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33-新闻学概论
笔记依据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新闻学的内容和体系
第三节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第二章新闻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
第三节新闻的特性
第四节新闻的定义
第三章新闻价值
第一节什么是新闻价值
第二节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新闻价值规律
第四章新闻传播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要素
第二节新闻传播的流程
第三节新闻选择
第四节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第五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性质的功能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本质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特性
第三节新闻事业的功能
第四节新闻事业的运作规律
第七章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
第一节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和发展
第二节新闻自由的内容和实质
第三节两种不同性质的新闻自由
第四节新闻控制
第五节新闻法制
第八章不同社会形态中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资本主义新闻事业
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第三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第九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真实性原则
第一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第二节新闻真实性的一股含义
第三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真实性原则的更高要求
第四节严防新闻失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第十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第一节什么是新闻事业的党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形成
第三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坚持“政治家办报”的方针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指导性原则
第一节什么是新闻事业的指导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指导性
第三节坚持和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四节提高新闻传媒的舆论引导水平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实质和基本要求
第二节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第三节正确坚持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
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意义和特征
第二节新闻批评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
第三节新闻批评的方针和原则
第四节新闻批评与正面宣传
第十四章新闻职业和新闻从业者
第一节新闻职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修养
第三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新闻学的定义是什么?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现象的本质和揭示新闻活动规律的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著名诗人,政论家(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了小册子(《论出版自由》),主要观点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列宁)曾赞誉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的新闻自由口号是一个伟大的口号。
→早期的新闻学又称(报学)。
→(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的(《德国新闻事业史》)出版,标志着世界新闻学的萌芽。
→(系统化的新闻理论创立于世)标志着世界新闻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1922年)出版的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的《舆论学》),(1924年)出版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约斯特的《新闻学原理》)标志世界新闻学的成熟
→(1956年)美国新闻学家(施拉姆等人)发表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书中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标志着新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峰,进入了(大众传播学的发展阶段)
→中国新闻学萌芽阶段:
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人洪仁玕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新闻问题的中国政治家,他编写了(《资政新篇》)
梁启超:从1901年到1911年,发表了多篇新闻专论,阐述了许多深刻的新闻学术问题。他提出了著名的报纸监督政府和国民向导两大天职说,认为报纸“非政府之
隶属,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他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舆论观;还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倡导一系列宣传方法。
→中国新闻学的形成:
(1918年,蔡元培)决定在他任校长的(北京大学)开设新闻课程,(10月14日)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9年4月20日)研究会创办了学术刊物(《新闻周刊》)标志着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正式开始。
三本书: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
1923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
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
→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础是在(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时期(奠定)的
→新闻学的母体是政治学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现象的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学研究的任务,用最简要的话来说,就是揭示新闻现象的本质和新闻活动的规律
→从1998年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学科目录中,新闻传播学从原来的三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这是新闻学考夯实基础和多方面努力而打赢的一个翻身仗
→当代最科学的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站在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新闻现象
→理论新闻学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概括,形成基本的概念和范畴,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映新闻现象的本质及其活动规律
→历史新闻学运用历史的方法,通过研究传闻传播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揭示了新闻现象的本质和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应用新闻学既含应用理论,也含应用技术,它所研究的是新闻学传播业务过程的操作方法和一般规律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一般把新闻学划为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三个层次
→试述新闻学“先有术,后有学”的发展过程。
早期新闻学以报纸为唯一的研究对象,因此早期新闻学又称为报学。报学最初侧重于业务技术探讨,直接为培训从业人员服务。1845年德国普尔兹的《德国新闻事业史》出版,标志着新闻学开始超越单纯业务研究的微观视野。
→中国新闻学的曲折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改革:《解放日报》改版前后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闻宣传主张,集中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若干重大原则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改革:1956年7月,以《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的新闻工作改革全面启动,改革中的报纸和通讯社以清新的面貌出现在公众
面前。其主要内容:⒈力求突出受众的多样性需要,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发多方面的新闻⒉开展自由讨论,
可以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通过群众性讨论把社会见解引向正确道路⒊杜绝党八股,努力改进文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改革主要内容:⒈力求突出受众的多样性需要,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发多方面的新闻⒉开展自由讨论,可以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通过群众性讨论把社会见解引向正确道路⒊杜绝党八股,努力改进文风
→中国早期新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洪仁玕、王韬、梁启超、孙中山。
洪仁玕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新闻问题的中国政治家,他的《资政新篇》提出了设立报馆、出版报纸和新闻论著等一系列主张;最早在近代报刊上公开发表办报主张的中国人是王韬和郑观应;
梁启超是改良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开拓者,他提出了著名的报纸监督政府和国民向导两大天职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倾向于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说中反对封建的民主内涵,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我国新闻学走向成熟的代表著作有哪些?(中国新闻学走向成熟的三部代表性著作是什么?)
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1923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出版,是我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
→怎样评价延安整风时期共产党人的新闻学建树?(如何评价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新闻学建树?)
陆定一发表了《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发表了《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发表了《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这些著作集中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若干重大原则问题:1)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闻观。2)明确了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原则。3)首创了宣传党的政策和检验党的政策相统一的思想。4)提出并确立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新闻工作路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学发展主要表现方面⒈正本清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思想进行了系统全面地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⒉打开国门,引进了西方新闻学得研究成果,特别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传播学的引进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框架和体系⒋新闻教育快速发展,新闻学研究队伍日益壮大
→世界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发展过程:⒈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不断深化,从人民报刊思想发展到无产阶级报刊思想之后,又发展位为党报思想⒉列宁,斯大林时期的新闻思想⒊ 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事业,成为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构成的传播事业。列宁指出:(1)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应当从服务对于说服和夺取俄国,转变为服务于管理和建设俄国,成为对人民群众进行经济教育的工具;(2)应当“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少唱些高调,多注重些实事”(3)揭露和批判党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缺点错误乃至罪行,是苏维埃新闻传媒任务之一
→新闻学为什么是一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社会科学:⒈它有专门的研究对象⒉已形成自己多层次的科学体系⒊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职业
→理论新闻学在新闻学学科体系的地位:⒈如同法学理论在法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一样,新闻理论处于新闻学学科体系的基础学科地位,在理论层次阐发本学科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⒉新闻理论回答新闻学的根本问题,对本学科体系中的其它学科起着统领作用,如果说新闻学的其它学科揭示新闻现象的初级本质和新闻活动的具体规律,新闻理论则揭示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形成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形成由诸多观点构成的新闻观。
→新闻学理论重要性:⒈学好新闻理论,才能有效提高政治洞察力和历史洞察力在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市场经济的国内环境中,保持清醒地政治头脑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⒉深刻理解新闻活动的规律,全面熟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自觉地按新闻规律办事,既能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也能从根本上增强业务能力
⒊能正确指导新闻策划,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获得令人满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⒋能为新闻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956年美国施拉姆等人。集权主义理论:指的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新闻思想和体制,希特勒式的法西斯专制主义也包括其中。自由主义理论:指的是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新闻思想和体制.社会责任理论:垄断时期的资本主义新闻理论和体制。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思想和管理体制。
→什么是大众传播学?它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是谁?他们最主要的学术贡献是什么?
诞生美国,形成于20世纪的20至40年代。创始人施拉姆。集大成者——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两极传播理论”;政治家拉斯韦尔:“五W模式”;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说”;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有关态度改变和劝服艺术的理论。
→简述大众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大众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是什么?)
