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专报名
当前位置:自考大专网 >> 复习资料 >> 浏览文章

复习资料

自考大专地质学(02145)第十章

  第十章 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 湖泊的地质作用

  湖泊是陆地上的集水硅地,它由水和容纳水的盆地组成。

  一、 湖泊的分类

  (一) 按湖盆成因分类

  湖盆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因此其成因首先可以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两大类。

  1.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湖泊

  (1) 构造湖 主要由地壳运动造成。

  (2) 火山湖 也分两种:一种是火山喷发口的凹地积水而成,亦称火口湖,如长白山主峰的天池;另一种是熔岩流动过程中堵塞河道形成的熔岩堰塞湖。如黑龙江的五大连池。

  2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湖泊

  (1) 堰塞湖 物理风化形成的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崩落,或者因各种原因造成滑坡,都可以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2) 牛轭湖 以侧方侵蚀作用为主的河段, 蛇曲曲颈被洪水裁弯取直后,残留的弯曲河道两端被沉积物堵塞后可以形成牛轭湖。

  (3) 冰川湖 由冰川剥蚀形成的凹地积水形成冰蚀湖;冰川前端终碛堤堵截冰川谷流出的水流形成冰碛湖,如新疆天山的天池。

  (4) 岩溶湖 岩溶发育区地下溶洞中和地面因溶蚀崩塌出现的凹地都可形成湖泊。

  (5) 月牙湖 新月形沙丘背风侧,由风蚀作用使地面下凹,并切到地下潜水面而成。或者是位于新月形沙丘背风侧,由河流残留河道等原因积水而成。如敦煌的月牙泉。

  (6) 覫湖 海岸带沙坝、沙嘴相连,或是环礁使一部分海域与大海半隔绝而成。

  (二) 按湖水来源及排泄情况分:

  1.泄水湖

  一般位于潮湿气候区,河流中途流经的湖泊,湖水有进口也有出口。大气降水多于蒸发的水量,这种湖水一般是淡水。

  2.不泄水湖

  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湖泊没有出口,且蒸发量大,一般是咸水湖。

  (三) 按湖水的含盐度分类

  按含盐度湖泊分为: 淡水湖(含盐度<1‰)、微(半) 咸水湖(含盐度1‰ ~10‰)、咸水湖(含盐度10‰~35‰)、

  盐湖(含盐度>35‰)。

  湖水中的盐类是Ca、Na、K、Mg的氯化物和硫酸盐类。其含盐度随气候变化明显。世界上含盐度最大的湖泊———死海。

  二、湖泊地质作用特点

  湖泊地质作用特点取决于影响因素和动力。

  (一) 影响湖泊地质作用的因素

  首先由于湖泊成因不同,湖泊的规模(面积和水深) 有着极大的差异。其次是湖泊所处的地理和地质环境。地理环境指的是湖泊所处气候特征和周围的地形。

  地质环境主要指湖泊所处地壳运动状况、地质构造(如沿断裂带,火山构造等) 和岩性(影响供给的物质成分)。

  (二) 湖水的动力

  湖水的机械动力有湖浪、潮汐、湖流。在特殊情况下也有浊流和风暴流,只是湖泊规模比海洋小。

  湖水的化学动力主要发育在干旱气候区含盐度高的咸水湖中。而生物动力

  主要发育在湖湿气候的淡水湖中。它们的作用在湖泊的沉积作用中明显显示。

  三、湖泊沉积作用

  (一) 碎屑沉积作用

  湖泊的碎屑沉积物主要由入湖河流及湖泊周围片流与洪流带入。它们在湖滨沉积形成三角洲及湖滩地形。

  (二) 化学沉积作用

  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明显受气候的控制。

  .潮湿气候区的化学沉积作用

  潮湿气候区的湖泊是淡水湖,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河流及地下水。

  2.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干旱气候区的湖泊以盐湖(广义的盐湖指含盐度>1‰ 的湖泊) 为主。溶解的盐类主要有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根据盐湖中盐类沉积物的种类,盐湖大致可分为碳酸盐湖、硫酸盐湖、氯化物湖和硼砂湖。

  第二节沼泽的地质作用

  湿地是陆地和水域的过渡地带。“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水深<2m),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 的水域。湿地与海洋、森林同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一、沼泽的分类

  1.湖泊沼泽

  2.滨海沼泽

  主要位于潮上带,风暴潮时海水侵入后滞留于潮上带形成。亦可分布在潮间带或潮下带。

  (二) 根据水的来源分类

  1.低位沼泽

  潜水面接近地面,沼泽水来自地下水补给。

  2.高位沼泽

  由大气降水、地表河水、海水补给,潜水面低于沼泽表面。

  1.水藓沼泽

  分布在较寒冷的北方森林区,生长以水藓为主的漂浮的植物团块。

  2.草本沼泽

  主要发育在潮湿气候区,沼泽中生长有芦苇、香蒲、禾草本植物。

  3.木本沼泽

  (四) 根据沼泽中水的含盐度分类

  1.淡水沼泽

  水源是地面流水,地下水、大气降水、融雪水。

  2.咸水沼泽

  水主要来自海洋。

  二、沼泽的地质作用

  沼泽中以碎屑沉积和生物沉积作用为主。生物沉积作用主要是植物死亡后遗体堆积形成煤的过程。

  煤的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泥炭化阶段和煤化阶段。

  (一) 泥炭化阶段

  主要是生长在沼泽中的木本植物死亡后,遗体堆积并被掩埋(泥沙或新的生物遗体覆盖其上),在还原环境中由微生物参与,经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作用形成腐植质。腐殖质进一步分解、化合、氢、氧含量减少,含碳量增加即形成泥炭。泥炭黄褐色或黑褐色,含碳是达59%。还含H2O 和矿物质。世界泥炭储量最多的是俄罗斯,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4。

  (二) 煤化阶段

  泥炭在上覆沉积物压力之下,被压实硬结形成褐煤。

报名留言

留言后,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自考大专地质学(02145)第十章"由湖北自考大专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