包括个人生活的变化、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等,被称为(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

5.那些常见的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被称为(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

6.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身心反应,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这是压力下的(    )

    A.生理反应    B.心理反应    C.防御反应    D.免疫反应

7.适当压力下的个体会产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这是个体适应的(    )

    A.生理反应    B.心理反应    C.防御反应    D.免疫反应

8.当面对同一事件或情境时,一帆风顺的人一旦遇到打击就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付;而人生坎坷的人,同样的打击却不会引起重大伤害,这种情况说明影响压力感受的原因是(    )

    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9.当你在安静的书房看书,忽然听到走廊里响起一串脚步声,如果认为是将要入室抢劫的坏人来了,就会惊慌恐惧;如果认为是朋友来拜访,就会轻松愉快。这种情况说明产生压力感受的原因是(      )

    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10些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胜好强、缺乏耐心、成就动机高、说话办事讲求效率、时间紧迫感强、成天忙忙碌碌的人属于(    )

  A.A型性格特征    B.B型性格特征    C.AB型性格特征    D.0型性格特征

11.那些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对工作要求不高、对成败得失看得淡薄地人,属于(  )

    A.A型性格    B.B型性格    C.AB型性格    D.O型性格

12.如果刺激过强过大,会使人感到眩晕、发懵、不知所措,常会出现“类休克状态”,比如,突然听到亲人过世,大多数人会发愣、惊慌,甚至歇斯底里。以上情况是个体经历压力到解决问题中的(    )

    A.冲击阶段    B.安定阶段    C.解决阶段    D.回顾阶段

13.当事人在经历了震惊、冲击之后,努力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设法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知功能,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或争取亲友帮助。以上情况是个体经历压力到解决问题中的(    )

    A.冲击阶段    B.安定阶段    C.解决阶段    D.回顾阶段

14.一个人在单位受气,回到家打妻儿;一个人被社会所抛弃容易走上暴力违法犯罪之路。这种受到挫折后的反应是(    )

    A.攻击行为    B.冷漠    C.幻想    D.升华

15.个人遭到挫折后,可能陷入一种想像境界中,就好像“白日梦”,即暂时离开现实,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中来获得满足,这是一种对待挫折的非现实的方法。被称为(    )

    A.攻击行为B.冷漠    C.幻想    D.升华

16.有的人在长期遭受挫折,又对改变现状感到无力无望时,可能会表现出下列哪种反应?(    )

    A.攻击行为    B.冷漠    C.幻想    D.升华

17.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情境中时,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方法,来减轻内心的不安,以恢复情绪的平衡与稳定。这些方法统称为(    )

    A.攻击行为    B.冷漠    C.幻想    D.心理防御机制

18.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借此保护自己。这是(    )

    A.攻击行为    B.冷漠    C.幻想    D.心理防御机制

19.拒绝接受不愉快的现实以达到保护自我的作用。如,一些吸烟者否认“吸烟有害健康”的说法,依然我行我素。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被称为(  )

    A.否认    B.幻想    C.压抑    D.投射

20.一位内向、缺乏魅力的男青年恋爱受挫后,想像自己是一个英俊小伙,成为很多少女心中的偶像,陶醉在幻想的世界中获得心理满足。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被称为(    )

    A.否认    B.幻想    C.压抑    D.投射

21.一个人把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潜抑到无意识中,不去回忆、主动遗忘。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被称为(    )

    A.否认    B.幻想    C.压抑    D.投射

22.有些人把自己的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身上,或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归结为是他人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被称为(    )

    A.否认    B.幻想    C.压抑    D.投射

23.有的人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和行为以截然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被称为(    )

    A.反向    B.转移    C.退行    D.文饰

24.将不满足的情绪发泄到危险较小的对象身上。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被称为(  )

    A.反向    B.转移    C.退行    D.文饰

25.有些人当受到挫折后会表现出与年龄、身份不相符的幼稚行为,心理状态像是回到儿童水平。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被称为(    )

    A.反向    B.转移    C.退行    D.文饰

26.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心理痛苦。如考试不及格,则说考题太难超出要求;求爱不成,则说对方本来就没有什么值得可爱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被称为(    )

    A.反向    .B.转移    c.退行    D.文饰

27.通过新的满足来弥补原有的欲望没有达到的痛苦。如学习成绩平平,但体育成绩突出,或有其他特长,而使自己能够得到满足。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被称为(    )