1)研究对象不同。新闻学以新闻传媒及其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把研究对象扩展为所有大众传播手段。
2)研究方法有别。新闻学运用的主要是定性描述,而大众传播学以定量分析作为基本方法。
3)研究重点不同。新闻学重点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舆论效应,大众传播学重在研究传播行为与社会的一般互动关系。
→大众传播学有哪些流派?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1)“施拉姆学派”即传播学的传统学派,受美国的社会体制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为维护和巩固现有的传播制度服务。
2)20世纪60年代欧洲崛起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主张把传播现象放在具体的社会结构中进行考察。
→新闻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就是揭示新闻现象的本质和新闻活动的规律。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就是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现象就是新闻传播行为的存在形态,也就是常说的新闻和新闻事业;新闻传播活动就是新闻传播行为的运行过程。)
第二章新闻
→什么是信息交往?
精神交往包括知识、情感和意志的交往,也就是常说的信息交往。
→信息交往也就是信息传播,新闻传播史信息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关事态和时局信息及新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信息需求,是人类社会最初的信息交往
→为什么说获取新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信息需要?
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历史的新近变迁关系到团体和个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类社会眼前状态和未来命运。有关事态和时局的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纪第一信息需求。在古代人类既要应对自然灾害又要堤防猛兽突然袭击,还要警惕敌对部落的军事进攻,一旦信息交往滞后,整个部落就会陷入灾难之中。所以人类社会自古就十分重视新闻信息的捕捉和传递,新闻传播这种社会行为就应运而生,万世不衰。
4古代新闻信息与历史情报信息处于混一状态之中,古老的传播方式就是(情报和新闻的混一)
→古代新闻为什么处于历史、情报等信息的混一状态之中?
在陈述内容上新闻信息与历史信息相近,如远在五千多年前的我国夏代,史官已将当时的新闻事件记录史册,可以说是历史与新闻的混一。在传播方式上,新闻信息与情报信息相同。可以说新闻信息与历史、情报信息处于混一状态中。“烽火报警”就是情报与新闻的混一。
→我国夏代,史官已常将当时的新闻事件记入史册,可以说是(历史和新闻的混一)
→唯物新闻起源观:新闻现象起源于社会性的生产劳动过程,发生和发展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
唯心新闻起源观:两类说法,一是“本能说”二是“意志说”
→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新闻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发展变化使事物以此时此刻的现态,往日往时的史态和未来性状的趋态呈现于世。新闻的踪迹源头,不是事物的史态,而是事物的现态和趋态
→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加以认识,并用文字等待符号表述出来,就是人工信息,新闻是人工信息的一种
→信息是不确定性消除的量
→1961年,著名记者范长江发表了《记者工作随想》
→新闻的本质()
⒈新闻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新闻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⒉新闻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最近状态的记录:发展变化使事物以此时此刻的现态,往日往时的史态和未来性状的趋态呈现于世。新闻的踪迹源头,不是事物的史态,而是事物的现态和趋态⒊新闻原本是一种信息:(1)揭示新闻现象本质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的重要概念。从哲学本体论和现代物理学的高度来看,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及其表述(2)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考察,信息是认识主体尚且未知的事理,或者说是接受者预先不知道的信息。(3)从通讯伦的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信息是不确定性消除的量
→新闻信息的特性:
⒈新鲜:时新性与知新性的兼有和统一(可单独出题)时新性是时序之新,指新闻是实都是新近发生,刚刚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新闻信息时事物发展变化最新状态的记录,是对事物现态和趋态的描述。新近发生的事态早已尽人皆知,虽有时新性,但没有知新性,不能给人提供新情况和新知识。凡新闻,一定要兼有时新性和知新性两重新意⒉真实:纪实性与选择性的兼有和统一。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新闻不是逻辑演绎出来的抽象概念,不是形象思维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不是对虚幻世界的向往和想象,而是对事物原模原样的复制和记录。新闻要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世界,并不意味着有文必录,凡事皆报。新闻在描述事态时有曲有舍,新闻的取舍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选择。⒊及时又公开的传播。(可单独出题:新闻信息的传播特性)为了确保新闻之新,传播一定要迅速及时。新闻发生的事实如果不及时传播,就会过时,成为明日黄花。新闻是一种运用大众传播手段面向整个社会传播的信息。符合社会公众的普遍兴趣。如果不公开传播,只向一部分或个人传播,那就不是新闻,而是情报.
→为什么事实本源说和新闻选择说两者并不矛盾/相悖?
新闻是客观事物在传播主体头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镜子式的被动反映,而是自觉接近和进入客观事物的主动反映;不是有闻必录、凡事皆传的自然主义反映,而是有取向有选择的能动反映。做出选择的前提是对包罗万象的事物进行比较和评价,然后决定报道什么和不报道什么,多报道什么和少报道什么,先报道什么和后报道什么,这就是传播主体在反映客观事物时的能动性和倾向性。这与坚持实事求是的新闻本源的根本观点是相辅相成的。
→新闻与文学艺术的区别:
新闻与文学艺术有许多严格的区别界限,但最主要是文学艺术离不开虚构和想象,而新闻视虚构和想象为致命之伤。
新闻与历史的区别:新闻为当代历史的忠实记录,今日新闻便是明日的历史。历史记载同新闻一样,都不是有文必录的。反映内容有别,历史虽然也反映事物的现态,但却以研究史态为主;新闻虽然也是历史为参照系,但总是集中笔墨描述事物发展变化的最新状态。
新闻与情报的区别:新闻是及时公开传向社会公众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情报是及时但未必公开传向特定接受者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陆定一观点特点:
优点:(1)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明确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和实体(2)突出了“新近发生”这一新闻得主要特性;(3)文字简明,易记易传。
缺点:(1)注重了事实和报道者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另一传播要素--受众的地位(2)定义只注重事实的时新性,及新近发生,是否有知新性(3)只注重对新近事实的及时报道,忽略了事实是否重要
→.范长江观点特点:
新闻是广大群众预知,应知而的重要的事实。这个说法不一定全面,但是它贯穿了一个为群众服务的精神。
优点:(1)突出了新闻对受众所具有的需知性;(2)强调了新闻对受众的未知性及知新性;(3)指明新闻不是一般是实,而是重要事实。不足:(1)忽略了传播者的地位(2)忽略了新闻事实的知新性
第三章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实质
新闻价值是对新闻本质及其特性的量化把握,衡量新闻事实或相应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新闻。新闻的本质是信息,而信息可以测度。
→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新闻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1.新闻事实是客观的,它能满足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新闻需求的性能,也是一种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新闻需求也具有客观性
→西方价值要素的弊端
1.西方新闻价值要素说把人情味摆在显要地信并给予荒廖的解释
2.西方新闻价值要素说从抽象的本能好奇心出发,过分强调反常与怪诞的新闻价值,具有浓重的历史唯心主义色彩。
3.西方新闻价值理论在解释构成要素的含义时,往往因崇尚极端,从真理走向谬误,带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
→新闻价值的五要素
1.时新性:新闻是新近发生并及时传播的。发生与传播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越大。
2.接近性:新闻与受众的接近程度,包括地理、利益和心理等方面的距离远近。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大。
3.显著性:新闻事件参与者及其业绩的知名程度。地位和业绩越显赫,新闻价值越大。
4.重要性:新闻内容的分量及其重要程度。内容越重要,新闻价值越大。
5.趣味性:受众对新闻感兴趣的程度。受众的兴趣越大,新闻价值越大。
→新闻价值的定义
新闻价值——是新近事实或相应作品所含新闻构成要素的总和。它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客观标准。
→新闻价值的价值规律
新近事实或相应作品的新闻价值由其所含信息量和重要程度来决定。信息量越大,重要程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反之,新闻价值越小;信息量或重要程度任何一项等于零,其新闻价值等于零。
新闻价值规律有三个基本点:事实的新近、信息量的大小、重要程度的高低。
→“便士报”的特点是:
1.面向市场,面向普通百姓
2.经济上完全自立,一切开支广告收入来支撑
3.强调“独立舆论”,不做政党奴仆
4.追求趣味和刺激,大量刊登骇人听闻的东西
5.从评论为主变以新闻为主,从“观点纸”变为名副其实的“新闻纸”
6.文字浅显简洁,便于普通人阅读
→西方资产阶级新闻价值理论,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第一个将新闻价值理论引入到中国的是徐宝璜。
1.近代报纸刚刚诞生时,还侧重于(商业新闻报道),服务于商品市场的需求。
2.当西方主要的国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以后,新闻传播也从政党报刊进入(大众报刊时代)简称“便士报”。
3.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是商业化经营获得成功的第一家大众化报纸。
4.《纽约太阳报》在19世纪70年代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对报纸成功的诀窍体味颇深,说到:“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5.最早把新闻价值学说归入新闻理论体系的美国学者:庞德在他的《新闻学概论》,甘斯《美国新闻学评论》。
6.西方资产阶级创立的新闻价值理论,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第一个将新闻价值理论引入到中国的是徐宝璜。
2.新闻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⒈首先新闻事实是客观的,它能满足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新闻需求的性能,也是一种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简言之,新闻价值是含在新闻事实之中的。⒉其次,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新闻学球也具有客观性。
3.从整体来考察,西方新闻价值理论具有不可否认的科学性。其核心内容——价值要素说,有两方面的科学依据:⒈对构成要素的设定,大体与新闻的本质及其特性相符合。⒉对价值概念的把握,自觉或不自觉地兼顾了主客体两方面的决定作用。局限性:⒈西方新闻价值要素说把人情味摆在显要地位并给与荒谬的解释⒉西方新闻价值要素说从抽象地本能好奇心出发,过分强调反常与怪诞的新闻价值,具有浓重的历史唯心主义色彩。⒊再次,西方新闻价值理论在解释构成要素的含义时,往往因崇尚极端,从真理走向谬误,带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
第四章新闻传播
→新闻选择的含义
选择是行为主体对行为目标或方案的搜寻、比较和确认。新闻选择是传播主体对报道目标或传播方案的搜寻、比较和确认。新闻选择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
1.新闻选择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2.新闻选择过程的目标有两个:择真和择优;
3.新闻选择有三个环节,即搜寻、比较和确认;
4.新闻选择在本质上是从多种可行性方案中选取一个满意度较高的方案;
5.新闻选择也是一种主观能动性很强,但又有极严格的客观规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新闻选择的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二是政策法规和伦理道德
→新闻传播行为的构成要素及其辩证关系
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新闻传播行为的三个构成要素是: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
这三个要素在新闻传播中是缺一不可的。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构成新闻传播行为的有机整体。
1.事实是新闻传播行为中的客体,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新闻事实在传播行为中并非处于任人宰割的和随意摆布的软弱地位。
它在如下四点上起着决定或影响作用:
1)客观事实的报道对象是传播行为的源头和起点。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新闻就成了无源之水。
2)客观事实和报道对象对传播行为的反馈制约
3)新闻事实和报道对象自身的冲击力激发传播行为的生成
4)传播客体即报道对象直接参与新闻的传播行为
2.新闻报道者也就是新闻报道的传播者,他是新闻传播行为的主体
新闻报道者的主体地位体现在:
1)新闻报道者即传播主体是新闻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
2)新闻报道者分配接受者的注意力,安排社会舆论的议程;
3)新闻报道者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和评价表达自己的倾向。
辩证的来看,报道者的行为产不能随心所欲,也具有如下受动性:
1)受到事实报道对象的制约;
2)受到接受者即受众的制约;
3)受到新闻报道者角色定位的制约
3.新闻接受者,也就是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在新闻传播行为中兼有客体和主体的双重性质。受众是享有主动权和支配权的接受主体,其支配作用如下:
1)受众的新闻需求,是驱动新闻传播行为的终极动力
2)受众的未知和需知,是新闻选择的重要价值尺度和标准
3)受众对新闻传播行为的广泛参与
→新闻传播流程的五个环节
选择事实、加工制作、播报传递、受众接受、信息反馈
→新闻传播的模式
模式是一种认识和表述事物性质及基规律的简约方式。新闻传播模式有两大类型:线性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
→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是:如实又有选择地及时公开传播受众需知又未知的新闻事实的信息。其有五个基本点:
1.新近发生的事实必须及公开的传播;
2.新闻传播必须如实地反映新闻事实;
3.新闻传播要针对受众的需知和未知;
4.传播者作为中介,既要尊重事实,又要尊重受众,唯一的实现途径就是从现有的大量事实中加以选择,既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同时又调整受众的认识和引导舆论;
5.传播者的倾向性体现在他们对事实的比较、筛选和陈述中。
→新闻手段的含义
1.消息、通讯、评论、新闻图片及他编播形式的总称;
2.泛指所有的新闻媒介,如报刊、广播、电视等;
3.是“用事实说话”的同义语,即通过对事实的客观报道表态达播者的立场和观点。
1.传播学原理认为,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分享。
2.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新闻理论著作,甘惜分教授的《新闻理论基础》一书。
3.新闻行为由三个要素构成,他们是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
4.古希腊的大学者亚里士多德,著作《修辞学》。
5.新闻传播历程分五个环节,即选择事实,加工制作,播报传递,受众接受,信息反馈。
6.不同新闻传播模式的区别主要不在于要素与环节的多寡,主要看要素以及环节的联系方式。
7.历来新传播模式有两大类:一是线性传播,也就是单项传播模式。二是双向传播。
8.新闻选择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9.选择过程的目标也是两个:择真和择优。
10.新闻选择三个环节:搜寻,比较和确认。
11.新闻选择在本质上也是从多种可行性方案中选取一个满意度较高的方案。
12.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有两个:一是新闻价值,二是政策法规和伦理道德。
13.新闻传播的基本矛盾: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与受众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与反映对象即客观事实的矛盾。
14.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可以这样来表述:如实又有选择地及时公开传播受众须知的新闻事实的信息。
15.新闻传播基本归论是新闻手段的核心内容。
16.1957年6月14日,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新闻手段”这一概念。
17.新闻传播行为中,事实是客体,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小小知识点
1.现代大中传播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
2.现代大中传播媒介特点:⒈传播者的职业化⒉受传者的众多和边界不确定⒊单向传播,反馈困难⒋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和高功能的传播效果⒌因为面向大众,信息表述为规范,社会公众易懂易记。
1.新闻传播要素的辩证关系;新闻事实再新闻传播行为中并非出入任人宰割和随意摆布的软弱地位,它起着决定或影响作用:⒈客观事实和报道对象是传播行为的源头和起点⒉客观事实和报道对象传播行为的反馈制约⒊新闻事实和报道对象靠自身的冲击力激发传播行为的生成⒋传播客体即报道对象直接参与新闻传播行为。
新闻报道者,是主体地位,体现在:⒈新闻报道者即传播主体势新闻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⒉新闻报道者分配接受的注意力,安排社会舆论的议程⒊新闻报道者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和评价表达自己的倾向,借以影响社会舆论的方向和力度。从辩证关系来观察,报道者的座位并不能随心所欲,它受到其他因素的多方制约,也具有如下受动性:⒈受到事实即报道对象的制约⒉受到受众者即受众的制约⒊受到新闻报道者角色定位的制约。
新闻接受者,在新闻传播行为中,受众兼有客体和主体的双重性质。他是客体指的是:⒈他没有千里眼和顺风耳,不能直接获取发生在远方的新闻信息,需要借助报道者这一中介来传输⒉他的注意力被传播内容吸引,常常被迫卷入传媒设定得舆论议程⒊他的认识无形中与传播内容认同,成为思想被引导被调整被“改造”的对象。接受主体的支配作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⒈受众的新闻需求,是驱动新闻传播行为的终极动力⒉受众的未知和需知,是新闻选择地重要价值尺度和标准⒊受众对新闻传播行为的广泛参与。
第五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选择题
1.只有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产生方式和市场经济站稳了脚跟,采用大众传播方式的近代新闻事业才正式性形成。
2.新闻消费市场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摇篮。
3.在新闻事业形成的标志中,以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最为重要。
4.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的手抄新闻,是新闻纸但还不是印刷品。
5.德国的新闻书成不了及时上市的新闻纸。
6.1609年在德国出版的《报道或新闻报》是世界上最早出版的印刷周报。
7.印刷新闻纸的问世,是新闻事业诞生的时间标志。
8.新闻事业的三大支柱:电视,广播,报纸。
9.第四媒体:互联网络,即网络传播阶段。
10.中国的报纸在近20年内,靠采取现代传播技术,实现了告别铅与火的跨越,实现对笔与纸的告别。
11.什么叫报纸:是以刊载新闻信息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公众发行的散页出版物,必须以报道新闻为主。
12.市场既是物资交易中心,也是信息交往中心。
13.为了获取他人的产品和推销自己的产品,都需要信息交往先行,离了信息交往无法实现。
14.产生后和发展了的新闻事业,主要由所处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来决定。
15.技术进步是提高新闻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16.政治民主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权利保证。
17.新闻传播本来属于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传播主体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接受主体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报纸:质地稳,传量大,易保存,可以反复阅读,善做深度报道的优势。
电视:传递视听兼备,声图并茂的信息,身临其境之感,真是可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形象感染力。