    A.反向    B.转移    C.补偿    D.升华

28.把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被称为(  )

    A.反向    B.转移    C.补偿    D.升华

29.有些人常常以片面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简单地以个别事件来断言全部生活,一叶障目。这种不合理观念是(    )

    A.绝对化    B.以偏概全    C.不该发生    D.无限夸大

30.有些人遇到的是一些小挫折,却把后果想像得非常糟糕、可怕。结果是使人越想越消沉,情绪越来越恶劣,最后难以自拔。这种不合理观念是(  )

    A.绝对化    B.以偏概全    C.不该发生    D.无限夸大

31.对某种物体或某种情景的恐惧,如怕蛇、怕狗、害怕开车、害怕医院、害怕死亡,都是某类恐惧症常见的症状。它属于(    )

    A.广场恐惧症    B.社会恐惧症    C.特殊恐惧症    D.高空恐惧症

32.有些人常常没有理由地重复一些思想和行动。如果不做出自己的一套仪式性的行为就会感到非常焦虑。这种人属于(   )

A.特殊恐惧症   B.恐慌障碍   C.恐惧症   D.强迫症

三、多项选择题

1.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没有衰弱的表现,而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完好的状态?(    )

    A.生理上    B.心理上    C.社会适应    D.道德上    E.自我

2.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    B.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C.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D.生理上是否具有疾病和残疾

    E.家庭和婚姻是否完美与和谐

3.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哪几个等级?(    )

    A.一般常态心理  B.轻度心理障碍    C.轻度失调心理  D.神经质状态    E.严重病态心理

4.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看法,我们可以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哪几个方面?(    )

    A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B.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C.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D.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E.有良好的环境适应用能力

5.我们将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为压力源。压力源的类型主要有(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C.社会性压力    D.文化性压力源  E,道德性压力源

6.人在压力状态下的身体反应大致可分的阶段是(    )

    A.第一阶段是警觉反应  B.第二个阶段即抗拒    C.第三阶段是衰竭阶段    D.第四阶段恢复阶段    E.第五阶段使回忆阶

7.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会出现了一系列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    )

  A.自主神经系统  B.内分泌系统  C.免疫系统    D.循环系统    E.呼吸系统

8.压力引起的心理反应有积极的适应的心理反应,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它们包括(    )

    A.警觉    B.注意力集中    C.思维敏捷    D.精神振奋    E.力量增强

9.个体在压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人的压力感有很大差异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    )

    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E.环境

10.个体从面临压力到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的阶段有(    )

   A.冲击阶段    B.安定阶段    C.解决阶段    D.恢复阶段    E.总结阶段

11.指出正确地应对压力的常用方法(    )

    A.了解自己    B.劳逸结合    C.加强体育    D.积极面对    E.改变不合理观念

12.人们受到挫折后会引起各种可能的反应。主要有(    )

    A.攻击行为    B.冷漠    C.幻想    D.否认    E.投射

13.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分为哪几类?(    )

    A.建设性防御    B.替代性防御  C.掩饰性防御    D.逃避性防御    E.攻击性防御

14.应对挫折,提高挫折承受力,正确的应对策略有(    )

    A.正确认识挫折    B.改变不合理观念    C.加强修养    D.犹化人格品质    E.勇于实践

15.以下常见的不合理观念有(    )

    A.此事不该发生    B.以偏概全    C.无限夸大    D.恐慌障碍    E.性情急躁

16.指出下列属于焦虑障碍的类型(    )

  A.广泛性焦虑障碍B.恐慌障碍    C.恐惧症    D.强迫症    E.创伤后应激症

17.指出下列正确对待焦虑的应对策略(    )

A.认清焦虑状况C.运用想像减轻焦虑E.接受专业治疗B.学会放松自己D.进行理性思考

四、简答题

1.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么? 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有哪些?

4.什么是压力?(简述压力的含义。)

5.引发压力的原因有哪些?

6.压力会带来什么样的身心反应?

7.影响人的压力感的因素有哪些?

8.人们处理压力有些方法?

9.什么是挫折?挫折后的反应有哪些?

10.简述克服焦虑有哪些应对策略?

五、论述题

1.我们应该掌握哪些挫折后的应对策略?