广播:便捷,经济,声情并茂和普及性强等长处,为各种职业和各种环境的人提供多样性服务。
19.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带来的信息需求的增长。
1.新闻事业最终形成的标志:第一,有了专业化的传播机构的专门化的从业人员,传播新闻成了一种固定的职业。第二,形成了具有新闻需求的受众群,也就是有了广阔的新闻市场。第三,非手工操作的传播工具。第四,规模较大的持续不断的新闻传播活动。第四,规模较大的持续不断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五,实现了传播方式由“点——点”到“点——面”的转变。
新闻事业发展:(论)
2.以传播技术进步划分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印刷新闻第二阶段,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1936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正是播出新闻节目。第三阶段,诞生了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互联网络,即网络传播阶段。
3.以传播结构变化划分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中间持续了300余年,世界新闻事业一直处于单一媒体的报业阶段。第二阶段,新闻事业发展到20世纪的初期,媒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年代有了广播,30年代有了电视,这两种电子媒介与报纸形成三足鼎立的传媒多元结构与格局,再加上通讯社,新闻杂志,新闻纪录电影等新闻传播形式,新闻事业进入了多种媒体共存的大众传播阶段。第三阶段,多种媒介综合一体简称多媒体。
4.以社会形态和传播制度化分的发展阶段:第一,集权主义阶段。第二,自由主义阶段。第三,集团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第四,社会主义阶段。
5.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简):(1)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带来的信息需求的增长,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2)近代新闻事业是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3)社会经济形态决定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体制(4)技术进步,政治民主和文化发达的程度,是制约新闻事业发展和生产水平的重要条件。
6.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需要。这种提法虽然不错,但失之抽象。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当然也没有错,但失之笼统。那么,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应当是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带来的信息需求的增长。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实质是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要素整合的有机统一,生产过程的细化和整合,必须靠更加细密的信息交往来实现。这才是新闻传播活动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率的根本动力。
7.新闻产生发展的基本规律:(1)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应当是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带来的信息需求的增长,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实质是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要素整合的有机统一,生产过程的细化和整合,比素靠更加频繁细密的信息交往来实现,这才是新闻传播活动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率的根本动力。(2)近代新闻事业是市场经济与则本注意生产方式的产物(3)社会经济形态决定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体制(4)技术进步,政治民主和文化发达的程度是制约新闻事业发展规模和生产水平的重要条件。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新闻事业的定义
新闻事业——是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这个定义有以下含义:
1.新闻事业是机构实体及其活动的总称;
2.新闻事业中的组织实体是舆论机构;
3.新闻事业的基本手段是传播新闻信息
→新闻事业的性质
新闻事实业是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遇,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
→新闻事业的总体特性和基本特性
新闻事业的总体特性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通过新闻手段反映社会生活,影响公众认识,引导社会舆论。新闻事实的基本特性是:
1.与政治上层建筑相比,新闻事业是精神武器,不是物质手段,对社会公众只有劝服功能,不起强制作用;
2.与意识形态的其他组成部分相比,新闻事业离政治更近,政治性更强;
3.用新闻手段反映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报道和评价新近事实来引导社会舆论;
4.同其他信息传播相比,新闻传播具有不间断和无边界的时空特征,能以持续连贯的信息流,迅速持久的覆盖所指向的地域。
→新闻事业的功能
1.传播新闻,沟通情况;
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依据:
1)报道新闻在新闻事业的多种功能中起着支配作用,其他功能往往要传播新闻来实现;
2)新闻传媒必须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新闻事业的功能虽然是多样性的,但只要是新闻传媒,必须把报道新闻放在第一位;
3)其他功能的发挥都有一定的时新性,对新闻宣传起着一定配合作用。
2.反映舆情,引导舆论;
3.倡导科学,介绍知识;这一功能表现在:
1)首先表现在对愚昧和迷信的斗争上
2)其次是发表科普文章,向社会公众较为系统地介绍最新科学知识。
3)第三方面是通过经常性的新闻报道,向社会公众介绍大量的科学知识,这是新闻媒价传播知识最主要的方式。
4.提供娱乐,丰富生活;
我国新闻事业提供娱乐、丰富文化生活的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适应广大城乡青少年以及社会各层面的需求,传送反映时代节奏加快和现代生活情趣的影视作品和电影歌曲,大力普及情调健康的“大众文化”;
2)介绍推荐品位较高的高雅文化,提高“大众文化”的品位和高雅文化的普及率;
3)报道和传播体育赛事,既激励奋发向上的精神,又满足健康的文化消费;
4)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繁荣旅游业和旅游文化;
5)服务于社会公众的生活休闲。
5.刊播广告,服务经济这是新闻事业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刊播广告对企业、消费者、以及新闻媒介本身,都十分有益,具体表现是:
1)企业要推销产品,必须进行广告宣传,在新闻媒价上做广告,是做为理想的传播手段;
2)消费者通过新闻媒介的广告了解产品和商情,是指导消费最为方便的途径;
3)新闻传媒的主人收入,是通过刊播广告现时获得的,广告收入是新闻事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保障。
→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与社会性的原因及二者的关系
1.新闻事业之所以必然带有阶级性:
1)根本原因是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是剥削和被剥削的阶级对立关系,新闻事业作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一定会反映经济基础中阶级对立的关系。在经济领域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就是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同时也会拥有新闻资产,成为新闻事业的主人。
2)资产阶级新闻学历来否认和回避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闻传媒极力标榜自己在阶级之间的中立和超脱。然而,回避和掩盖总是无济于事的,新闻事业在激烈的阶级对立中难免成为站在一定立场上的政治工具。
3)应当承认,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有其特殊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报道事实和评价事实来实现。报道新闻必然会的选择,选择就是倾向和意见,其中包括阶级倾向和政治观点。
2.与新闻事实阶级性相对应的,是新闻事业的社会性。新闻事业的社会性,指的是面向整个社会,为各个阶级的社会公众提供无差别服务的性质和功能,其客观依据是:
1)新闻传播的一部分内容是没有阶级性的。没有阶级性的传播内容除了自然现象外,更主要的是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生活;
2)属于某一阶级和集团的新闻传媒,都会追求社会公众更广泛的认同;
3)新闻事业天然具有的中介性,使之不能不如实报道各阶级各阶层各政党的不同态势。
3.新闻社会性是实现新闻阶级性的必经之路,而出色的传媒,出色的报道,历来都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新闻事业最终形成的标志
1.有了专业化的传播机构和专门化的从业人员,传播新闻成了一种固定的职业(最重要的标志);
2.形成了具有新闻需求的受众群,也就是有了广阔的新闻市场
3.非手工操作的传播工具
4.规模较大和持续不断的新闻传播活动
5.实现了传播方式由:“点——点”到“点——面”的转变
→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
1.生产社会化程度带来的信息需求增长,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实质是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要素整合的有机统一,生产过程的细化和整合,必须更加频繁细密的信息交往来实现。这是新闻传播活动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率的根本动力。
2.近代新闻事业是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市场既是物资交易中心,也是信息交往中心,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对信息沟通依赖性很强。
为了维持和扩大自己的劳动,为了获取他人的产品和推销自己的产品,都需要信息交往先行,离了信息交往无法实现。到这时,新闻信息市场信息业已开成,新闻事业的产床就铺设完备了。
3.社会经济形态决定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体制
社会经济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基主要成分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产生后和发展了的新闻事业具有由所处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来决定的社会性质和管理体制。
4.技术进步政治民主文化发达的程度,是制约新闻事业发展和生产水平的重要条件
技术进步是提高新闻生产力的首要因素,随着科技发展节奏的加快,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加速状态。
政治民主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权利保证,没有充分的民主权利,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就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不可能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
新闻传播本来属于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传播主体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胜任普及文化知识和传播精神文明的工作;接受主体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形成较强的接受新闻和消化吸收精神文明成果的能力。
→新闻事业的发展阶段
1.以传媒结构变化划分为:报业阶段、多种媒体共存阶级、多媒体阶段
2.以社会形态和传播制度划分为:集权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集团垄断阶段、社会主义阶段
→舆论的定义及舆论行为的要素
舆论学的创始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一书中,认为:舆论是公众或许多人对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或事件)公开发表出来的意见。
舆论行为的三个要素:1.即数量相当多的人;
2.舆论客体即被主体评价的时局和事态;
3.舆论的形态,即社会公众评价出来的意见。
→舆论的特征:时评性、倾向性、群众性、公开性、非决策性
→舆论持续和消退的三个阶段
1.获知事态议论纷纷的阶段;
2.各种意见交流交锋的过程;
3.促成事物转化,特定舆论消退的阶段
→新闻传播媒介对于表达和引导社会舆论具有的明显优势
1.通过及时公开地传播新闻事实,迅速形成社会的注意中心和议论中心,也就是为社会设置了舆论话题。
2.通过持续不断定新闻报道,向社会公众提供充分的事实,用客观事实的雄辩力量支持正确的看法和意见。
3.刊播不同看法的稿件,适当开展讨论,发表传播者的评论文章,进行思想交流和交锋,使社会公众的认识即舆论进一步深化、并尽力把各种看法统一到正确意见的主流中来。
4.及时通报问题的解决的进程。
→舆论机构——是指调查、表达和引导社会舆论的机关团体,包括新闻、出版、宣传以及民间调查等社会组织。基中,新闻宣传机构被称为社会舆论中心,它的一切活动都有是为了实现社会舆论的反映和调整。
→1926年9月1日,以天津新记公司名义续刊出版的《大公报》,声言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办报方针。
→1957年3月,毛泽东在同新闻界代表的谈话中曾说过,他主张报纸“登些琴棋书画之类”。
→报纸的优势:质地稳、传量大、易保存、可以反复阅读、善做深度报道;
→电视的优势:动态画面的独特语言,传递视听兼备、声图并茂的信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使新闻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形象的感染力
→电台的优势:便捷、经济、声情并茂、普及性强
小小知识点
1.新闻事业是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
2.新闻事业中的组织实体是舆论机构。
3.新闻事业的基本手段是传播新闻信息。
4.新闻事业定位: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看问题,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当中不处于生产力层次,也不处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层次,而是处于上层建筑层次,不仅应当明确新闻事业是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而且应当进一步确认,它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子系统。
5.新闻事业是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结构及其活动,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应,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结构部分(也是一种产业)。
6.新闻事业之所以必然带有积极性,根本原因是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是剥削和被剥削的阶级对立关系,新闻事业作为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应,一定会反映经济基础中的阶级对立的关系。
7.《大公报》声言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办报方针。
8.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有其特殊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报道事实和评价事实来体现。
9.出色的传媒,出色的报道,历来都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10.毛泽东在1957年,首次使用了新闻手段:百分之九十用事实,百分之十用辩论即直接说理。
11.在所有的大众传播媒介当中,新闻传播史威力最大的传播工具。
12.新闻传播最大的优势是时间上的不间断和空间上的无边界(不间断指的是传播活动的连贯性和持续性。无边界指的是新闻传播没有空间限制,只要需要,新闻可以传向任何一个地区和角落)。
13.1975年3月,毛泽东在同新闻界代表的谈话中曾经说过,他主张报纸上“登些琴棋书画之类”适应喜爱这类内容的部分读者的需要。
14.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报道新闻,引导舆论。
15.新闻事业引导舆论是目的,报道新闻是手段,通过报道新闻而引导社会舆论,是任何性质的新闻事业所共有的属性。
16.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报道新闻。
17.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双重主体:一是新闻资产所有者和管理者;一是新闻事业的传播媒介及其从业者,简称传播者和操作者。
1.新闻事业定义含义:第一,新闻事业是机构实体及其活动的总称。第二,新闻事业中的组织实体是舆论机构。第三,新闻事业的基本手段是传播新闻信息。
2.新闻事业之所以必然带有阶级性,根本原因是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是剥削和被剥削的阶级对立关系,新闻事业作为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应,一定会反映经济基础中的阶级对立的关系。
3.与新闻事业阶级性相对应的,是新闻事业的社会性。新闻事业的社会性指的是面向整个社会,为各个阶级的社会公众提供无差别服务的性质和功能。
新闻事业社会性的客观依据有三点:新闻传播的一部分内容是没有阶级性的;属于某一阶级和集团的新闻传媒,都会追求社会公众更广泛的认同;新闻事业天然具有的中介性,使之不能不如实报道各阶级各阶层各政党的不同态势。
4.新闻事业的特性(论):
(1)新闻事业的基本特性之一:与政治上层建筑相比,新闻事业是精神武器,不是物质手段,对社会公众只有劝服功能,不起强制作用。新闻传媒和传播者也要以平等的态度,采用劝服的方式,影响和改变受众的态度,而不能居高临下,用命令和教训的口吻对公众说话。新闻机关从来不是衙门,编辑记者从来也不是官,只能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公仆,对群众循循善诱的朋友。
(2)新闻事业的基本特性之二:与意识形态的其他组成部分相比,新闻事业离政治更近,政治性更强。新闻事业的政治性之所以很强,主要是因为新闻事业及时公开的传播新近事实的信息,能够迅速造成全社会的舆论影响,事关全局的稳定与发展。简言之,新闻事业离政治近和政治性强,就因为它的行为牵动大局,有全局作用。
(3)新闻事业的基本特性之三:用新闻手段反映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靠报道和评价新近事实来引导社会舆论。哲学用逻辑手段,艺术用形象塑造;历史,情报和新闻及非逻辑推理,也非形象塑造,而是对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忠实记录;哲学用理论说服人,艺术用形象感染人,新闻用新近事实说话去引导社会舆论。
(4)新闻事业的基本特性之四,同其他信息传播相比,新闻传播具有不间断和无边界的时空特性,能以储蓄连冠的信息流,迅速持久地覆盖所指向的地域。在所有的大众传播媒介当中,新闻传播史威力最大的优势是时间上的不间断和空间上的无边界,不间断指的是传播活动的连贯性和持续性。无边界指的是新闻传播没有空间限制,只要需要,新闻可以传向任何一个地区和角落。
5.新闻事业的多样性功能(简多):第一,传播新闻,沟通情况;第二,反映舆情,引导舆论;第三,倡导科学,介绍知识;第四提供娱乐,丰富生活。第五,刊播广告,服务经济。
6.倡导科学介绍知识功能表现在:对于愚昧迷信的斗争上;发表科普文章,向社会公众较为系统地介绍最新科学知识;通过经常性的新闻报道,向社会公众介绍大量的科学知识。
7.我国新闻事业提供娱乐,丰富文化生活的做法,体现在:大力普及情调健康的“大众文化”;介绍推荐品位较高的高雅文化;报道和传播体育赛事,积极里奋发向上的精神,又满足健康的高文化消费;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繁荣旅游业和旅游文化;服务于社会公众的生活休闲。
第七章新闻自由与控制
→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的内容
一是传播主体享有传播自由
二是接受主体享有接受自由
传播自由是实现接受自由的前提,接受自由是传播自由的行为目的
→新闻自由的实质
新闻自由的实质就是社会公众的一种民主权利,是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认证权的实现程度问题。新闻自由实质上就是通过传播和接受新闻而实现的一种民主权利,它是政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就是在揭示新闻自由本质的基础上,给新闻自由所下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1.没有抽象的新闻自由,只有具体的新闻自由,在阶级社会里只有统治阶级的新闻自由
2.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只有相对的新闻自由,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和无产阶级新闻自由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不是永恒的东西
3.新闻自由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两种不同的新闻自由
1.资本主义新闻自由:
1)资本主义新闻自由就是金钱和资本的自由
2)资产阶级政党和政府极力操纵新闻传媒
3)资本主义新闻媒体的自由被限定在不能侵犯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严格界限之内
2.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1)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以剥夺敌对阶级的新闻自由为前提
2)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摆脱了“资本的奴役”的自由
3)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有领导的自由,是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