2.举例说明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焦虑障碍包括哪几种类型?分别说明。

六、案例分析

  有些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成绩很好,可是一旦到了重大赛事中,成绩就下降。有些学生平时测验考试成绩一向很好,可是到了高考考场,一想到这是决定命运的考试,身上就开始发抖,脑子就开始迷糊,越是想着:“这样下去会完蛋的!”越想越紧张,最后脑子一片空白。考试结果可想而知。  

    请用心理学中情绪与认知效率的有关知识解释以上现象。

第十一章 毕生发展  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发展2.个体发展心理学3.关键期或关键年龄4.横断研究法5.纵向研究法6.社会性发展7.道德认知8.认知9.依恋行为10性别社会化11.第二性征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是(    )

   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交叉研究法

2.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进行系统的定期观察和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交叉研究法

3.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这种方法是(    )

  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交叉研究法

4.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几个主要的阶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    )

    A.相似的    B.不同的    C.部分相似的    D.无关的

5.主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提出人脑先天就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的学者是(    )

    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皮亚杰    D.乔姆斯基

6.所谓有序的变化,是指变化是一层一层上升的,而且在变化中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特征,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征。这种有序的变化就是(    )

    A.发展    B.进化    C.成熟    D.提高

 7.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是(    )

   A.发展心理学    B.个体发展心理学    C.民族心理学    D.老年心理学

 8.12岁18岁的学生处于发展的(    )

    A.婴幼儿期    B.儿童前期    C.儿童后期    D.青少年期

 9.儿童在2至3岁时是学习哪种语言的关键时期?(    )

    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内部语言    D.本族语言

 10.儿童在4至5岁时是开始学习哪种语言的关键年龄。(    ) 

    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内部语言    D.本族语言

 11.强调后天的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心理学流派是(    )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结构主义    D.人本主义

 12.强调先天遗传因素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的心理学流派是(    )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结构主义    D.人本主义

 13.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华生    C.艾利克森    D.柯尔伯格

 14.选择古代哲学家经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华生    C.艾利克森    D.柯尔伯格

 15.“如果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类的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训练成乞丐和盗贼。”说这段话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华生    c.艾利克森    D.柯尔伯格

 16.发现小动物早期会产生“印刻”现象的生物学家是(    )

    A.巴甫洛夫    B.华生    C.艾利克森    D.劳伦兹

 17.皮亚杰认为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8.皮亚杰认为2-7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9.皮亚杰认为7-1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0.皮亚杰认为在儿童1l、12岁以后,儿童的认知水平就进入到  (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1.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说明儿童的认知水平发展到了(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2.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而是运用抽象的概念,提出合理的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思维开始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复杂性。这说明认知水平发展到了(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3.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是(    )

    A.社会性发展    B.认知发展    C.情商发展    D.人格发展

 24哈罗的恒河猴研究中的小猴子依恋于柔软的绒布妈妈猴的现象,以及劳伦兹的小鸭印刻实验中的小动物的追随行为等等,都属于(    )

    A.依恋行为    B.亲子行为    C.学习行为    D.团结行为

25.一般情况下,父母常常鼓励男孩顽皮,多尝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要勇敢、坚强、不怕吃苦。而对于女孩,父母常常鼓励她们文雅、听话、安静、多做家务劳动,在活动中通常要她们勤劳、踏实、可爱。这表现了(  )

A.家庭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    B.学校教育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

C.教师群体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    D.同学、同伴群众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

26.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丹玛克曾分析五个国家的初级课本,他发现,虽然各国的国情不同,但却显示出共同点:即所有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传统,使男女不同角色发挥不同作用。这种现象揭示出  (    )

    A.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B.学校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C.教科书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D.同伴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27.魏茨曼曾收集了18种获奖的幼儿读物,分析后发现,男性多被描述为主动的、勇敢的、机敏的、助人的和处于领导地位的;而女性则被描述为被动的、漂亮的、讨人喜欢的,并大多为家庭妇女。这表现了(    )

    A.家庭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B.社会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C.教科书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D.同伴群体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28.教师一般认为男学生应坚强些,女学生应柔弱些,所以教师对男生更严格,并鼓励他们从事更困难的任务,对女生更耐心,女生在学业方面有更多机会得到教师的表扬。这表现了(    )

    A.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B.教师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C.教科书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D.同伴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29.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群体普遍认为,适合男性的人格特征多半与成就、事业相联系,适合女性的人格特征多半与情感、人际关系有关。这表现了(  )