→约翰。弥尔顿新闻自由的主要观点:
1.新闻自由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说;
2.新闻自由思想的主要观点是“观点是公开市场”
3.新闻自由思想的要害是反对政府的干预
→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的口号。
→著名诗人、政治家约翰。弥顿是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政治家,出版了《论出版自由》,英国成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高潮中,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宣言第一次经法律形式将言论出版自由当作公民的基本权力规定下来。
→美国国会1791年通过联邦修正案,明确规定公民拥有言论出版自由,并强调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法律。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裴逊发表了新闻史上著名的言论“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迟疑的立即回答,我宁愿要后者。”
→新闻自由口号主要在17世纪奠定思想基础,18世纪付储实践,19世纪达到了顶峰,20世纪40年代被社会责任理论取代。
→列宁对新闻自由口号给予积极的评价,说它是“从中世纪直到19世纪成为世界最伟大的口号”
→新闻控制
→新闻控制的概念和实质
新闻控制——是指国家、政党和社会团体通过物质资产、政策法规等手段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的强制性管理和约束。
新闻控制的实质,是按新闻资产所有者的意志对传播行为加以规范,用以防止新闻自由和媒介权力的滥用。
→新闻控制的目标和五种途径
新闻控制的目标是:给予新闻传播一定的自由度,使传播行为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不违背施控者的利益和主张,新闻控制的目标是新闻自由与行为规范的统一。
对新闻传播行为实行的社会控制,包括如下手段:
1.经济控制:即经济命脉控制,是新闻资产所有者对传媒施加的控制手段,用经济掌握新闻传媒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经营权。
2.法规控制: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新闻传播施加的控制。
3.政策控制:国家和政党通过制定新闻政策对新闻传播施加的控制。
4.行政控制:国家对新闻事业进行行政管理
5.伦理控制:通过制定新闻职业道德标准对新闻媒介施加的控制
→新闻控制法规、政策、伦理的关系
1.新闻法规、新闻政策、新闻伦理,都是控制新闻传播的行为规范。
2.根本性的新闻政策直接体现统治阶级的政治观点和一贯主张,是新闻法规和新闻伦理的灵魂,新闻法规和新闻伦理都有贯穿新闻政策的根本精神;
3.新闻政策可以起法的作用,稳定化的政策可以转化为法律条文,新闻法规可是说是法律化的新闻政策,但并不意味着政策就是法,新闻政策可以取代新闻法规。
4.新闻法规和新闻伦理都是在新闻政策指导下诞生的,
1)二者所体现的阶级利益,二者的根本目标和使命,二是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都是一致的。
2)二者不同表现在:
⒈)制定主体不同,新闻法规由国家权力机构制定和颁发,新闻伦理由新闻工作者协会等非权力机构制定和公布;
⒉)二者的表现形态不同,职业道德的规范较为笼统和抽象,新闻法规则十分明确、严格和具体;
⒊)二者的强制方式不同,违背新闻伦理要受到道德上的遣责,不一定受到法律上的制裁;触犯新闻法规除了要受道德上的遣责,还会受到法律上的制裁。
第八章不同社会形态中的新闻事业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在思想上层建筑的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征1.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新闻事业不能私有化,人民永远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人
在我国,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命脉。这样的生产关系必然要求精神生产部门和思想上层建筑领域的新闻资产,一律实行社会公有制度,不允许外资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渗透和控制。
2.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宣传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经济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甚至还存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经济剥削,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目标。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新闻宣传一定要把远大理想和现实政策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用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新闻报道和教育人民群众。
3.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新闻媒体间的良性竞争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舆论机构,各种媒体以及不同新闻单位之间奋斗目标一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各种新闻联播媒体把竞争作为前进的支力,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步伐和口径,各自发展各自的优势,显示自己的特色,共同完成报道新闻和引导舆论的任务。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大特色和明显优势。
4.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改变了纯计划经济时期一切支付都依拔款的旧路,把事业单位当做企业来经营,通过自收自支的途径获得维持生存和壮大实力的经济保证。但是投入市场运作的传媒经营属于全民所有的舆论工具,支撑的是精神产品——新闻信息的生产。这就决定了新闻的采集编播不能以市场为取向,不能实行纯商业化运作,不能把传媒赢利放在第一位,一定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针,必须把实现正确舆为论导向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表现
1.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实行资产私有,资本家阶级是它的主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实行资产公有,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
2.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以个人主义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以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
3.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存在所有者之间的无序竞争,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存在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前提下,由党和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协作和竞争;
4.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以市场为取向,把放在第一位,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这种区别,是两种新闻事业本质属性上存在的尖锐对立。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含义及中国新闻改革的三个阶级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其本质是社会主义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事业的民族特色,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含义。
20年间,中国的新闻改大体走过如下和个阶级: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脱离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桎梏。
2.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开始改革新闻事业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新的报业结构初步形成,广播电视的传媒结构开始调整。
3.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新闻机构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报刊的结构调整基本完成,电子传媒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五大原则真实性原则、党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群众性原则、舆论监督原则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在思想上层建筑的反映,是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特征
1.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新闻资产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
2.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剥削制度,决定了资本主义新闻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
3.资本主义新闻事业运作的彻底商业化
第九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的实质
一切新闻报道就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的真相,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内容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真实也是新闻特有的优势所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事业,新闻工作者的生命。
真实对于新闻存在和发挥影响力的决定性作用,使它成为新闻报道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真实性自然也成为一切新闻传媒普遍提倡的一项基本原则。
→真实性原则的要求
1.具体事实真实准确,这是新闻最起码的要求,它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
⒈.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无误;
⒉.新闻所引用的材料必须准确可;
⒊.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必须完全真实,而且要做到全面,客观,实事求是
2.概括性事实真实客观。对概括性事实同样要求做到真实、客观、准确、全面、符合实际,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3.真实性原则的更高要求:本质事实。
1)所谓本质真实,是指新闻报道要反映出事物的内在品质和规律。
2)我们不否认“四人帮”一伙打着“本质事实”的幌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搞了许多假报道,但是实事求是的说,社会主义的新闻报道确实有一个反映生活本质、时代本质和历史本质的问题
3)对本质真实论的要求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新闻报道都要做到反映事物的本质
4)其实,大量的深度报道,包括一超级解释性报道、评述性报道、调查性报道以及工作通讯、事件通讯、新闻评述等等,都属于将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结合的报道。
5)本质真实是指新闻报道要反映出事物的内在品质和规律。新闻报道不能仅仅要求所报道事物的表面的、现象的真实,而应当尽可能做到全面、深刻地反映事物内在品质和规律,即应力求做到对所报道事物的整体上的、宏观上和本质上的把握。这即是整体真实、宏观真实的涵义,也是本质真实的涵义。
→新闻失实的原因和如何保真
1.所谓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脱离和违背客观事实未能反映事实真相的现象。新闻失实一般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两类。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政治需要,公开造假;
于己不利,隐匿真情;
宣传典型,任意拔高;
屈从压力,写昧心稿;
唯利是图,编造新闻;
粗枝大叶,调查不实;
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知识贫乏,不懂装懂;
全理想像,添枝加叶;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2.新闻失实的原因有:⒈政治的原因⒉社会的原因⒊思想和工作作风的原因
3.防止和克服新闻失实现象要做到: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
2.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保持冷静头脑,防止片面性;
3.健全法规,依法治本;
4.严守规章制度,堵塞失实漏洞;
5.提高队伍素养,弘扬职业道德;
6.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错误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过“准确对于报纸就如贞操对于妇女一样重要”,发表了“准确、准确、再准确”的警句。
→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时期提出“真实”和“纯洁”是报刊的本质。他认为报刊应当“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应当“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
→列宁关于新闻真实性问题有句名言“我们应当说真话,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吹牛撒谎是道义的灭亡,它势必引向政治上的灭亡”
→毛泽东在1925年,提出《政治周报》十分之九应是实际事实之叙述,只有十分之一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来打破反革命的宣传。1945年,毛泽东告诫全党同志,“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
→刘少奇在1948年对华亲记者团的讲话中指出,新闻工作“第一要真实”,“你们的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
→周恩来说这“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1947年,针对当时解放区一些报纸在土地改革宣传中出现的一些失实报道和错误倾向,解放区新闻界开展了一场“反客里空”运动。
第十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的实质
党性原则是代表和体现政觉利益的基本原则,新闻事业的党性,是一定政党的阶级利益、意志和思想、感情通过新闻手段的集中表达和体现。
→党性原则的三项要求
1.思想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新闻事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和基本理论;
2)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日常的新闻报道;
3)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批判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
2.政治上坚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正确宣传党的纲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
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主要体现在:
1)奋斗目标一致;
2)部署步调一致;
3)政策策略一致;
4)宣传口径一致。
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做到:
1)旗帜鲜明,积极主动;
2)准确全面,防止偏颇;
3)联系实际,注意实效
3.组织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严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在组织路线上的要求是:一切党的新闻机构及工作人员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监
→党性原则的基本特征
1.革命性和科学性的一致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科学内涵决定了它在新闻工作中必须坚持革命性和科学性的一致,注意把革命热情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把主观倾向与客观求实结合起来
2.向党负责和向人民负责一致
在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事业既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因此,向党负责和向人民负责应当是一致的,这是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理论中和一个基本命题。
3.纪律性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一致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强调纪律性,要求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要自觉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完全纪律,在组织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任何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都被视为没有党性的表现。
→如何理解政治家办报
1.政治家办报的含义:1957年6月间,毛泽东明确提出“政治家办报”这一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办报的人,特别是新闻单位的领导者要有政治家的胸襟和见识,要能够从政治上总揽全局,抓住事情的要害,使新闻宣传紧密配合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
2.坚持政治家办报的理由:
1)坚持政治家办报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性质的要求;
2)坚持政治家办报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要求;
3)坚持政治家办报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3.坚持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基本要求:
1)讲政治、讲党性、提高政治素养;
2)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处理问题;
3)突出宣传重点,把握政治方向;
4)增强全局观念,加强宏观意识;
5)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
→列宁对于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观点无产阶级新闻史上,第一个明确使用“党性”这一概念的是列宁,他是在1905年11月发表于《新生活报》上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第一次提出了出版物的党性原则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
1.出版事业是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
2.出版事业应是党的工作机构,党报应成为党组织机关报,应受党的监督和领导;
3.党组织要关心和重视出版事业,要加强对出版事业的领导
4.清除违背和破坏党性原则的成员,使整个出版事业都成为真正的党的事业
5.只有完全按照党性原则工作的出版事业才是真正的党的出版事业
→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闻工作党性原则问题的较为系统的观点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指导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的含义:
新闻事业的指导性原则是指新闻事业所具有的通过报道和评述新闻事实,有意识地影响和引导社会公众的思想和行为的功能与作用。凡是能够给社会公众以启发,能引导他们思想及至采取行动的新闻传播具有指导性。指导性是新闻事业固有的属性。
→新闻传播指导性的特点:
1.用新闻事实影响和改变人的认识
2.指导者与被指导处于平等地位
3.指导领域的多样性
4.指导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指导性的特点:
1.指导性与服务性的统一
2.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3.当先生与当学生的统一
→指导性原则的范围:
指导舆论、指导工作、指导学习、指导生活
→指导性原则的方式:
思想指导、政策指导、信息指导、典型指导、鼓舞指导、警戒指导
→指导性原则的正确导向
1.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舆论的导向是指对舆论流动方向的把握和引导。我国强调的“舆论导向”就是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所谓“正确的舆论”其含义包括:政治方向正确、舆论话题适时、舆论强度适中
2.适时、有效地传播正确的新闻舆论
所谓“新闻舆论”是指新闻传媒通过新闻报道表态和形成的关于时局和事态的看法。新闻媒介可以反映和代表舆论、扩散和放大舆论、影响和引导舆论
3.批驳错误舆论,扶持正确舆论。
错误舆论可以分为片面舆论、极端舆论和反动舆论。
如何批判错误理论?