    A.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B.教师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C.教科书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D.同伴群体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30. 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有权力的人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柯尔伯格提出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都不是

31.认为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注意遵从朋友或家庭的标准来维持好的名声。开始接受来自他人的社会调节,并依据个人违犯规则时的意向来判断其行为的好坏。这处于柯尔伯格提出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都不是

32.个体盲目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他们不再只遵从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这处于柯尔伯格提出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都不是

33.个体为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既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人将具有高度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这处于柯尔伯格提出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都不是

34.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时期人格发展的主要课题是解决什么问题?(  )

    A.自我同一性    B.自我意识    C.自我评价    D.自我控制

35.人生从20岁左右到65岁左右这一段时期,发展心理学认为(    )

    A.成年期    B.成年初期    C.中年期    D.老年期

36.个体从18、19岁到45岁左右,发展心理学称其为(    )

    A.成年期    B.成年初期    C.中年期    D.老年期

37.人生从45岁到65岁这一段时期,发展心理学认为是(    )

    A.成年期    B.成年初期    C.中年期    D.老年期

38.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人的智力从总体上来说,的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但这通常是指(    )

    A.流体智力    B.晶体智力    C.一般智力    D.超常智力

39.那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比如言语理解、常识等,这种智力非但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反而会增高。这指的是(    )

A.流体智力  B.晶体智力   C.一般智力   D.超常智力

三、多项选择题

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

    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聚合交叉研究法    E.实验室实验法

2.婴幼儿的动作发展是其各种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动作发展主要与个体的哪些方面密切相关?(    )

  A.空间认知    B.概念形成    C.社会交往    D.去自我中心化  E.运动速度

3.儿童动作的发展,总体上遵循的原则是(    )

    A.由上到下    B.由内到外    C.由简单到复杂    D.由无意识到有意识控制    E.由小到大

4.认知的特性可以归结为哪几个方面?(     )

  A.认知方式    B.认知策略 C.认知速度 D.认知成绩    E.认知风险

5.儿童出生后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A.视觉调节    B.视觉幅合 C.视觉分辨 D.颜色知觉    E.深度视觉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创造性的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它们是(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E.创造性阶段

7.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集中在(    )

    A.依恋关系的形成    B.性别社会化    C.道德判断的发展    D.人际关系的形成    E.社会地位稳定

8.学校对个体性别角色社会化发生重要影响的渠道主要有(    )

    A.教科书    B.教师    C.同伴群体    D.校长    E.校园气氛

9.皮亚杰指出儿童对道德定向的认知表现出的特点有(    )

    A.从认识单纯的规则到了解真正意义的规则    B.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    C.从约束的道德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    D.从他律到自律    E.从自我中心到以他人为中心

10.皮亚杰用了哪些方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对规则的认知规律(    )

   A.观察法    B.追踪法    C.对偶故事法    D.两难故事法    E.投射法

11.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把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划分为(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E.超现实阶段

12.传统的心理学观念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包含(    )

    A.指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    B.指民族心理的发展,即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    C.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D.包括人的社会性发展    E.包括胎儿时期的发展

13.新生儿最初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具有的特点是(    )

  A.形成速度很慢    B.形成以后不很稳定  C.不易分化    D.视觉为主  E味觉为主

14.认知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    )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注意    E.思维

15.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它包括的层次有    )

  A.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  B.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  C.对自己思维、想象活动的意识  D.对自己情绪、情感活动的意识  E.对自己意志心理活动的意识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2.什么是毕生发展的观点?

3.简述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4.简述新生儿的条件反射及特点。

5.试述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

6.简述青少年时期个性发展的特点。

7.成年初期在心理发展上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8.中年期在心理发展上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五、论述题

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有什么影响?

2.试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3.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内容是什么?

4.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内容?

六、案例分析

  1920年在印度,人们发现了两个被狼抚养大的孩子“狼孩”。人们发现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狼一样,她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样嚎叫,她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人们为了恢复她们的人性,由一位叫辛格的牧师将她们抚养起来。在人类正常的环境里对她们进行训练,教她们识字,教她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然而,其中一个狼孩不幸死亡,另一个在四年之后才开始能够讲一点点话,智力水平也才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婴儿的智力水平。

    请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对以上事例进行解释。

 


报名留言

留言后,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自考大专00031心理学重点考点"由湖北自考大专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