1)错误的舆论常以“民意”的面目出现,往往带有较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对错误舆论的批判要注意揭露其片面性、虚伪性和欺骗性的成分
2)对错误舆论的批斗要注意多用事实说话
3)批斗错误舆论还要同传播和弘扬正确舆论结合起来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群众性原则的实质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应用和体现。这一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人,同时也是新闻事业的主人,国家的新闻事业从根本上说都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和最终目的,而新闻事业全部工作也是依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监督来完成,这是社会主义群众性原则的实质所在。
→群众性原则的三条要求
群众性原则要求新闻传播要具有群众性内容,新闻报道要提倡提倡群众形式,新闻工作要实行群众方式,要走群众路线。具体表现在:
1.加大新闻传播的群众性生活:
1)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及时向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服务,为其行使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创造条件;
2)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当好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
3)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讴歌人民群众的创造业绩
2.提倡新闻报道的群众性形式:
1)形式生动活泼多样化
2)语言通俗易懂大众化
3)风格鲜明泼辣个性化
3.实行新闻工作的群众性方式:
1)充分重视群众来信来访;
2)坚持发表读者(听众、观众)来信;
3)经常开展受众调查
→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意义
毛泽东先后两次提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这一概念,坚持这一方针的意义在于:
1.有助于加强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
2.有助于吸引党员和群众关心和重视党的新闻事业
3.有助于保持新闻事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
4.有助于加强新闻事业同实际的联系
5.有助于加强人民群众同党和政府的联系
→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的基本要求
1.各级党委要把办好新闻事业作为重要工作,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
2.动员广大党员关心和参与新闻工作,以此作为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任务
3.建立全党政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宣传机构
4.建立健全通讯员队伍,吸引广大群众支持并参与新闻工作
5.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对新闻机构及从业人员的监督机制
→如何正确处理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正确处理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1.把满足群众需要和引导提高群众统一起来:新闻传播要做到:
⒈)不能崇拜群众的自发性,要用先进思想教育和武装群众;
⒉)不能迎合少数群众的低级趣味,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⒊)不能搞命令主义,也不能搞尾马主义
2.把依群众和依专业队伍统一起来:在处理依群众和依专业队伍的问题上,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
⒈)一是排斥群众,搞专家关门办报;
⒉)二是否定专业工作者,搞“工农兵办报”
3.把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和社会与公众监督新闻舆论统一起来:
⒈)新闻单位一方面要代表人民群众行使好监督社会的权利,
⒉)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的全部工作置于社会与公众的监督之下
小小知识点
→马克思在1842年主编《莱茵报》期间就提出了关于人民报刊的思想,他强调“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经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整。”
→列宁说“要把机关报办得生动活泼,生机勃勃,光专业作者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需要500个,5000个非著作家的工作人员。
→列宁说“读者来信是报刊的睛雨表”
→1948年,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强调,“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我们报纸也要大家来办,全体人民群众来力,全党来办,而不能只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原则的含义:
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这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最主要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运用新闻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机构有报社、出版社、通讯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等
→舆论监督原则的意义:
1.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2.有利于防治腐败,克服官僚主义,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3.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热情,提高群众议政、参政的能力
4.有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效进行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
5.有利于弘扬正气,倡导先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社会主义舆论监督的对象——权力组织、社会团体、各种社会成员
→社会主义舆论监督的范围:
1.决策出台过程
2.决策执行过程
3.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行为
4.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5.一般社会成员的不良行为
→舆论监督的特征——传播及时、公开、持续
→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新闻批评
1.新闻批评的含义——新闻批评是指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及落后反动势力所作的揭露和批评。
2.新闻批评的特点——及时性、公开性、群众性、权威性
3.新闻批评的威力
1)新闻批评可以将被批评的人和事公诸于众,并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对被批评者形成一种代表党心、民意的政治压力。
2)新闻批评依舆论的力量对被批评者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促成问题的解决,一些久拖未决的问题在媒介的干预下能得以快速解决
4.新闻批评的方式
⒈.点名批评
⒉.不点批评
⒊.他人批评
⒋.自我批评
5.新闻批评的类型
⒈.一般性批评报道
⒉.典型性批评报道
⒊.连续性批评报道
⒋.追踪性批评报道
6.新闻批评的方法
⒈.发表评论文章
⒉.刊播读者来信
⒊.开展专题讨论
7.新闻批评的三字方针
1954年,毛泽东提出了新闻批评的“开、好、管”三字方针。开,就是开展批评;好,就是开展好;管,就是要把这件事管起来。
8.新闻批评的五条原则:
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要正确地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⒈.要出于公心,要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
⒉.要客观公正,所用事实材料须准确无误
⒊.要以法律为准绳,以政策为依据,不能感情用事
⒋.要善始善终,努力促成问题的合理解决
⒌.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提高批评水平
→正面宣传的含义
所谓正面宣传指的是对社会主流与光明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我们可以把一切反映社会主流,反映社会生活的光明面,具有积极社会效果,能给社会与公众以激励、鼓掌和推动的报道和评论视为正面宣传。
正面宣传的含义有三层:
1.报道内容是积极的
2.报道倾向是肯定的
3.宣传效应是正向的
→“正面宣传”与“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关系
“正面宣传”与“以正面宣传为主”是两个概念,两个命题,
“正面宣传”主要讲的是报道内容、报道倾向经及宣传报道的质量与效果
“以正面宣传为主”主要讲的是讲报道方针、报道策略以及报道数量与分量的把握,是指在传播内容中,肯定主流和弘扬正气的正面报道要占主导地位。
→新闻批评与正面宣传的关系
新闻批评与正面宣传是一种辩证关系,它们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1.正面宣传是从正面颂扬和肯定一切值得褒奖的好人、好事、好现象、好气象。批评报道是从总结反面教训中找出新的前进的道路,两者都是为把工作搞得更好,让事业发展得更快。
2.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不破不立。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新闻批评的意义,要敢于开展新闻批评,同时要认识到,批评的目的在于鼓励。
3.对于每个新闻机构来说,都应当始终把握住让正面报道占主导地位,批评报道只能占次要地位。新闻宣传应把主要篇幅用于报道新人、新事、新成就上,始终给群众以信心和力量。
→强调新闻宣传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依据
对社会健康主流和人民创造业绩的如实反映和充分肯定,可以弘扬正气,激励先进,提供经验,使广大群众看到光明,增强信心,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列宁主张在报纸上设立“黑榜”,用经揭露工作中的渎职行为和社会上的丑恶现象。
→1998年10月,朱容基给《焦点访谈》节目组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镱鉴、改革尖兵”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李瑞环同志1989年11月25日在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
第十四章新闻职业和新闻从业者
第一节新闻职业的基本特征
1、新闻职业的含义:以新闻手段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职业。
2、新闻职业的基本特征:1)及时敏锐的反映社会和时局的变化;2)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保持着十分广泛的联系;3)作为喉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4)作为舆论的代表有很高的权威性;5)是快节奏高强度的创造性劳动。
3、新闻职业的弱点:时间所限,往往只能浮光掠影,因而难免肤浅,但却是可以弥补的。
第二节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修养
1、新闻从业者的范围和职责:
2、新闻从业者的素质特征:1)政治上要求高;2)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3)社会活动能力强;4)具有自觉意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5)知识面广。
3、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修养:1)政治修养;2)思想修养;3)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修养;4)业务能力修养;5)文化知识修养。
第三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
1、讲党性,讲政治,把政治坚定性、政治洞察力和政治责任感作为第一位的修养。
2、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把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根本的思想修养。
3、树立公仆意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修养。
4、开阔眼界,勤与学习,强化创新意识,做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